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宗汉
释义

§ 简介

黄宗汉(?-1864) 清朝大臣。福建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县,位泉州市南)人,字寿臣,宣宗道光间进士。

§ 生平

1852年(文宗咸丰二年)任浙江巡抚,倡办海运漕米供应北京(今北京市)和接济“江南大营”军饷,加强浙江防务,并分兵至江苏、安徽防堵太平军1854年任四川总督,曾镇压川、黔少数民族人民起义1858年(文宗咸丰八年)英、法两军占据广州期间,被调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驻惠州(今惠州市)。《天津条约》签订后,英全权大臣额尔金要求解散佛山(今佛山市)团练局,并革除其职务,遂极力破坏团练,以换取英人谅解,并保存其职务。1860年(文宗咸丰十年)调任吏部侍郎。生平经历

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历员外郎、郎中,迁御史、给事中。二十五年,出为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历山东、浙江按察使。咸丰初,巡抚吴文镕荐宗汉可重用,迁甘肃布政使。二年,擢云南巡抚,未之任,调浙江。值试办海运,湖郡漕船浅滞,改留变价,亏银三十馀万两,布政使椿寿情急自缢。宗汉疏请原米随新漕运京,允之。

三年,粤匪犯江宁,调浙江兵二千名赴援。江宁寻陷,宗汉赴嘉兴、湖州筹防,疏言不可仅於本境画疆而守。於是分兵赴江苏、安徽境内协防,诏嘉其妥协。寻上海匪起陷城,请海运改於刘河受兑。时江南大营需饷甚钜,宗汉贻书向荣,通盘筹算,请於江苏、浙江、江西三省确定每月额数。荣据以上闻,文宗韪之。四年,特诏褒宗汉办理防务、海运,及本境治匪、察吏,精详无瞻顾,深堪嘉尚,特赐御书“忠勤正直”扁额,勉其慎终如始,以成一代良臣。

擢四川总督。给事中张修育疏言:“宗汉治浙,布置合宜,未可更易。”诏不允。会因数月未奏事,降旨询问,以疾为言,诏斥之,议降三级调用,加恩降二品顶戴,仍留总督任。五年,马边夷匪为乱,平之。遵旨遣松潘镇总兵德恩以兵二千援荆州,又调兵四千赴贵州剿苗,并协饷十万两。六年,复因久无奏报,命将军乐斌查奏,以痰疾闻,下部议降调,命来京另候简用。补内阁学士,兼署刑部侍郎、顺天府尹。

广东军事起,叶名琛被掳,授宗汉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时广州为英人所踞,巡抚柏贵在城中为所胁制。民团四起,文宗因徐广缙等前拒英人入城,赖绅民之力,欲复用之,命在籍侍郎罗惇衍、京卿龙元僖、给事中苏廷魁治团练。惇衍等号召乡团,得数万人,戒期攻城,卒无功;又禁华人不得受雇为洋人服役以困之。

八年春,各国遣人赴江苏投书致京师大学士诉粤事,请遣大臣至上海会议;且言逾期即赴天津。诏仍回广东候宗汉查办,而英、俄两国兵船已泊吴淞。宗汉过江苏,总督何桂清坚留在上海开议,宗汉不可,遽去;取道浙、闽,调兵不可得。及至广东,敌兵已犯天津。宗汉驻惠州,惟恃联络民团,出示空言激励,为英人所禁格,不能遍及。既而天津和约成,俟偿款六百万两分年交毕,始退出广州,粤民愈愤。英领事宣布和议,新安镇乡勇杀其张示者数人,遂发兵陷新安。民团大举攻城,初胜终挫,悬赏格购洋官首,亦仅时伺隐僻,有所杀伤而已。宗汉外怵强敌,内畏民嵒,不能有所措施。泊大学士桂良等至上海议税则及换约事宜,将与商交还广州,向宗汉询近状,辄不答。而英人以既议和,民团复相仇杀,来相诘问,且揭团绅告示载谕旨有异,必欲去宗汉及三团绅。桂良等疏闻,诏责宗汉捕伪造谕旨之人,罢其通商大臣,改授何桂清。英使额罗金犹不惬,遽率舰赴广东。九年,遂复有天津之役。寻调宗汉四川总督,召至京,改以侍郎候补。十年,署吏部侍郎,寻实授。四川京官呈请饬赴四川督办团练,不许。

宗汉与载垣、端华、肃顺等交结。十一年,穆宗即位,载垣等获罪。少詹事许彭寿疏劾宗汉与陈孚恩、刘昆并党肃顺等,踪迹最密。诏曰:“黄宗汉本年春赴热河,危词力阻回銮。迨皇考梓宫将回京,又以京城可虑,遍告於人,希冀阻止。其意存迎合载垣等,众所共知。声名品行如此,若任其滥厕卿贰,何以表率属僚?革职永不叙用,以为大僚软媚者戒。”并追夺前赐御书“忠勤正直”扁额。同治三年,卒。

§ 中国第一代文化企业家

人物简历

黄宗汉,1931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的一个三代翰林的书香门第。1946年就读于北京通县潞河中学,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北平解放时参加接管工作,在北京市宣武区委宣传部和市委组织部工作。“文革”中下放劳动4年,返城后在北京市电子仪表行业的二级公司任政工组长、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1979年任东风电视机厂厂长。1982年任北京电视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顾问及中国电视剧国际合作公司总经理。1986年任北京市宣武区政协副主席。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该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黄家名人多,大哥黄宗江是著名的戏剧家、散文家,二姐黄宗英和三哥黄宗洛都是著名演员,四弟黄宗汉最具演员条件,却成了黄家年龄最小、地位最高的革命干部,改革开放后成了中国第一代文化企业家,70多岁时又成了中国年龄最大的博士研究生。

黄宗汉先生的书房,曰“梦庐”。室内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何必开门,明月自然来入室;不须会友,古人无数是同心。”清代进士何子贞所集的这副联语,正是他久藏于内的心声写照。“明月入室”,说的是心境;而“同心”,继承先贤,为国为民,则是志向。黄老填一横批:“愚翁寻梦”,以示追求。黄老富于大胆想象,又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真干。他浮生三梦,而且让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大观园

198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投拍《红楼梦》,全部费用预算300万元,其中制景费只有75万元。如果全班人马去南方拍摄实景,这些钱远远不够,而搭个大观园布景,拍完了拆掉又太可惜。于是,中心请一贯出奇制胜的黄宗汉来策划。黄宗汉当时正任北京电视工业公司副经理,被聘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顾问,兼中国国际合作公司总经理。

经过一番精心调查之后,黄老提出要学习国外建立“影视基地”的做法,盖一座永久性的实景大观园,既可做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地,又可成一个文化景点。此建议得到广电部的重视,委托黄老承办。 但大观园盖在哪里好?资金又哪里来?黄宗汉正百般思量,可巧就遇到老街坊李瀛。李瀛是宣武区的领导,当年与黄宗汉在解放军进城时共过事,此时一听是要为首都的文化事业做贡献,李瀛不但提供当时为苗圃的南菜园作为大观园建造地址,而且提供借款95万元。

黄老做梦大胆,“圆梦”却小心考证,认真实施。他组织顾问会,向专家求教。故宫博物院的清史专家朱家溍推荐了红学家、古建筑学家杨乃济。杨乃济曾于1963年在北京举办“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纪念展览”时,与建筑大师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戴志昂共同制作过15平方米的大观园模型。经协调,杨工调入任专职项目工程师,宣武区政府又特聘其为大观园总设计师,主持大观园的总体规划设计。

杨工很快提出设计方案,又由相关各方专家、领导论证、修改而后定案。随即,请来北京的古建队,调来大兴安岭的木材,特批了数十两真金……山石队的工匠艺人,据说还是明末清初园林设计家“山子张”的传人。一期工程,包括曲径通幽,怡红院、潇湘馆等8处景点,如期在1985年7月1日《红楼梦》剧组入园拍戏前建成——既有北方皇家气派,又兼具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

以后,北京乃至全国的数以百万计的游人来逛大观园。“刘姥姥”们的门票钱,不但还清了一期工程起步时期的借款,还流动积累了续建工程资金2300万元,可谓“以园养园”、“以园建园”。大观园的40个景点在8年的时间里全部建成。

大观园被命名为“北京红楼梦文化艺术博物馆”、“新北京16景”、“首都80年代的十大建筑”。而且,大观园还在红学界的支持下,组织数十场红学讲座,题目涉及《红楼梦》成书过程、人物评论、诗词鉴赏等诸多方面,对普及红学有重要的影响。天桥乐茶园再现老北京民俗

天桥梦

1986年,黄老回到阔别多年的宣武区任政协副主席。早在1956年,他曾任宣武区宣传部副部长,30年过去了,白驹过隙。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战略,他又开始围绕天桥民俗文化展开奇思妙想。

天桥是北京的一块宝地,始建于元代,孕育了北京的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其中有座江南城隍庙(供奉文天祥),据记载,城隍一年三次出巡,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有四邻农民的50面大鼓的鼓队和百姓献给城隍的万民旗等,之后就是民间走会的各种杂耍,如高跷、秧歌、舞狮等。后来有些人为了糊口,祭神之后就利用天桥的空场,“撂地”表演打钱了。围绕庙会,逐渐店铺林立,散摊众多,平民市场很活跃。

于是,有独特的眼光的黄宗汉,向政府进言:民俗民间文化是一种优势,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他拿出自己的稿费,收集、复制了大量与天桥文化有关系的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先后编辑出版了《天桥往事录》、《北京老天桥》画册,受到欢迎。他又利用手中的这些资料,拍摄了反映天桥民俗文化的电视剧《天桥梦》,以文艺的形式反映老天桥艺人的故事。

1992年,黄老提出改建天桥总体规划的设想,天桥乐茶园是设想之一。区领导给以大力支持,宣武区华昌工贸公司还投资200万元,在原先天乐戏园的基础上翻建了天桥乐茶园。这是一座仿古茶园,观众入座,有茶和风味小吃,可以边吃边欣赏演出,著名剧作家曹禺题匾“天桥乐”。

黄宗汉与话剧演员于是之共同策划茶园演出的大戏《天桥风情大串演》,由蓝天野编脚本,夏淳导演,演员多是天桥土生土长的艺人。数来宝、唱大鼓,拉洋片、变戏法……旧天桥的把式被浓缩于舞台上。台下两廊,汇集北京各色风味小吃,有豆汁、茶汤、羊杂碎等,席间还有卖花、卖糖葫芦的小贩……可说是重现了“酒旗戏鼓天桥事,多少游人不忆家”的盛景,使人流连忘返。

老年人来此找寻珍贵的往昔回忆;年轻人来此亲自体验老北京民俗文化;港澳台、海外华人来此被故土文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别有一种浓厚的眷恋;更有众多外国游客包括美国总统尼克松等国家元首,在此品味奥妙。于是之为“天桥乐”所书写的对联概括得好:“集萃天桥民间艺术;纵览故都风土人情”。而于是之同时为黄老书写的一幅中堂:“京都文丐,艺坛怪杰”,也是恰如其分。

宣南梦

“宣南是近代史的一块活化石,宣南梦是我最大的梦。”黄老如是说。

“宣南”是个地域文化概念,泛指北京宣武门南部一带。据史学家考证,清顺治五年(1649年),清政府实行“满汉分居”政策,京城的汉官皆寓居在外城,再加上全国的文人举子赴京赶考,也大都客居于此,故使宣南一带大街市繁荣,会馆林立,人文荟萃。人们把各地的先进文化带到宣南,在此融汇并逐渐形成了包括皇家、士人、平民三个层面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宣南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源头、缩影和精华。

为进一步解读宣南文化,加以保护和利用,黄老决定进一步深造。1995年,64岁的黄老当选为全国劳模,在中央组织部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他提出了多年的夙愿:“我像高玉宝一样,我想读书。”中组部的领导深为感动,作为国家教委特批,经过考试,他被破例(国家规定45岁以上的公民不能再报考研究生)录取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经过3年苦读,66岁的黄老拿下硕士学位。结合湖广会馆的修复,他研究的课题是《孙中山与北京》。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重点研究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到湖广会馆参加国民党成立大会及在北京的活动,对孙中山给以适当的评价,引起海外学界的重视。

1999年,68岁的黄老又进一步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戴逸教授建议他研究清代宣南的士人文化,于是,他重点对乾嘉学派诸大师、宣南诗坛诸名士、戊戌维新诸先驱这三个士人群体,在宣南的活动进行探究。他没想到,他所研究的课题《清代京师宣南士人文化研究》,竟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他真是高兴极了。

2002年,经过戴逸教授提议,71岁的黄老又延长学习的时日精深研究宣南文化。次年,黄老患重病,一边治疗一边攻读。2004年5月28日,黄老在做了6次化疗之后,拖着虚弱的身体,前来参加博士论文的答辩。他笑着说:“我的白血球只有1000克,打了4针提高白血球的药,是不是精神头不错?”73岁的他,这年拿下博士学位。

乾嘉学派顾廷林(顾炎武)长期居住在宣南报国寺,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黄老影响很大。他说,爱国救亡精神是宣南文化的一个特点。“古人无数是同心”,我是小人物,一匹夫,为祖国富强,尽一份力量。学以致用,拾遗补缺,拾文化遗产之精华,补文化市场之缺口。我在宣武生活了半个世纪,我热爱北京宣南这片文化沃土,决定对宣南文化进行一系列研究,博士论文只是这个梦的序曲。

目前,黄宗汉先生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宣南历史文化》已结题,他正为其专著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工作。同时,他还牵挂着《大观园图志》的出版,正为此奔走忙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