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月亮与六便士》 |
释义 | § 概述 《月亮与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 内容提纲 《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喜爱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平静和庸俗。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上,他突然离家出去去了巴黎,抛弃了令外人眼羡的事业和生活。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原因时,人们发现的事实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这时的恩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也没有任何人教过他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学习什么。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开始变得生活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了爱情和家庭,拒绝物质和欲望,一心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美,孤独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艰难地跋涉着。 他不需要钱,但有时金钱会束缚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上与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作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在他因麻风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却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画的壁画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这一切,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 书名含义 《月亮与六便士》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看不到那六便士。现在我们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们是站在地上仰望到月光。而且当我们的爱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时候,却发现被月光照耀的现实也是美好的。只是我们谈起我们的生活曾有那么多的快乐,但在当时却从来都不觉得快乐,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在新的生活里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这部作品妙语连篇,在幽默诙谐笔调的背后写满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无奈和抗争。毛姆是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大师,“我”在作品中不是主人公,却又时时出现。有时冷眼观望,从故事中游离出来,抽身而退;有时作为主人公的影子,像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故事的进行。这种若即若离的“我”成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打破了小说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作品与读者的二元对立局面,而是与你同行在故事的叙述之中。 § 创作背景 《月亮与六便士》 二次大战爆发后,毛姆由尼斯避难到英国,继而赴美国居住,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返回里维埃拉的故居。在美国期间,他出版了《刀锋》(一九四四年四月,英国版晚三个月);这是一部杰作,出版后不但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受到弗吉妮亚·伍尔芙夫人那个严峻的批评家的称许。《总结》(一九三八)虽然带有自传性质,但主要是叙述他的相当实事求是但不随流俗的文学见解和人生哲学;这部书应和《一个作家的笔记本》(一九四四)作姊妹篇读。他死时九十一岁,造有一女。他的戏剧、小说和短篇小说有许多于他在世时都拍成电影;这在当代作家中也是少见的。 § 艺术价值 《月亮与六便士》人的一生所能遇到的艺术大师少之又少。即使遇上了,也没有超凡的眼力和宽广的胸怀包容理解他们。只有等年月逝去,大师不再,定论已下,才发出啧啧赞叹。我们看见的永远只是艺术的背影,无法目睹其诞生的全部过程。真不知是该庆幸“距离产生美“还是该悲叹”无法拥有美”? 如果有机会遇到斯特里克兰德这种艺术上的天才、现实生活的无赖,应该怎么去对待他呢? 在没有读《月亮与六便士》之前,大家是无法把两者截然分开来客观评价这样的人,视而不见、冷眼旁观或嬉笑怒骂之。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先前的观念完全更改,我们开始检讨自己:习惯于用自己是常人的标准去衡量那些有个性的人,不懂得尊重他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自身的追求……这种态度可取吗? 毛姆也有这么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不同的时,他始终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欲望,并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们,研究他们,最终有所体悟。就这点而言,他更象一名职业新闻工作者。 在这本书中,毛姆向我们讲述了天才画家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据说这也是印象派大师高更的自传体小说。 主人公在年近不惑的时候,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踏上艰辛的学画作画之路。 从此衣冠楚楚的证券经纪人开始流浪打架买醉行凶寻欢……生活越糜烂越背离原来的生活环境他离自己的理想就越近,灵感也不断涌现,当他彻底抛弃自己的肉身的时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艺术气质的一面终于通过他留在塔希提小岛上的画凸现出来。主人公在塔希提岛上贫病交加悲惨死去的一幕令人震惊,这和其留下的惊世名作被毁一样让人叹息不已。也许一切都超出我日常接触的正常世界,我最初的反映就是张目结舌。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人的勇气和韧性可以在对理想的追求中达到这样的极至! 艺术家贫病交加死去的故事并不少见。这本书独特之处是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探讨了该如何对待天才、个性这个严肃的话题。在常人眼中,天才、艺术家就是怪诞荒谬的代言人,很少人愿意通过他们的言行去思考一些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东西。人人都希望每个人的生存方式能够一样,可是正是因为有多样的生存方式,世界才如此精彩。书中有一个叫戴尔克·施特略夫的人,作者一直把他描写的很滑稽,模样怪异,心思奇特,对待天才却一点都不含糊。他在主人公流浪街头穷困潦倒的时候施与援手,屡遭其嘲讽并被其抢了爱人之后,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这位心目中的艺术大师。面对他人的不解,他的回答是“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本人说来,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们对这些人必须非常容忍,非常耐心才行。”,难怪毛姆感叹“施特略夫,这位本性无法改变的小丑,对于美却有着真挚的爱和理解,正象他的灵魂也是诚实、真挚的一样。”塔希提小岛上的人们也是一样,在远离现代物质文明的地方,他们以自己的宽容、淳朴帮助艺术家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都是鼓吹尊重艺术的文明社会人士所不能做到的,于是,天才远离了他们,备受折磨的灵魂也就得到了安息。 与毛姆其他书相比,这本书的名字有些奇怪,月亮和六便士似乎都与书中内容没有什么关系。我查找过许多资料,大家都没有提到这一点。也许作者就是想通过人类遥不可及又得借其清晖的月亮和世俗生活必不可少的流通币来突出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之间的矛盾吧。 § 作者风采 《月亮与六便士》威廉·萨姆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是二十世纪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作品以其对人性敏锐深刻的洞察、睿智活泼的语言、旖旎的异国情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晚年由于文学上的成就受封爵位。他的创作活动开始于十九世纪末,具有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人类的枷锁》是他的成名作。他写了许多剧本描写了上层阶级的道德堕落。 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讽刺,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谢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来说,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 相关词条 毛姆《刀锋》 § 参考资料 [1] 言兑网 http://www.yandui.com/persons/PersonDetail.aspx?PersonId=8839 [2] 洪恩在线 http://www.hongen.com/edu/shfz/mzsw/sl020501.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