词条 | 起义门 |
释义 | 起义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辛亥革命的见证。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距今700多年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掀开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城楼解放前已倾废。1981年,城楼在原址修复。2011年,依据古城墙图纸,原样恢复重修了333米城墙,同时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风雨长廊、楚望亭、首义烽火石刻等,扩大为红色景区,是驴友到汉必游之地。 中文名称:起义门 外文名称:Uprising Gate,Wuhan,China 类别:历史遗址 地点:中国武汉武昌首义路起义街 竣工时间:2010年,起义门城墙修复 开放时间:2011年10月7日,起义门及楚望台遗址公园建成开放 馆藏精品:起义门古城楼、瓮城遗址、起义军大炮、辛亥革命碑林、仿古城墙等 武昌古城:公元223年,三国孙权始修 起义门:原中和门,1368年始建,多次修复 瓮城遗址:公元1368年—1398年建 起义军大炮:公元1895 年汉阳造 辛亥革命碑林:公元2010年建,世界最大辛亥碑林 地理位置起义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辛亥革命的见证,被历史学家称为“首义胜利的开端”,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起义门, 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位于武昌城内区首义路起义街,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参加起义的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的战斗。城门高7.1米,宽5米。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城楼,朱柱青瓦,斗拱飞檐。 1981年略依旧制重修城楼,城楼高11.3米,穿斗重檐歇山顶式两层建筑,朱楹华确,颇为壮丽。檐下环以朱红廊柱30根。半圆形城门高5米,城门上方新嵌长方形石额,刻“起义门”三字,为叶剑英元帅亲笔手书。登上城楼,远眺洪山,丛林蓊蔚,禅院清幽;近览紫阳湖公园,亭台错落,柳丝飘拂,别有一番韵味。 历史意义中和门在首义胜利后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遂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城门上原有重檐歇山顶式的城楼,解放前已倾废,而城门洞尚存。起义门既是一个历史的终结者,又是一个历史的开创者! 起义门重新修复、保留至今,就是因为它是重要的辛亥革命遗址,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难之时,打开起义门城门,迎入起义部队,并在城楼布定炮位,向清湖广总督府猛烈轰击,取得首义胜利,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开启了一个民族的全新的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章开沅评价道:以熊秉坤为代表的那一代首义志士,充分体现出荆楚人民以天下为己任与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 当年一幕1911年10月10日的夜晚。月色微明,星光灿烂。楚望山附近湖北新军工程营的驻地忽然变得嘈杂起来,工程营左队的年轻 士兵满怀愤怒地走出营房,开始了他们的聚集。连日来,武昌城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清廷鹰犬疯狂搜捕年轻的民主革命者,同盟会的许多领袖人物被迫逃亡,彭楚番、刘复基等多位志士被残酷杀害。在等待中灭亡还是在反抗中生存?群龙无首的新军士兵们面临了最后的选择。 “如要革命,快与我辈同去!”一个熊姓士兵断然打出了第一枪,击毙了那个前来阻挠的粗蛮的反动队官。于是,士兵们呼啦拉地冲出营地,向楚望山的军械库奔去。但是,他们在路上遇到了督衙的马队,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情势十分火急。眼看就要交火,这边不知谁又一声高喊:“如要革命,快与我辈同去”,马队的士兵竟然掉转枪口,与工程营的士兵们合兵一处,很快就冲进了军械库的大门。 装备齐全士兵们迅速分兵三路,一队向蛇山,一队向凤凰山,一队就是楚望山。他们以最快速度架起大炮向督衙府轰击。还在睡梦中的督军瑞澄被几声炮响震醒,竟与一些反动军官抱头鼠窜而去。 “如要革命,快与我辈同去!”一个叫熊秉坤的战士起义门前喊出的这句口号,竟然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最强音。在这个口号此起彼伏的呼喊声中,各省纷纷扯下了满清皇朝的青龙旗,宣布独立。于是,腐朽没落的大清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随同崩塌的还有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皇权。整个民族终于获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此,社会不再需要皇帝,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悠久历史武昌城是三国时期(公元223年)孙权开始修建,经过历代维修扩建,到明朝时整个古城已基本成型,起义门也叫中和门,起义门的门楼原本是建在一处山丘--楚望山上。 楚望山与蛇山、凤凰山一样,曾经是拱卫武昌城的“三山”之一,地势险要,具有极重要的军事意义。但是这样一座山,却在历年来人们不停的开挖搬填中失去了山的形状,成为了一个平缓的坡地。因此,起义门看起来似乎已失却了往昔的险峻和气势。这座古老的建筑物显得是如此特别,幽深但又是毫无阻挡的洞门,是武昌城九个城门之一。 今天,这里已经按照旧制,恢复了风雨长廊、古城墙、楚望亭、楚望台等古迹,增建了辛亥革命碑林。随着辛亥革命影响的日益扩大,来自全世界的华人纷纷到这里瞻仰历史遗址,凭吊革命烈士。这里已经成为了游人到武汉旅游的必经之所了。 瓮城遗址2006年7月5日,考古专家经过考古挖掘,确认起义门前面近来出土的一段砖墙就是瓮城遗址,由此证明,武昌起义门确实是一个带有瓮城的城门。 记者现场看到,起义门正前方的施工工地上,有一堵长条石作基础、青砖砌成的矮墙,不少青砖上密布孔洞。武昌档案馆武昌古城墙研究专家刘文斌现场考察后,称矮墙是武昌起义门瓮城遗址。 起义门原名中和门,最初修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即公元1368年—1398年),其前面是一条宽近40米的护城河。起义门是否带有瓮城,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老人们均称,该城门前筑有一座长40米,宽20米,墙体与主城墙等高的瓮城,瓮城城门正对着护城河,设有吊桥。现在通过考古挖掘可以确定,起义门确实带有瓮城;墙砖上的孔洞是当年瓮城经受攻城方枪击炮轰的见证。 据了解,瓮城也称月城,是古代城市攻防体系中依附主城墙而筑,用来保护主城门的建筑物,瓮城中往往设有藏兵洞。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同时关闭,守军即可对被困瓮城的敌人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据悉,起义门前正在修路,2006年6月19日,施工人员就陆续从这里挖出不少古砖和条石。武昌文管部门已将现场保护起来。专家称,瓮城遗址的现身,对研究明代军队守城战术及明代武昌城的城防体系有很高价值。2010年,武汉市文物部门对瓮城进一步发掘,并对遗址进行部分清理和加固。目前,这里残存的许多古老砖石上仍然有“大清”、“明”等字样。 整体规划有着悠久历史的武昌古城墙2011年7月将再现江城。起义门及楚望台遗址公园建设2010年九月将开工,将复建起义门城墙。 起义门是武昌古城首义文化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是武昌9个古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门,同时也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起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目前,正在进行的起义门及楚望台遗址公园建设工程以起义门为中心,向东230米建设休闲广场、园林绿化、风雨游廊;向西60米复建城墙。 武昌区文化局相关人士透露,城墙建起后,市民和游客可以沿长廊直达起义门。同时,游人还可以沿着城墙直接到达新建的楚望台遗址公园。 楚望台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时,武昌百年前古城墙将再现。日前,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对起义门楚望台建设项目进行公示,拟对起义门瓮城遗址加以修缮。目前,修缮工作已经完毕,瓮城遗址原样保留,位于起义门大门外的城门脚下(如右图底下就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一响,革命的烽火很快燃遍全国,形成燎原之势。统治中国268年的清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欢呼声中诞生。 据了解,楚望台是武昌首义军占领的第一个目标,之后各路起义军集结于此,楚望台一时成了起义军的大本营,革命的烽火从这里燃烧并火遍全国。此外,楚望台也是武昌古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明代楚王有密切的关系,至今这里还有御赐石碑一座。 目前遗址上原有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有一块石碑题有“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革命楚望台旧址”字样。 起义门景区六大看点1、千年古城雄风。武昌古城始建于公元223年,至今1000多年,而起义门是目前唯一的古城遗存。有证据表明,城墙基座历史悠久,城楼门洞则建成于公元1368年。最近,通过考古挖掘,清理出城墙的瓮城遗址,在遗址上,不少的城砖都刻着当年烧制者的名字。“到起义门找古砖,寻梦古老武昌城”,已经成为武汉旅游的一个小乐趣。这也是历经千年的遗存。可以说,千年武汉看此门。 2、近代历史风云。起义门开启了中国乃至于亚洲的近代民主之门,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这段历史如今被艺术家生动再现在景区里。武汉雕塑艺术家李三汉和弟子们在工作室对大型群雕《首义烽火》进行泥塑修型。这座群雕长25米、宽3.5米、高6米,展现革命军夺取并打开城门、夺取军械库等历史事件。预计在2011年9月中旬将安放至起义门楚望台处。 3、古迹灿烂辉煌。起义门景区内,众多的百年建筑如今被重新修补,不仅完整保留了建筑的原样,而且,连同百年古树一同保留,这样,这里的古迹就成为武汉不可多得的一处访古场所。这里已经成为武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武汉最长的风雨长廊中雕刻着古老武昌的民俗画,镶嵌着十多副名人书法对联,还有古老武昌城的地图,等等,妙趣横生。 4、人文经典汇萃。在起义门,有一处最为难得的场所——辛亥革命碑林。这是百多年来各界领袖、名人评价辛亥革命的手迹,比如孙中山、黄兴、黎元洪、朱德、周恩来等近代革命领袖,还有蒋孝武、连战等当代人物的题词,其中不乏书法家的手迹,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5、忠孝文化之地。楚望台位于武昌梅家山,今起义门左侧山冈。元朝末年,朱元璋进军武昌,曾驻跸梅亭山,在此闻报得第六子,高兴地说:“子长,以楚封之”。朱元璋当皇帝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树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并建“封建亭”。朱桢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遥望帝京,故又建“楚望台”。从此,梅亭山一带被称为楚望台,是明清两代武昌较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目前,这里已经按照历史资料,原样恢复了楚望台的楚望亭和风雨长廊,成为武汉市独一无二的“忠孝文化之地”。 如今,登上楚望亭远望,半个武昌尽在眼底。车水马龙的马路就在脚下,不禁有穿越时空之感。 6、民族聚居中心。起义门周围是武汉市的回民聚居区,这里有古老的清真寺和回民学校、回民市场,还有梅隐寺的遗址,古老而狭窄的老城依旧。在这里,你不仅可以见到真正的、古老的阿訇,看到回民市场,还能够吃到最为正宗的回民食品。喜欢走访古城的驴友完全可以在这里找寻乐趣。 武昌古城武汉三镇,鼎足而立。若论建城历史,要算武昌城最为悠久,迄今她已有1700多年的沧桑历程。 武昌最早有城,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是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名夏口城。该城周仅二、三里,“依山傍水,开势明远,凭墉藉险,高观枕流”,实为地形险要的军事堡垒。 武昌自古而今都是县、州、府、郡和省治所在地。历史上的古夏口城亦几经变迁。汉代设有沙羡(音夷)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至晋武帝以后,沙羡县治移至夏口城,故武昌一度称为沙羡县。后来因侨置移民又改称汝南县。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这就是古郢州城,至今遗址尚存。武昌在那时又称为郢城。 齐梁时期梁将曹景宗(后任郢州剌史)攻打郢城,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土石城堡,此堡北临沙湖,南距郢城约二里,后人称为“曹公城”。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改称郢州为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于城内。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 公元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牛僧孺为武昌军节度使,改建鄂州城。这是武昌古城历史上继东吴孙权始建夏口城、刘宋时期修葺和扩建郢州城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当时工程浩大,费时五年方告竣工。经过这次改建,原来的夯土结构改成甓砖结构,不仅大大增强了鄂州城的防卫能力,而且城池面积也有所扩大,城北接近沙湖,城南靠近紫阳湖。还革除了因过去土城不坚,每年需筹款修缮,导致官府借机暴敛民财、祸害百姓的弊政,堪称牛僧孺为官的一桩善举。 武昌城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建并基本定型是在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时任江夏侯的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他将宋、元时的鄂州旧城向黄鹄山(今蛇山)两侧大大展开,蛇山自始包入城中。整个武昌城周围20余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十分坚固,墙高2至3丈不等。环城挖护城河一道,河盘2丈余,水深1丈余。辟城门9座,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款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埠门;东北有小东门。明嘉清十四年(1535年),都御史顾璘重修武昌城,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新南门为中和门(辛亥革命后更名为起义门),改望泽门为望山门,竹款门为文昌门,草埠门为武胜门,小东门为忠孝门。清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辟一门,称通湘门。 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等文化建筑遍布,文人学士荟萃,俨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武昌城,为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垣。武昌城不仅是历代一方的政治中心,又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来被视为军事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为扫荡军阀、统一中国,北进途中攻打武昌,曾围城激战四十余天。民国时期,因城市建设需要,当时政府决定拆除武昌城墙。1927年武昌城开始拆除,除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起义门一小段城墙未拆外,其余在1929年全部拆完。至此历史悠久的武昌城不复存在。 今日武昌中山路基本上是沿着武昌古城的墙基走向拓建而成的。当我们漫步在这条宽阔的马路上,看到两旁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深感时代步伐前进之快。 周围景点在起义门周围2公里范围内,有一系列的景点: 辛亥革命文化区:辛亥革命博物馆(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紫阳湖公园、辛亥革命发难处 蛇山:黄鹤楼、首义公园、龙华寺、表烈祠、李书城旧居、徐旨泉旧居、鄞州城遗址、武汉保卫战指挥部旧址(湖北图书馆)、抱冰堂等 梅家山:楚望台遗址、起义门、风雨长廊、辛亥革命碑林、武昌古城墙、起义门清真寺等 张之洞路:两湖书院旧址、武汉中央军事学校旧址 雄楚大街:莲溪寺(武汉最大的尼众丛林) 交通公汽722、805,电车4、8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