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柑橘蚧虫 |
释义 | § 柑橘蚧虫 柑橘蚧虫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蚧总科(Coccoidae)。柑橘等果树害虫。通称介壳虫。体被蜡质分泌物,或复有各种形状的蜡质介壳。雌成虫常不活动,终生固定在柑橘叶、茎、果上吸取汁液。常见的种类有吹绵蚧(Iceryapurchasi )、红蜡蚧 (Ceroplastes rubens )、褐圆蚧(Chrysomphalus aonidum)、黑点蚧(Parlatoria zizynensis)和堆蜡粉蚧(Nipaecoccus vas-tator)等。这类害虫有很多相似处。可以吹绵蚧和褐圆蚧为代表说明。 § 分类 吹绵蚧 吹绵蚧 雌成虫体长5~7毫米,椭圆形,橘红色,无翅,背面隆起,披白色蜡粉,并着生有黑色短毛,腹部后面附白色卵囊,上有隆起线 14~16条(图1)。雄成虫体长 3毫米,暗红色,具一对暗黑色前翅,后翅退化。中国除西北外各省都有发生(长江以北仅见于温室)。也分布于澳大利亚、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他地区。除柑橘外还为害木麻黄、台湾相思、山毛豆以及玫瑰和茶树等。若虫、成虫群集柑橘枝叶为害,使叶色发黄,枝梢枯萎,引起落叶、落果,甚至全株枯死。在中国南部一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2~3代,主要以若虫及雌成虫越冬。每雌产卵数百粒,多达2000粒。孵化后若虫在卵囊内经一段时间始分散活动,多固定于新叶叶背主脉两侧,脱皮后更换位置,逐渐移至枝干阴面群集为害,吸取树液,同时排泄蜜露,引起煤烟病。田间雄虫数量甚少,多营孤雌生殖。但越冬代雄虫较多,常在树干伤口、裂缝、叶背以及土中结茧化蛹。越冬的雌成虫与雄虫交配后产卵甚多。常在5~6月间成灾。主要天敌有澳大利亚瓢虫、中国的大红瓢虫、小红瓢虫和红环瓢虫等。 褐圆蚧 叶子上的褐圆蚧 雌成虫介壳圆形,直径约 2毫米,紫褐色,中央隆起。虫体在介壳下,倒卵形,淡黄色,体长约1毫米。雄介壳色泽与雌介壳同,长卵形,后端部分延长,灰白色,长约1毫米,雄成虫体长0.7毫米左右,橙黄色,翅一对半透明(图 2)。广布世界各地,中国华南地区极为普遍。吸吮叶片及果实汁液,导致叶片早落及果品失去商品价值。湖南、陕西每年发生 3代,华南地区一年发生4~6代,以受精雌虫越冬,夏秋两季为害果实最烈。两性生殖,卵产在介壳下。初孵化的若虫觅得适宜处所后就固定取食,并开始分泌蜡质覆盖体背,终生不移动。经第一次脱皮后,足和触角均消失。雌若虫多在叶背和果实上为害,经两次脱皮后即为成虫。雄虫多在叶面寄生,第一次脱皮后再经前蛹和蛹的阶段,最后羽化为成虫。雌虫寿命长达数月,雄虫仅4~5天。主要天敌有金黄小蜂、双带巨角跳小蜂、红点唇瓢虫和细缘唇瓢虫等。 § 防止 防治措施包括苗木检疫或用溴甲烷熏蒸消毒;剪除虫枝集中烧毁;在卵盛孵期喷洒石油乳剂、松脂合剂或马拉硫磷、亚胺硫磷等农药,以及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