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豫皖边红军游击战 |
释义 | 中文名称: 鄂豫皖边红军游击战 发生时间: 1934年11月~1937年7月 发生地点: 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 § 事件介绍 "红二十八军重建后,即在太湖、宿松、英山、霍山、潜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并着手建立游击根据地。不久,在敌人第二十五路军、第十一路军的追堵下,遭受一些损失,红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和政治部主任熊大海不幸牺牲。红二十八军主力在高敬亭率领下,依托大别山辗转游击。 随后,国民党军重新划分防区,调整部署,对皖西进行重点“清剿”。红二十八军乘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尚未就绪之际,留第二四八团在皖西坚持斗争,主力离开皖西,准备西进豫南桐柏山区,再北上陕南,与红二十五军会合。5月上旬,红二十八军从太湖出发,沿霍山、六安、固始、商城边界,经光山、罗山、礼山(今大悟)县境,于22日越北汉铁路(北京至汉口),因前进道路上有国民党军重兵堵截,遂经鄂东北折返皖西,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其间历时2月余,行程700余公里,接连取得罗山县杨店、随县桃花山、光山县王园、麻城县段水山等战斗的胜利。与此同时,红二四六团和游击队,利用国民党军“追剿”红二十八军主力之际,发动和组织群众,发展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通过军事和政治、公开和秘密、合法与非法斗争,创造了东西100余里,南北几十里的皖西游击根据地。 7月,红二十八军主力返回皖西后,总结战斗经验,提出“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枪不多不打”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拖垮二十五路,相机打十一路和东北军,向保安团要补给”的斗争策略,并在游击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游击于皖西及其周边地区,至12月,又取得黄巢尖、花凉亭、中畈湾等战斗的胜利。 1936年2月,蒋介石又调集6个师,会同第十一路军、第二十五路军等部,再次对鄂豫皖边游击区进行“围剿”、“驻剿”、“追剿”。在此情况下,红二十八军实行“化整为零”的战法,以营连为单位,一部留山区、大部转到敌后平原作战。其中,手枪团、特务营转战鄂豫边区,红二四四团第一营在平汉铁路孝感至信阳段两侧往返游击;第三营以红二四五团番号辗转于鄂东、皖西地区。鄂东北和鄂西的红军、游击队和边区20余县的便衣队也广泛出击,牵制国民党军。至1937年上半年,先后取得了老山寨、王通、望兵寨等战斗的胜利,迫使国民党军退守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 在近3年的游击战争期间,鄂豫皖边红军和游击队,共歼国民党军18个营另15个连和大量保安团队。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十八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批示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于1937年7月下旬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随后,鄂豫皖边红二十八军与游击队,共1800余人,在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集中,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第九团和手枪团,奔赴抗日前线。 " 主题关键词: 游击战 划整为零 § 分类 民主革命战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