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龙潜
释义

龙潜,为一常见人名。比较知名的有:新四军老战士、开国少将龙潜,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作家,诗人、编辑,新四军老战士、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等。

1、新四军老战士、开国少将龙潜

龙潜将军

龙潜(1913—1992)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乡九陂村人。父亲龙水开,忠实厚道,终身务农,生有三男二女,龙潜排行第二。一个8口之家,仅有建于清道光年间一栋古香古色的普通民房,两直三间一厅,砖木结构,占地不足100平方米。因家境贫寒,龙潜幼年随父亲上山砍柴烧炭,下地种田度日。

1926年,在大革命运动中,年仅14岁的龙潜参加了少先队。1928年6月23日,龙源口战斗中龙潜率九陂农民暴动队配合中国工农红军作战。1929年初,在湘赣两省敌军准备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时,龙潜报名参加了红军,从此离开了永新,转辗南北英勇作战,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龙潜同志出生入死,战功赫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独立团,军委直属队,军委干部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科科长,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锄奸部部长,淮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苏皖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局长兼淮阴城防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教导师政治委员,南京市公安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南京军区防空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浙江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2年龙潜同志在南京病逝。

龙潜同志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多次身负重伤,屡立战功,他的一生,生动地体现了一个佃农儿子,在党的领导下,从少年先锋队员、到红军战士、到八路军、新四军指挥员,到人民解放军的将军,这样一个光辉的成长历程。

由龙潜将军长媳,原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处长、解放军一一七医院院长、大校毛水云去年出资修缮龙潜将军故居,在家乡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乡九陂村田南村组破土动工,据悉,修建后的故居集中整理了陈列龙潜将军一生革命的有关照片、书信文章等不少珍贵史料,列为一个重要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龙潜将军履历年表

青少年时期

1913年10月,龙潜同志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乡九陂江边村,贫苦佃农家里,祖辈烧炭、务农。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做好掩护工作,龙潜的化名,有龙秋年、龙友明、龙中、刘植明等。

1923年7月,10岁,上了三年私塾,一年夜校。

1927年9月,14岁,加入了少年先锋队组织,担任暴动队队长,参加打土豪、分田地活动,亲历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1928年6月23日,参加了著名的“龙源口”战斗,率领九陂暴动队机智勇敢地配合中国工农红军作战,身负重伤,到后方医院治疗养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9年2月,16岁,参加工农红军,编入井冈山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任机炮大队传令班传令兵。3月,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调任团部通讯排通信员及班长。同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1月,17岁,调第五纵队司令部通信排,任副排长。9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军政学校第一大队学员排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中央红军对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围剿战斗。

1931年2月,18岁,派到福建独立团任特派员,政治处主作(为团职)。7月,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战斗,红军六战六捷。

1932年9月,19岁,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同月,任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0一团特派员及总支书记。率部急行军赶到福建省蒋乐县光明镇参加守卫战,阻击敌人189师、178师的进攻,达6个昼夜,多次与敌人白刃格斗,又身负重伤。因作战勇敢,被中央军委授予三等红星奖章。

1933年9月,20岁,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红军失利,实行战略转移,被迫长征。

1934年10月,21岁,调到瑞金,跟毛泽东,随中央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月,22岁,红军到达遵义时,被调任中央军委干部团任特派员,在邓发和李克农的领导下,担负中央领导及中央机关的保卫工作。为掩护和保卫党中央的安全,途中曾参加过著名的“直罗镇”和“瓦窑堡”战役。10月,随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甘泉县,在指挥还击敌人的袭击中多次负伤。

1936年初,23岁,任陕甘宁军区政治部红军工作科科长及武装动员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月,24岁,随党中央及中央军委迁往延安,派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原军政干部学校),培养深造。8月,随中央军委由工军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和新编新四军,随东征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作战中,遭敌机轰炸,又负重伤。

1938年6月,25岁,受中央指派到陕西省西安安吴堡青年训练班从事秘密工作,机智灵活地同国民党进行斗争。

1939年9月,26岁,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科科长。

1941年5月,28岁,江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第二师,任二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锄奸部部长。

1942年3月,29岁,派往华东中央党校学习。

1943年10月,30岁,任淮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32岁,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国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他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渡江等重要战役。先后担任华东苏皖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局长兼淮安城防卫戍司令员(为正师职),调了一个团担任警卫并成立了数百人的敌后便衣大队。

1948年9月,35岁,任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副政委(为军职)兼教导师政委、党委书记。

1949年4月,36岁,调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保卫部部长。

1950年8月,37岁,南京解放后,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兼任南京市公安局长,参加了南京市和国民党总统府的接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1月,41岁,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长(正军职),后任南京军区防空军政委。

1955年10月,42岁,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957年9月,43岁,空军和防空军合并,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

1958年5月—1965年8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65年10月,52岁,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军区政委。

1966年6月,53岁,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为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是“浙江最大的保皇派”,甚至无中生有地给龙潜同志加上“参与在毛主席住处安装窃听器”等莫须有的罪名,进行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使妻子、儿、女、媳受到严重株连,遭迫害。他立场坚定,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还被抄家八九次之多。

1967年7月,54岁,被送到北京军事学院办学习班,事实是文革被软禁。

1969年9月,56岁,被送到武汉朱湖部队农场劳动2年,实际上是保护。

1971年6月,58岁,中央军委重新安排工作,任河南省军区副政委,被降一职。

1975年3月,62岁,官复原职,任河南省军区政委,被选为河南省人大党委会委员。

1979年3月13日,66岁,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下,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还了龙潜同志紧跟毛主席革命一生的清白。

1979年4月,66岁,担任济南军区副政委(大军区副职),为部队的政治思想和加强海防建设做了更多的工作。

1980年9月,67岁,增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6月,70岁,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为部队在思想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部队建设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议案。

1983年7月,70岁,从领导岗位上离休。但仍不顾年迈,继续关心军队建设,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保持革命晚节。

1992年12月13日12时33分,80岁,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

龙潜将军个人荣誉

1932年,红军福建省军区授予模范总支书记,模范特派员称号。

1933年8月1日,中央军委命令,荣获三等红星奖章,第225号。

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因负重伤,授予荣誉战士称号,证章号为第1441号。

1951年,华东军区机关党组命令为模范党员称号,证号第125号。

1957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1号命令,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第03406号。

1957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1号命令,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第03406号。

1957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1号命令,荣获一级解放勋章,第04025号。

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A0623号。

龙潜将军轶事

1. 开国少将龙潜的家属在整理将军资料时,打开他留下的一个紧锁的铁皮箱,发现里面除了毛主席语录和像章外,就是一些工作文件资料、荣誉奖章,以及一顶行军时用的蚊帐。据其家属介绍,这个铁皮箱自将军参加革命时就一直带着,把它视同生命的一部分,不允许任何人碰它,而且铁皮箱一直是锁着的。

2. 平反的文件珍藏于箱底。

3. 龙潜将军一生负伤12次,其中重伤9次,直至去世身上犹留有多个弹片。这是从这个信封里面取出来的弹片,信封上面写有将军何年中弹,何年取出。

2、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作家

龙潜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6

民 族: 苗族

1965年出生于贵州石阡,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现任教于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与传播系,教授、硕导。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传媒文化研究所所长。

200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省管专家。

出版或发表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350万字。

著有中篇小说集《黄金舞蹈》25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长篇小说《黑瓦房》23万字,青海人民出版社;学术专著《圣殿之廊》31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专著《复兴之梦与花》22万字,华艺出版社。学术专著《圣殿之廊——新时期小说艺术论》2001年获贵州省文艺奖/文艺理论二等奖。长篇小说《黑瓦房》2001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

3、诗人 编辑

龙潜

布依族,贵州开阳人,民建会员,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1976年12月生,现为中国散文诗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劳动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作家文摘》(典藏版)特约编辑。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迄今已在《星星诗刊》、《中国散文诗》、《中国校园文学》、《散文诗世界》、《散文诗》、《花溪》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诗歌及散文诗100余件,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获省市级以上奖励13项。与人共同编著有文学作品集两部公开出版。“贵州十大影响力诗人”正式候选人。

4、新四军老战士、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

简介

龙 潜,1910年生,四川省云阳县人。曾用名龙高轩、徐维平。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同敌人进行斗争。1933年2月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全国抗战开始后

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到延安,先后担任陕北公学人事部科长,中共中央长江局党训班主任。19 38年春任新四军驻桂林办事处主任。同年8月至1940年9月任新四军驻湘办事处指导员。1939 年2月至1941年2月任广西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秘书、行政负责人,新四军驻桂林办事处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部秘书,中共南方局工作检查委员会秘书主任,周恩来的秘书。1943年回到延安。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至1949年7月任中共中央社会(情报)部第二室副主任。1949年9月至10月任南京市委公安局党委书记。

建国后

1949年11月至1950年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湖南大学党组书记,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1952年7月至195 4年6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宣传部副部长。1952年8月至1953年12 月任华南分局直属机关委员会书记。后历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昆明工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出版局顾问等职。在指书和指画方面有深湛的造诣。“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平反,恢复名誉。1978年3月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79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