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难波 |
释义 | 概述难波,即今日本大阪市的古称。位于日本本州岛中西部。在日本飞鸟时代大化改新后一段时间曾作为日本国首都。 历史简述总说难波历史悠久,传说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驾船到此,见水势湍急,因此命名为浪速。数百年后改为同音异字的难波。又数百年后因地形地势的关系改称“大坂”。明治维新后忌于“坂”字可拆为“士反”,有“武士叛乱”之讳,因此于明治三年(1870年)正式改名为“大阪”。 难波是通向中国和朝鲜的重要港口。7世纪时已是一个商业中心。它自古以来就凭借河海交汇之优势,与国内及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进行频繁地交往,位于大阪的港口“难波津”是与海外进行交流的重点地区。 七世纪中叶,在难波建都“难波宫”,它作为日本最古老的城市而久经繁荣沧桑。当首都被迁到奈良、京都等地之后,难波仍作为与国外进行贸易交往的重要之地,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史海沉浮难波在日本飞鸟时代的大化改新后一段时间内,作为日本的首都,即大化元年~白雉四年(645~ 653)。 大化改新中,孝德天皇在大化元年12月,将首都由飞鸟(藤原京)迁至难波(今大阪市)。但在大化改新过程中,革新派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尖锐复杂。653年,为控制守旧势力,中大兄(后来的天智天皇)奏请孝德天皇将都城从难波迁回飞鸟,天皇不答应,中大兄不顾天皇的反对,率领皇族和群臣回到飞鸟。第二年孝德天皇在难波病亡。 关于迁都难波,《日本书纪》有以下记载: “(大化元年,六四五年)冬十二月,乙未朔癸卯,天皇迁都难波长柄丰碕。老人等相谓之曰:‘自春至夏,鼠向难波,迁都之诏也。’” “(白雉二年,六五一年)冬十二月,晦,于味经宫请二千一百余僧尼,使读一切经。是夕,燃二千七百余灯于朝廷内,使读安宅、土侧等经。于是天皇从于大郡迁,居新宫,号曰难波长柄丰碕宫。” 据《日本书纪》记载,难波宫建成于六五二年(白雉三年)九月(“秋九月,造宫已讫。其宫殿之状不可殚论。”)。事实上,难波在迁都以前就一直作为对外交涉的要地,是不可能不加以重视,使之繁荣的。 654年(白雉五年),掌握实权的中大兄皇子一意孤行的将都城由难波长柄丰碕宫迁回了大和飞鸟。可是,难波宫并没有被废弃。天武天皇八年(六七九年)二月,就在难波建造了罗城,而《日本书纪》天武天皇十二年十二月条有如下记载,“诏曰:‘凡都城、宫室非一处,必造两参。故先欲都难波。是以百寮者各往之请家地。’”也就是说,在天武朝,难波宫是被当作副都(陪都)的,而到了后来的圣武朝,难波宫更是得以大规模的重修。 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宫,据《万叶集》大伴御行的和歌描述应该是众多水鸟聚集之地,一派田园风光。天武朝的难波宫明显与此不同,应该都市化比较严重。《日本书纪》天武天皇六八六年(朱鸟元年)正月条记载:“乙卯,酉时,难波大藏省失火,宫室悉焚。或曰:‘阿斗连药家失火之引,及宫室。唯兵库职不焚焉。’”想来从孝德朝到天武朝,对难波京的城市规划一直没有停止。 《日本书纪》持统天皇六年(691年)四月条记载:“丙辰,赐有位亲王以下至进广肆,难波大藏锹各有差。”《续日本纪》记载文武天皇三年(699年)正月行幸难波宫,并滞留二十五日之久。庆云三年(706年)九月文武天皇行幸难波时,当时陪同的人所作和歌也被收入《万叶集》。这些史料说明难波京在朱鸟元年(686年)被焚毁后又再度得以重建,并受到历代天皇的重视。 后期难波宫 难波宫位于今大阪市中部,当时的宫殿非常靠近大阪湾。大阪平原的入海口比较宽阔,有大大小小无数的岛屿。难波宫选择建在岬状突起的上町台地北端,大有一举控制外海、内海出入口之意。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难波就是畿内与西国诸国的交易中心。从仁德天皇的高津宫、钦明朝的祝津宫、孝德朝的长柄丰碕宫,到天武朝的副都难波京,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的努力经营难波,将原本属于豪族控制的贸易权益都集中在朝廷手中。 难波宫根据时代不同而分为前期难波宫(七世纪中叶后的孝德、天武朝)和后期难波宫(八世纪前期圣武朝)。前期难波宫,修建有天皇居所内里和处理重要政务、仪式的朝堂院,并于东西配置役所,全都是掘立柱结构。后期难波宫则兴建了大极殿和朝堂,并对前期难波宫加以整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