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芒蚌村 |
释义 | 1 云南省潞西市五岔路乡芒蚌村芒蚌村,村庄名称。以“芒蚌村”命名的村子有:云南省潞西市五岔路乡芒蚌村、云南省梁河县勐养镇芒蚌村、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镇芒蚌村等。 ◎ 村情简介该村隶属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五岔路乡,地处五岔路乡北边,东邻梁子街村,南邻五岔路村,西邻龙江,北邻江东大新寨,到乡政府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五岔路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潞西市政府50公里。该村下辖河边寨、外寨、大寨、芒达、红坡、核桃洼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77人。全村国土面积26.34平方公里,海拔155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甘蔗、香蕉等农作物。该村农民收入来源以种植茶叶、甘蔗、香蕉为主。 ◎ 自然资源截止2008年,该村有耕地总面积10835亩(其中:田2241亩,地8594亩),人均耕地3.3亩,主要种植甘蔗、茶叶、香蕉、桔子等作物;拥有林地14337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23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67亩,主要种植香蕉、桔子、板僳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5亩,其他面积14908.35亩。 ◎ 人口卫生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785户,共有乡村人口3338人,其中男性1700人,女性1638人,农业人口3330人,劳动力1866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338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21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五岔路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274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五岔路乡卫生院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人畜混居的农户523户,占农户总数的73%。 ◎ 基础设施该村到五岔路乡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90辆,拖拉机56辆,摩托车165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946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94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9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8户。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4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7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6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文化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573平方米,拥有教师14人,在校学生525人,距离五岔路乡中学5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25人,其中小学生328人,中学生197人。该村委会所属芒达自然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基层组织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7人,少数民族党员1人,其中男党员11人。村委会由村支书、村主任、副主任组成,有村民小组干部28人。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30人。 ◎ 村务公开该村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代管,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收支情况、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完成情况等。到2008年底,该村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共签定农业承包合同78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918.94亩;一事一议筹资额229000元,一事一议筹劳18000元(劳均10元),集体总收入6万元,有固定资产30万元,集体有收益收入2万元。 ◎ 农村经济2008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551万元,其中:1、种植业收入941万元,占总收入的67.1%;2、畜牧业收入252万元,占总收入的16%(其中出栏肉猪578头,肉牛18头,肉羊1头);3、渔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1%;4、林业收入90万元,占总收入的6%;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113万元,占总收入的7%;6、工资性收入147万元,占总收入的9%。农民人均纯收入2336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0人(占劳动力的3%),在云南省内务工74人,到云南省外务工6人。 2 云南省梁河县勐养镇芒蚌村◎ 村情简介该村隶属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镇,地处勐养镇东北边,东邻芒回村,南邻帮盖村,西邻芒轩村,北邻卡子村,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勐养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距梁河县县城63.5公里。该村下辖芒蚌自然村、硝塘自然村、户养自然村、弄岭自然村、户引自然村、小中寨自然村、江心自然村、南端自然村、芒弄自然村等11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84人。全村国土面积18.12平方公里,海拔890米,年平均气温19.4℃,年降水量1169.6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甘蔗等农作物。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 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耕地总面积5119亩(其中:田3468亩,地1651亩),人均耕地1.92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16632.7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1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8亩,主要种植橘子、李子、桃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724.1亩;草地15.2亩;荒山、荒地3925.1亩,其他面积764.7亩。 ◎ 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611户,共有乡村人口2660人,其中男性1343人,女性1317人。其中农业人口2649人,劳动力1455人。该村以傣族为主,是傣族、阿昌族、汉族混居地,其中傣族2423人,阿昌族38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482人,参合率79%;享受低保30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勐养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勐养镇卫生院3.6公里。该村建有公厕4个,人畜混居的农户524户,占农户总数的86.8%。 ◎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611户通自来水;有611户通电,有429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6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59.7%和68.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4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65户,分别占总数的68.6%和55.2%。 该村到勐养镇道路为沙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6.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3.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1辆,拖拉机115辆,摩托车29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416亩,有效灌溉率为27.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1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3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3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8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户。全村有8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有9个自然村已通路,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6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4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文化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530平方米,拥有教师13人,在校学生247人,距离勐养中学6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76人,其中小学生247人,中学生129人。 ◎ 基层组织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3人,少数民族党员45人,其中男党员47人、女党员6人。2008年,该村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由村支书、村主任、副主任等组成。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9个,共有团员154人。2007年,该村团总支被评为优秀先进基层团总支。 ◎ 村务公开该村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8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654.63亩;集体总收入10.3万元,有固定资产1.8万元,集体有收益收入3万元。 ◎ 农村经济2008年,该村经济总收入92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05.60万元,占总收入的62.7%;畜牧业收入115万元,占总收入的23%(其中出栏肉猪1219头,肉牛191头,家禽5300只);渔业收入141万元,占总收入的6.4%;林业收入51万元,占总收入的5%;工资性收入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8.4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35人(占劳动力的15%),在云南省内务工38人,到云南省外务工27人。 3 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镇芒蚌村◎ 村情简介该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镇,地处镇东边,东邻芒国村,南邻贺派乡,西邻耿马城,北邻允捧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耿马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县城2公里。该村下辖芒蚌、芒等等6个自然村,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44人。全村国土面积8.74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8.8℃,年降水量1303.6毫米,适合种植甘蔗、水稻等农作物。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 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耕地总面积9010亩(其中:田1626亩,地7384亩),人均耕地4.99亩,主要种植甘蔗、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382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2亩,主要种植芒果等经济林果。 ◎ 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435户,共有乡村人口1920人,其中男性1007人,女性913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人,劳动力1293人。该村以傣族为主,其中傣族1748人,佤族95人,其他民族1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42人,占人口总数的7.6%;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00人,参合率82.5%。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耿马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7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耿马镇卫生院3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3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7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5个。 ◎ 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354户通自来水,有51户饮用井水;有405户通电,有35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5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8%和8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3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0户,分别占总数的83.7%和74%。 该村到耿马镇道路为柏油、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3辆,拖拉机118辆,摩托车152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898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89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2亩。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7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5户。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有7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4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有5户居住其他结构住房。 ◎ 文化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拥有教师30人,距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县京云中学2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73人,其中小学生430人,中学生143人。 ◎ 基层组织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8人,少数民族党员48人,其中男党员41人、女党员7人。村委会由村支书、村副主任、文书和村民委员会委员组成。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6个,共有团员94人。 ◎ 村务公开该村建立了“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实行耿马镇委托代理,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进行村务公开。到2009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3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6613亩;集体总收入0.25万元,有固定资产209.3万元,集体有收益收入0.25万元。 ◎ 农村经济2009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322.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77.44万元,占总收入的64%;畜牧业收入214.54万元,占总收入的14%(其中出栏肉猪1850头,肉牛580头);渔业收入45.42万元,占总收入的3%;林业收入18.27万元,占总收入的1.6%;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217.03万元,占总收入的15%;工资性收入12.4万元,占总收入的1%。农民人均纯收入4264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3人(占劳动力的6%),在云南省内务工30人,到云南省外务工53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