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屈菜 |
释义 | § 植物信息 白屈菜名称:白屈菜 学名:ChelidoniummaiusL. 别名:山黄连、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断肠草[北京]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山东、江苏、江西、河南、四川等省(区)。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英文名:GreaterCelandineHerb,HerbofGreaterCelandine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名:ChelidoniummajusL.[C.majusL.var.grandiflorumDC.] 采收和储藏:盛花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贮放于通风干燥处。亦可鲜用。白屈菜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湿润地、水沟边、绿林草地或草丛中、住宅附近。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江苏、江西、四川等地。 毒性:原阿片碱对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36.5mg/kg;隐品碱性对豚鼠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190mg/kg;血根碱对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19.4mg/公斤。 性味:苦;凉;有毒 归经:肺;心;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研粉调涂。 § 形态特征 白屈菜白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含橘黄色乳汁。主根粗壮,圆锥形,土黄色或暗褐色,密生须根。茎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细长柔毛。叶互生,一至二回奇数羽状分裂;基生叶长10-15cm,裂片5-8对,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缺刻;茎生叶长5-10cm,裂片2-4对,边缘具不整齐缺刻,上面近无毛,褐色,下面疏生柔毛,脉上更明显,绿白色。花数朵,排列成伞形聚伞花序,花梗长短不一;苞片小,卵形,长约1.5mm;萼片2枚,椭圆形,淡绿色,疏生柔毛,早落;花瓣4枚,卵圆形或长卵状倒卵形,黄色,长0.8-1.6cm,宽0.7-1.4cm,两面光滑,雄蕊多数,分离;雌蕊细圆柱形,花柱短,柱头头状,2浅裂,密生乳头状突起。蒴果长角形,长2-4.5cm,直径约2mm,直立,灰绿色,成熟时由下向上2瓣。种子多数细小,卵球形,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分布在四川、新疆、华北和东北;亚洲的北部和西部,欧洲也有。本植物的根(白屈菜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此外,尚有大花白屈菜,花较大,花瓣广卵形,长1.3~1.5厘米。分布东北各地。 § 科属介绍 白屈菜罂粟科Papaveraceae 简述:草本,很少灌木,常有乳白色或黄色汁液;叶互生,很少上部对生或轮生,全缘或分裂,无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单花顶生或组成圆锥花序、总状花序或聚伞花序,稀成伞形花序式排列;萼片2-3,早落;花瓣4-6,稀更多或无花瓣,脱落,覆瓦状排列,常有皱纹;雄蕊多数,离生或4或6枚,有时合生成2束;雌蕊由2至数合生心皮所组成;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生于侧膜胎座上,花柱短或无,柱头与心皮同数;蒴果瓣裂或顶孔开裂。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是提取毒品海洛因的重要毒品原植物,它和大麻,古柯并称为三大毒品植物。 罂粟科家族中共有28属,250多个品种(其中只有鸦片罂粟和包鳞罂粟能产生鸦片,现在金三角地区栽培的就是鸦片罂粟)。罂粟属罂粟科罂粟属中的栽培种,学名PapaversomniferumL.,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古名罂子粟、阿芙蓉。罂粟幼株、果实的乳汁和果壳供药用。原产欧洲南部及亚洲伊朗、土耳其等地。公元7世纪时由波斯地区传入中国。 罂粟株高60-100cm。茎平滑,被有白粉。叶互生,灰绿色,无柄,抱茎,长椭圆形。花芽常下垂,单生,开时直立,花大而艳丽,萼片2枚,绿色,早落;花瓣4枚,有红色、黄色、白色、粉红色、紫色等,可能是吗啡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原因,罂粟花施放出一股不同于其它花香的气味,吸入肺腑会产生异样的冲动。罂粟果长椭圆形或壶状,黄褐色或淡褐色,平滑,具纵纹。种子多数,肾形,细小。花期4月至5月,果期6月至8月。 乳汁(即鸦片)中含多种生物碱、吗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与蒂巴因(Thebaine),对中枢神经有兴奋、镇痛、镇咳和催眠作用。罂粟碱(Papaverine)、那可汀(Narcotine、那碎因(Narceine)等对平滑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罂粟果壳(即米壳)性微寒,味酸涩,有小毒,含低量吗啡等生物碱。有敛肺、涩肠、止痛的作用。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 § 化学成份 白屈菜地上部分含白屈菜碱(chelidonine),原阿片碱(ProtoPine),消旋金罂粟碱(styloPine),左旋金罂粟碱,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白屈菜玉红碱(chlirubin),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黄连碱(coptisine),左旋金罂粟碱β-甲羟化物(stylopineβ-methohydroxide),左旋金罂粟碱a-甲羟化物,小聚碱(berberine),刻叶紫堇明碱(corysamine),鹰爪豆碱(sparteine),羟基血根碱(hydroxysanguinarine),羟基白屈莱碱(hydroxychelidonine),高白屈菜碱(homochelidonine)等生物碱,还含白屈菜醇(celidoniol)。茎叶还含胆碱(choline),甲胺(methylamine),组胺(histamine),酪胺(tyramine),皂甙及游离黄酮醇。 另白屈菜全草粗粉中还分离出消旋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coptisine),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6-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氧黄连碱(8-oxocoptisine),四氢小檗碱(canadine)等生物碱。 白屈菜根茎生物碱含量最高,在茎形成期,根茎、根、叶丛所含生物碱分别可达15%,12%和10.5%,而在开花期生物碱含量最低,根茎、根、茎叶所含生物碱分别仅为0.8%,0.8%和0.5%。 白屈菜乳汁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还含酚类化合物及白屈菜酸(chelidonicacid)。 白屈菜在开花期,叶中维生素C含量可高达834mg/100g,而在果实成熟期其所含维生素C仅为231mg/l00g。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最低。 § 药理作用 白屈菜1、白屈菜碱的作用: (1)对肌肉的作用:在化学上与罂粟碱同属苯异喹啉类,作用亦相似,能抑制各种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而毒性则较低。对平滑肌之抑制属直接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对抗匹罗卡品,且可对抗组织胺甚至氯化钡(毛果芸香碱、白屈菜总碱)的作用,对兔离体小肠之解痉效力,以重量计,约为罂栗碱的53%,白屈菜注射液还能解除豚鼠离体肠管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痉摩收缩。也有人报告,低浓度能提高离体兔肠、子宫的张力,而较高浓度方呈抑制作用,大剂量还能抑制心肌、减慢心率、停止于扩张期,对横纹肌也有抑制作用。白屈菜总碱对平滑肌呈兴奋作用。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白屈菜碱属原鸦片碱一类,也能抑制中枢。与吗啡相比,它对末梢的作用较强,而对中枢则较弱,有某些镇痛及催眠作用,白屈菜注射液对小鼠能产生中枢抑制作用,使自发活动减少,热板法、醋酸扭体法实验表明对小鼠有镇痛作用。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大量可减慢之;对反射无明显抑制,亦无脊髓性兴奋;能麻痹感觉及运动神经末梢,但对神经干无作用。 (3)抗肿瘤作用:白屈菜碱是一种有丝分裂毒,可使小鼠移植性腹水癌细胞的高三倍体(hypertriplokd)的中、晚期分裂指数发生改变,呈显着的阻断分裂作用,给予125mg/kg后12小时,停止于中期分裂的占23.1%;在体外2.5×10(-6)M,能抑制纤维母细胞之有丝分裂。能延缓恶性肿瘤之生长。对小鼠肉瘤-180、艾氏瘤虽有抑制,但副作用及毒性大。原阿片碱亦有抗癌作用。亦有报道白屈菜碱和原阿片碱的抗癌作用不明显,而40%的白屈菜甲醇提取物却有明显的抗癌活性;有谓白屈菜提取物对小鼠淋巴白血病L1210及大鼠肉瘤W256并无抑制作用,但在组织培养中对EaglesPKB鼻咽癌细胞呈细胞毒作用,产生细胞毒作用的成分之一为黄连碱。对鼠Jensen肉瘤无作用。 白屈菜 (4)其他作用:对猫的血压可引起轻度而持久的降低;延迟或阻止豚鼠的组织胺性休克或由抗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动物实验,无利胆作用,据云人内服白屈菜制剂可使心跳略慢、血压下降,并有利胆作用。 2、其他生物碱的作用:血根碱中毒量引起短时麻醉后,可发生士的宁样惊厥,增进肠蠕动及唾液分泌,对局部也是先刺激而后转入麻痹;还能降低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加组织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提高小肠、子宫平滑肌的张力。α-高白屈菜碱作用类似白屈菜碱;β-高白屈菜碱为痉挛毒,有局部麻醉作用。多实槐子碱(帕黑卡品)有神经节阻断及增强子宫的作用,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条件反射及脑电图的试验)。白屈菜红碱和某种Stilbylamine类,可能与本植物能去除皮肤赘疣的作用有关。这些成分在植物干燥时,很易变化。白屈菜中的黄连碱是一种细胞毒,小檗碱可能与其抗菌、利胆等有关。总碱在体外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结核杆菌、真菌等。原阿片碱、血根碱和白屈菜碱716.7μg/ml浓度,对考夫曼-沃尔夫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含某种未知成分,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扩张冠状血管。 § 制剂 白屈菜 1、止痛酊取白屈菜20g,橙皮10g,切细后置密闭容器中,加50%乙醇浸泡3天,过滤(药渣用纱布挤压),添加适量50%乙醇制成100ml,滤清即得。 2、注射液将白屈菜(风干全草)20g磨成粗粉,加pH4的硫酸水浸液,煎煮2次,每次30分钟。纱布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稠糖浆状。缓缓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pH9-10,放置,待溶液中析出棕色沉淀,滤出沉淀,加乙醇使其溶解,用3号垂熔漏斗过滤,滤液回收乙醇,然后加pH4-5磷酸水使总体积为100m1,加苯甲醇1ml,过滤、灌封、灭菌。 § 功能主治 镇痛,止咳,利尿解毒。治胃肠疼痛,黄疸,水肿,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白屈菜 ①《中国药植志》:治胃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 ②《山西中药志》:下心火,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 ③《四川中药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 ④《陕西中药志》:治毒蛇咬伤,止疼消肿。 ⑤《北方常用中草药》: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痛,泻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 附方 ①治水肿黄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陆、臭草根,茵陈。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白屈菜 ②治肠胃疼痛:白屈菜、丁香、乌贼骨、浙贝母、胆南星、冬瓜仁。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顽癣:鲜白屈菜用50%的酒精浸泡,擦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疮肿:鲜白屈菜捣烂敷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胃痛,泻痢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钱,水煎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稻田皮炎,毒虫咬伤,疥癣:白屈菜捣烂外敷或制成浸膏涂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①治疗百日咳 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糖浆,小儿6个月以内每次5~8毫升,6个月至1岁8~10毫升,1~3岁10~15毫升,3~6岁15~29毫升,6岁以上20~3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单纯型连服8天,混合型12天。治疗500例,治愈355例,好转116例,有效率为94.2%。以单纯型效果较好;混合型宜并用抗菌药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白屈菜全株1斤,生甘草1两,加水共煎3次,药液混合再浓缩使每100毫升约含生药4钱,每日3次,每次30毫升。治疗34例,近期控制7例,显效15例。亦可制成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5克),每服4片,每日3次。疗效与煎剂相似。成熟之白屈菜效果似较好,反之则差,且易产生副作用。 ③治疗青年扁平疣 取新鲜全草榨汁,以棉球蘸汁擦患处,每日3次,每次5~15分钟,痊愈为止。治疗18例,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4例,5例结果不明。用药后半数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如疼痛、瘙痒等。 ④用作镇痛解痉剂 取白屈菜、地榆等量,制成千浸膏粉,日服3次,每次1~2克。对于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有缓解作用。 § 栽培技术 1、选地:根据白屈菜的生物特性和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保水力强的沙质壤土栽培,有利于生长发育。 白屈菜 2、整地:白屈菜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要求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应在选好土地的基础上进行深翻,一般为30-40cm。结合翻地施底肥,以腐熟有机肥料为佳,每667平方米施5000-6000kg,过磷酸钙25kg,翻后要整平耙细。 3、作畦:于播种前7-10天作畦,以防土壤透风,有利于幼苗扎根成活。畦面宽1m,畦长20m。 4、播种:春、夏、秋播均可,一般为春播。播种前1-2天要灌足底水,待土壤表层晾干后,将畦面耙细整平,按行距100cm开浅沟,进行条播。播种时将种子与等量细沙混拌均匀,然后均匀撒于沟内,覆土5cm,轻轻镇压。 § 田间管理 1、间苗 播种后约15天出苗,当苗出齐后,过密处适当间拔。幼苗5-6片叶时,按株距25-30cm定苗。 白屈菜 2、调节温湿度 白屈菜喜湿润、耐寒。有条件可在畦床上架上草帘或苇帘。畦内土壤湿度保持在50%左右,不能过湿。开花前浇水2-3次,调节土壤墒情。 3、除草松土 幼苗期要结合间苗和定苗及时拔除小草,以后每浇水1次或下1次雨都要松土1次,并除去杂草。 4、适时追肥 在生长期要进行追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8-10kg或施复合肥15kg。 5、病虫害防治 危害白屈菜的地下害虫常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在整地时,施入1000倍液的辛硫磷药液喷洒消毒。地上枝叶出现斑桔病时,及时用双效灵300-500倍液、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 鉴别 性状鉴别:根圆锥状,密生须根。茎圆柱形,中空;表面黄绿色,有白粉;质轻易折断。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叶片完整者羽状分裂,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上面黄绿色,下面灰绿色,具白色柔毛,尤以叶脉为多。花瓣4片,卵圆形,黄色,常已脱落。蒴果细圆柱形,有众多细小、黑色具光泽的卵形种子。气微,味微苦。 白屈菜 显微鉴别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裂片先端叶缘细胞壁呈乳头状突起。上下表面疏生多细胞非腺毛,以下面叶脉处较多而且长。非腺毛3-13个细胞,长150-1500μm。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波状角质层。皮层外侧有2列含叶绿体的下皮细胞,其下3-4列细胞壁稍厚。维管束约10个,环状排列。韧皮部散有细小的乳汁管,其外侧有韧皮纤维;木质部由导管及木薄壁细胞组成。髓大,多中空。 理化鉴别:(l)取本品粉末5g,氨水碱化,氯仿20ml浸泡过夜,滤过。氯仿液分为2份,一份留作薄层点样,另一份挥去氛仿,以1%盐酸2ml溶解,放入试管中,滴加改良碘化钦钾试液,溶液立即产生红棕色沉淀。(检查生物碱)。(2)薄层色谱①取(l)项氛仿浸取液作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屈菜碱、四氢黄连碱、白屈菜红碱、血根碱加氯仿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点于同一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用乙烷一氯访一甲醇(6:3:0.3)展开,取出晾干,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处,显相同颜色的斑点。②取(l)项氯仿浸提过的药渣,充分挥去溶剂后,再以甲醇浸泡过夜,滤过后,浓缩作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照品小檗碱、黄连碱加甲醇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点于同一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9:9)为展开剂,氨蒸气饱和,展距10cm,取出晾干。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处,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临床应用 白屈菜①治疗百日咳: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糖浆,小儿6个月以内每次5~8毫升,6个月至1岁8~10毫升,1~3岁10~15毫升,3~6岁15~29毫升,6岁以上20~3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单纯型连服8天,混合型12天。治疗500例,治愈355例,好转116例,有效率为94.2%。以单纯型效果较好;混合型宜并用抗菌药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白屈菜全株1斤,生甘草1两,加水共煎3次,药液混合再浓缩使每100毫升约含生药4钱,每日3次,每次30毫升。治疗34例,近期控制7例,显效15例。亦可制成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5克),每服4片,每日3次。疗效与煎剂相似。成熟之白屈菜效果似较好,反之则差,且易产生副作用。 ③治疗青年扁平疣:取新鲜全草榨汁,以棉球蘸汁擦患处,每日3次,每次5~15分钟,痊愈为止。治疗18例,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4例,5例结果不明。用药后半数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如疼痛、瘙痒等。 ④用作镇痛解痉剂:取白屈菜、地榆等量,制成千浸膏粉,日服3次,每次1~2克。对于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有缓解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