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景颇族婚俗 |
释义 | § 简介 景颇族婚俗 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一只孵蛋的母鸡,由新郎牵着新娘从这个草桥上跨过去,以象征将来家业浴量,猪有一千头,鸡有一万只。新娘过了草桥,要走过屋檐沟,才能上竹楼。一般情况下,给机关报娘上竹楼的梯子应该是新做的。进了竹楼,新娘受到寨子里长辈们的欢迎,要举行庄严、隆重的迎新娘仪式,并对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欢迎她和关心她。这些过程完成后,新娘进入洞房。这时候,姑娘和小伙子开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边。他们一边祝贺、嬉闹,一边喝酒吃喜糖,气氛极为热烈。 婚礼的高潮是请歌手来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来到祭祖宗的屋子,旁边站着男女歌手,聚集着参加婚礼的宾客,屋子里摆着各种祭品,接着歌手一个个轮流演唱。他们用歌声赞扬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丽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满等。每个歌手的演唱都赢得人们的阵阵欢呼,给婚礼增加了无限的情趣和热烈的气氛。 当晚,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都要来喝酒,吃饭。之后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闹和欢娱到天亮。 另一类属于自由恋爱结婚的形式,好男女青年恋爱后,在公房等处发生性关系,致使女方怀孕或生下孩子,这样需正式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男方给岳父岳母送一份有限的彩礼,再宴请亲戚朋友,其余一切婚礼的程序和仪式可免除。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男女感情很深,但双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对情侣只好采用这种方式,达到正式结婚的目的。 还有一种形式是抢婚。就是小伙子邀约几个伙伴,把新娘抢回家,再举行婚礼。这种形式在景颇族的婚姻形态中,为数最少。 景颇族普遍流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往往于婚礼结束后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怀孕或生了子女才到夫家长住。 在景颇族的婚姻习俗中,寡妇再嫁的比较少,而转房则较为普遍。按照转房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辈间,就是在上下辈之间也允许转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妇,侄儿可娶叔伯母。但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结婚时,曾和原夫祭过祖宗,跨过草桥。[1] § 习俗 景颇山下聚集着一群景颇族男女青年,朦胧的月光中,他们或吹箫或唱歌,情绵意笃。这种热闹场面,当地人叫"串姑娘"(一种求爱方式)。 其实,"串姑娘"是景颇族青年一种极好的自由恋爱方式。青年人到了一定年龄,利用假节日,走亲访友,劳动社交场合,都可以沟通心灵,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串姑娘"到一定阶段,男方便请"勒脚"(男方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一旦女家同意这门亲事,双方便选定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景颇族婚礼,有的在下午举行。枪鸣三声,迎亲的队伍回来了。走在队伍前面的(勒脚)肩扛一只红木箱,另一个是"长统"(女方媒人)用背篓背着新被褥,中间是伴娘们簇拥着新娘。新娘上身穿无领黑色斜襟短衣,浮面套着银泡闪亮的大披肩。下围红底绣花筒裙,脚穿皮鞋,羞羞答答,不言不语,来到了一道路障前。 原来景颇族举行婚礼,有个传统习俗。新娘在将到新郎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障碍,并分工把守。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这时迎亲队伍中的"长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但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地喊:"不准新娘过!"正当"纠缠不休"时,伴娘们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有一点,都是对新娘的一种良好祝愿。 有的地方,新娘将要进入新郎家时,新郎家大门口要栽上香蕉树,意味子孙后代昌盛。同时还要栽上甘蕉。意味着新生活节节甜。在喧闹声中,新郎拉着新娘的手,通过香蕉和甘蔗林、喜字桥进入洞房。 § 特点 景颇族婚俗 婚恋方式和特点是单向姑表婚,即姑家的男子可以娶舅家的女子为妻,但舅家的男子不可娶姑家的女子为妻。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家的儿媳,但与此相反,姑家的女儿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这就是景颇族所说的“血不倒流”的婚姻规则。这种单方姑表婚形成了景颇族“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关系,即舅家永远是“丈人种”,而姑家则永远是“姑爷种”。另外,景颇族还严格遵守姨表不婚,同姓不婚的原则,如果违反了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只要不违反上述同姓不婚、姨表不婚和“血不倒流”的原则,青年男女恋爱社交是很自由的,但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 在景颇山区,寨与寨之间显眼的山坡上,盖有较大的茅屋,即“公房”,是专供男女青年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场所。在公房里,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边说笑边对唱,以歌唱的形式来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并可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和真挚感情。钟情者常常互赠筒帕和烟盒等作为定情信物。另外,他们还常以实物来互通信息,作为交流思想的情书。如小辣椒表示“自己非常思念对方,如吃多了辣椒一般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但如果是一块火炭,则表示“自己不同意,拒绝与对方建立恋爱关系”等。类似的以物代言通信的物件很多很多,大部分以自然界的树木、花草等的谐音或者其本身的用途来表意。 景颇族结婚,首先要请董萨占卦,选择要娶的对象,之后请媒人提亲。在历史上,婚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为“送女子出嫁”,是按照一定的礼仪,通过明媒正娶的。二为“拉婚”,即姑娘不是陪送来的,而是男方请人将姑娘拉来的。拉婚前,男方通过媒人与女方父母喝了定亲酒,议定好了婚期,并在婚期前一天,男方请人到女方村寨,设法将姑娘引出寨外,并将姑娘强行拉走。拉婚的目的有几种,一是怕姑娘不愿出嫁;二是认为拉婚可以多子多孙;三是通过拉婚可以驱除新媳妇身上带来的鬼。三为“偷媳妇”,即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父母提亲,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并将女儿藏起来,以防被偷去。如果男方执意要娶女方,则串通双方的媒人,设法将姑娘偷出来,举行婚礼,造成事实后再同女方家长议定。四为抢婚,男方将婚礼的一切准备妥当后,在不通知对方,也不管女方是否愿意,就将姑娘强行抢走。抢婚的目的与拉婚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为以这种方式可以子孙昌盛。另外一种原因是多个男子同时爱上了姑娘,“先下手为快”。景颇族的结婚仪式,独具特色。 敬酒迎新娘:不论是以各种形式娶来的新娘,到了男方村寨后都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而是先在媒人家落脚,住上一夜。据说,这样是为了避免姑娘身上带来的鬼魂带到男方家。举行婚礼前,有媒人指定两名敬酒人,向新娘敬四次酒,敬完一次返回新郎家。第一次表示欢迎新娘的到来;第二次请新娘好好休息;第三次请吃好饭,第四次表示一切准备齐全,请新娘到新郎家。敬酒完毕,就为新娘梳妆打扮,之后由女方媒人执矛带路,两名伴娘相随新娘左右,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这时,新郎则带领一伙男女青年吹笛唱歌迎接新娘的到来。之后,这对新人来到早已准备好的婚礼仪式场地,由男方媒人宣布婚礼开始,首先让新郎新娘互敬烟酒,之后双方为在场的所有人敬烟、敬酒。 公巴莱,即过草桥:这是景颇族婚礼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礼仪。这个习俗的由来,据说是从景颇族的先人宁贯杜娶龙王的女儿为妻,并用 “公巴草”驱除了龙女身上的腥味的传说而来。所谓的草桥是在新郎家的门前,搭起长2—3米,宽15—20厘米的桥,并在桥的两边栽上大叶的“公八草”草丛。草丛中立有木桩,每个木桩代表一个鬼,如祖先鬼、婚礼鬼等等。新娘要由新郎的弟弟或者侄子引领过草桥,意在洗去新娘身上一切不好的东西,希望新娘婚后身体健康、勤劳聪慧、多子多福。旧时,景颇族人认为,如果不过草桥,不举行仪式,不算正式结婚。 “膳丁”和“看追”仪式: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早上,新娘要酿制水酒,10天后新娘新郎带上酿好的酒到女方父母家举行“膳丁”仪式。同时带上两大包糯米团表示团结,20—40个熟鸡蛋表示洁白真诚,包好成双成包的春菜表示婚礼仪式已圆满结束,已成一家人。这些礼品都用芭蕉叶细 包扎,其扎法非常讲究,表示吉祥如意,相亲相爱,人丁兴旺。完了“膳丁”礼后,新娘在娘家短住几日。过后,新郎再送一此酒礼称为“看追”,所送礼品与“膳丁”大致相同。 § 文化 景颇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家庭中保留着幼子继承财产的习惯。长子、次子结婚后一般都在父母住宅附近另建新居,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幼子则留下与父母同居,赡养父母,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赘婿不改姓,子女亦从父娃。无子女的可以收养子,养子同亲生子一样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继承财产的权利。年老无子女的人,一起都能得到亲属的照顾。妇女除与男子共同生产劳动外,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劳动,因此,景颇族男子常说“没有妻子就没有饭吃,就没有衣穿”,反映了妇女在家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景颇族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低,在许多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妇女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景颇族男子口头上又流传着“弹弓不能射大鸟,妇女不语。男子如果做了妇女的份内事,就认为是不光彩,或被其他人讥笑。 景颇族的婚姻关系属单方面姑舅表优先婚,即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妈家的儿媳,相反,姑妈家的女儿是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这是景颇族的“血不倒流”的婚姻规则。实际上,婚姻集团是以姓氏为基础,并不局限于家庭,这就形成了景颇族社会中所谓的“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关系。“姑爷种”姓氏的男子可以娶“丈人种”姓氏任何一家的女儿。这种婚姻关系一放要三个姓氏才能联结成环状婚姻系统,实际上一姓氏可与三立个其他姓氏结成“姑爷种”或“丈人种”的关系。到了近代,婚姻关系更广泛了,一般说来只要排除同姓(因为同是一个“阿公”、“阿祖”的后代),或认为在历史上是兄弟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之外,均可通婚。此外,在景颇族的村社头人(山官)之间,除上述原则外,实行等级婚,即“官家”不与百姓通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旧的等级婚也逐渐被打破,代替它的却是财产的作用。如百姓可娶官家的女儿了,但要出数倍于同等级女子的聘礼,就是说百姓中的富有者才能娶官家女儿。相反,官家娶百姓之女,聘礼减半,经济条件差的山官,往往娶百姓女儿为妻。景颇族妇女丧夫后,只能转嫁给亡夫家庭或家族中的男子,并且不计较辈份,如夫死可以转嫁给亡夫的兄弟、叔伯,反过来也是一样,侄儿可以娶婶母,儿子可以娶父安,这往往造成多妻现象。女子在婚前社交自由,未婚女子怀孕后,可以指腹认父,私生子在社会上不受歧视。但景颇族青年男女在结婚上并不自由,一殷由父母包办,盛行的是买卖婚姻。 解放后,随着我国新婚姻法的贯彻实施,原来盛行的买卖婚姻、抢婚等已为自由恋爱的自主婚姻所代替。 § 特色 景颇族婚礼别具一格。首先是敬酒给新娘。新婚姻夫妇被接到男方村寨时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只能先呆在媒人家。两名敬酒人向新娘敬四次酒:第一次表示欢迎新娘到来,第二次表示请新娘好好休息,第三次表示菜饭已备好,第四次表示准备已周全,可到新郎家了。馀酒后,新娘开始梳妆打扮,老妇人则对新娘高唱“勒来”调的祝福歌。新娘在女伴们相随下来到新郎家。婚礼的高潮是来源于神话中除去新娘一鱼女鱼腥味的情节的“过草桥”。在新郎家门前,为结婚仪式而临时搭起了独木桥。桥一般长2至3公尺,宽约15至20公分,桥两往往有大叶草丛。新娘由新郎弟弟或侄子牵右手过草桥。走过桥登上正房楼梯才可入屋。楼梯上新增有一两块雕有乳状形的楼登,这意味着新婚后早生贵子。早已在门坎处等待的婆婆,满心欢喜地将手镯或银项圈戴在新娘身上,以示认同并接纳了儿媳。 傍晚,新娘由几个小姑娘相位到井边背水,同时进行一次沐浴。浴毕,新娘动手蒸糯米饭,并用叶子包好供闹房时用。闹房前,寨中长者先向新娘祝福。随即青年们开始嬉闹。新郎新娘开始互相塞糯米饭团。新娘往往因害羞跑进新郎父母的火塘间,这时歌手会唱起古老的《结婚歌》祝兴,歌声彻夜不息。 花草树叶作情书 云南省陇川县是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的恋人之间联系不写信,而是以物代之,十分有趣。 如男子爱上姑娘,即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辣椒,再用线精巧地包扎好送给女方。树根表“想念”;大蒜表示要姑娘考虑两人的事;辣椒表示炽热的爱;火柴表达男方态度的坚决;叶子代表有好多话要说。 女方收到东西后,懂得男方喜欢她。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不同意则在原物上附加火炭,以示反感。如还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菜。男方接到“要考虑”的信件,即摘栗树上的两片最嫩叶片,面对面合在一起寄给女方,表示愿和女方一起生活;加上包谷、谷子、豆,表示要跟女方建立家庭。女方同意就收下,带点烟草回赠;否则,把叶子翻过,背对着寄回,以示分道扬镳,如双方同意,父母反对,女方就用含羞草、刺、火药送男方,男方约女方私奔,就用叶包好蕨菜尖送女方,女方同意,则加茅草叶送回,嘱咐:小心点,悄悄地逃。 在其它地方的景颇族青年男女中,也有这样的情书:白花树叶代表“想念”;黄豆树叶代表“好好的(别牵挂)!”;小黑豆树叶代表“一心(只爱你一个)!”;竹叶代表“悄悄地(来幽会)!”;酸母叶代表“一定要来(赴约)!”。把代表一定含义的树叶按顺序放在一起,就能组成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比如将上面的树叶放到一起,就是:“我一心思念的人只有你,我们应该好好地面谈。最好是悄悄地来,一定不要失约!” 这种树叶情书一般用大芭蕉叶做信封,交给知心朋友送去。对方也会很快传来一样的情书。如果里面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树叶,那就代表对方不愿和你相好。 在这种情书中,还有更浓缩的。比如送石根哈叶子表示“我真心向你求爱,请你不要拒绝我。”;送蒲谢叶子表示“你藏在任何地方,我都会把你找出来的。”;送木克叶子表示“你我真诚相爱,白头到老,永不变心。”;送莫那叶子表示“别人笑话我们在一起,算了吧。”。 潇洒自如“干脱总” 在景颇族人民中最为流行的恋爱方式是“干脱总”,即串姑娘,干脱总一般是在公房里进行。男女青年进行"干脱总”时,可以几个男子“串”一个女子,也可以几个女子“串”一个男子。在公房里,他们通常是双双对对、各得其所地围着火塘柔声细语,诉说衷情,相互之间不受任何拘束。待到夜深人静,情侣们便依儇在一起,沉浸在甜蜜的梦景之中。 新婚夫妇“干脱总” 景颇人的结婚仪式比较复杂。结婚的那天,新娘来男方家,新婚夫妇喝过“交杯酒"后,由男方家长向新娘讲述家史。随后,新郎的母亲将一只项圈套在新娘的颈上,新娘到屋内火塘边休息。傍晚,新娘要先洗澡,并且亲自用容器从河里盛清水、置於室内,由董萨念经后,将两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如鸡蛋沉入水底不动,则认为吉祥。午夜,新婚夫妇还可以约上青年男女到“公房”或村外恋爱的场所进行最后一次公开的“干脱总”。新郎和新娘都可以同他们已往的情人进行最后一次的“恋爱”活动。次日清晨,新娘带上新做的粑粑回娘家去酿酒,新郎得等到酒酿好后,才能接妻子回家。 新娘漫步过“草挢” 景颇族的婚礼各地大致相同,但也因居住地域不同而稍有差异,有些地方的景颇人结婚时,至今仍沿袭一种新娘漫步过“草挢”的习俗。“草挢”,景颇语叫“棒棒呵”,实际上是一个长约十尺宽约尺许的草堆。草堆旁边放有大小不一的石块。“草挢”系新娘过门前特意布置的。新娘驾临之后,先由两位盛装的少妇迎出村寨,一左一右,小心翼翼地上前搀扶,径直走到已布置好的“棒棒呵”面前。遇到“草挢”,两位少妇即撒手不管,让新娘独自从草挢上走过。祗要走过"挢"头,新娘就算是男家的人了,而且意味着新娘在家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姑娘,到了婆家也必将继续保持勤劳能干的本色,成为一个勤劳贤淑的好媳妇。 婚恋方式和特点是单向姑表婚,即姑家的男子可以娶舅家的女子为妻,但舅家的男子不可娶姑家的女子为妻。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家的儿媳,但与此相反,姑家的女儿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这就是景颇族所说的“血不倒流”的婚姻规则。这种单方姑表婚形成了景颇族“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关系,即舅家永远是“丈人种”,而姑家则永远是“姑爷种”。另外,景颇族还严格遵守姨表不婚,同姓不婚的原则,如果违反了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只要不违反上述同姓不婚、姨表不婚和“血不倒流”的原则,青年男女恋爱社交是很自由的,但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 在景颇山区,寨与寨之间显眼的山坡上,盖有较大的茅屋,即“公房”,是专供男女青年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场所。在公房里,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边说笑边对唱,以歌唱的形式来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并可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和真挚感情。钟情者常常互赠筒帕和烟盒等作为定情信物。另外,他们还常以实物来互通信息,作为交流思想的情书。如小辣椒表示“自己非常思念对方,如吃多了辣椒一般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但如果是一块火炭,则表示“自己不同意,拒绝与对方建立恋爱关系”等。类似的以物代言通信的物件很多很多,大部分以自然界的树木、花草等的谐音或者其本身的用途来表意。 景颇族结婚,首先要请董萨占卦,选择要娶的对象,之后请媒人提亲。在历史上,婚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为“送女子出嫁”,是按照一定的礼仪,通过明媒正娶的。二为“拉婚”,即姑娘不是陪送来的,而是男方请人将姑娘拉来的。拉婚前,男方通过媒人与女方父母喝了定亲酒,议定好了婚期,并在婚期前一天,男方请人到女方村寨,设法将姑娘引出寨外,并将姑娘强行拉走。拉婚的目的有几种,一是怕姑娘不愿出嫁;二是认为拉婚可以多子多孙;三是通过拉婚可以驱除新媳妇身上带来的鬼。三为“偷媳妇”,即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父母提亲,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并将女儿藏起来,以防被偷去。如果男方执意要娶女方,则串通双方的媒人,设法将姑娘偷出来,举行婚礼,造成事实后再同女方家长议定。四为抢婚,男方将婚礼的一切准备妥当后,在不通知对方,也不管女方是否愿意,就将姑娘强行抢走。抢婚的目的与拉婚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为以这种方式可以子孙昌盛。另外一种原因是多个男子同时爱上了姑娘,“先下手为快”。景颇族的结婚仪式,独具特色。 敬酒迎新娘:不论是以各种形式娶来的新娘,到了男方村寨后都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而是先在媒人家落脚,住上一夜。据说,这样是为了避免姑娘身上带来的鬼魂带到男方家。举行婚礼前,有媒人指定两名敬酒人,向新娘敬四次酒,敬完一次返回新郎家。第一次表示欢迎新娘的到来;第二次请新娘好好休息;第三次请吃好饭,第四次表示一切准备齐全,请新娘到新郎家。敬酒完毕,就为新娘梳妆打扮,之后由女方媒人执矛带路,两名伴娘相随新娘左右,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这时,新郎则带领一伙男女青年吹笛唱歌迎接新娘的到来。之后,这对新人来到早已准备好的婚礼仪式场地,由男方媒人宣布婚礼开始,首先让新郎新娘互敬烟酒,之后双方为在场的所有人敬烟、敬酒。 公巴莱,即过草桥:这是景颇族婚礼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礼仪。这个习俗的由来,据说是从景颇族的先人宁贯杜娶龙王的女儿为妻,并用 “公巴草”驱除了龙女身上的腥味的传说而来。所谓的草桥是在新郎家的门前,搭起长2—3米,宽15—20厘米的桥,并在桥的两边栽上大叶的“公八草”草丛。草丛中立有木桩,每个木桩代表一个鬼,如祖先鬼、婚礼鬼等等。新娘要由新郎的弟弟或者侄子引领过草桥,意在洗去新娘身上一切不好的东西,希望新娘婚后身体健康、勤劳聪慧、多子多福。旧时,景颇族人认为,如果不过草桥,不举行仪式,不算正式结婚。 “膳丁”和“看追”仪式: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早上,新娘要酿制水酒,10天后新娘新郎带上酿好的酒到女方父母家举行“膳丁”仪式。同时带上两大包糯米团表示团结,20—40个熟鸡蛋表示洁白真诚,包好成双成包的春菜表示婚礼仪式已圆满结束,已成一家人。这些礼品都用芭蕉叶细 包扎,其扎法非常讲究,表示吉祥如意,相亲相爱,人丁兴旺。完了“膳丁”礼后,新娘在娘家短住几日。过后,新郎再送一此酒礼称为“看追”,所送礼品与“膳丁”大致相同。 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形式有多种,各种结婚形式之间有较大的差别,每种形式都独具特色,耐人寻味。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形式。当青年男女深深相爱后,经过一定的礼仪,双方商定了彩礼的数目和结婚的日期。届时,女方请媒人、舅父和亲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亲。举行结婚仪式时,要请歌手来演唱《结婚歌》,并按歌中演唱的习俗和程序举行仪式。《结婚歌》是景颇族的许多关于婚姻方面的古老传说,它概括了婚姻习俗的全部内容,也含有对新郎新娘祝贺和祝福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颇族婚姻习俗史。 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六个猪头,在一蓬棒升草上拴一只孵蛋的母鸡,由新郎牵着新娘从这个草桥上跨过去,以象征将来家业兴旺,猪有一千头,鸡有一万只。新娘过了草桥,要走过屋檐沟,才能上竹楼。一般情况下,给新娘上竹楼的梯子应该是新做的。进了竹楼,新娘受到寨子里长辈们的欢迎,要举行庄严、隆重的迎新娘仪式,并对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欢迎她和关心她。这些过程完成后,新娘进入洞房。这时候,姑娘和小伙子开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边。他们一边祝贺、嬉闹,一边喝酒吃喜糖,气氛极为热烈。接着,他们又唱起来: 笑得像铃铛一样响的小伙伴,/切得像脚箍一样齐的小伙伴,围着新娘的银项圈,围着新娘的银耳环,新娘像朵花,个个齐称赞。 婚礼的高潮是请歌手来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来到祭祖宗的屋子,旁边站着男女歌手,聚集着参加婚礼的宾客,屋子里摆着各种祭品,接着歌手一个个轮流演唱。他们用歌声赞扬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丽,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满等。每个歌手的演唱都赢得人们的阵阵欢呼,给婚礼增加了无限的情趣和热烈的气氛。 当晚,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都要来喝酒、吃饭,之后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闹和欢娱到天亮。 另一类属于自由恋爱结婚的形式,即男女青年恋爱后,在公房等处发生性关系,致使女方怀孕或生下孩子,这样需正式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男方给岳父岳母家送一份有限的彩礼,再宴请亲戚朋友,其余一切婚礼的过程和仪式可免除。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男女感情很深,但双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对情侣只好采用这种方式,达到正式结婚的目的。 还有一种形式是抢婚。就是小伙子邀约几个伙伴,把新娘抢回家,再举行婚礼。这种形式在景颇族的婚姻形态中,为数最少。 景颇族普遍流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往往于婚礼结束后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怀孕或生下了子女才到夫家长住。 在景颇族的婚姻习俗中,寡妇再嫁的比较少,而转房则较为普遍。按照转房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辈间,就是在上下辈之间也允许转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妇,侄儿可娶叔伯母。但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结婚时,曾和原夫祭过祖宗,跨过草桥。 景颇族的婚姻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2] § 串姑娘 新娘漫步过草挢 “串姑娘”是景颇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景颇青年到了一定年龄,会利用节假日走亲访友、劳动社交等场合,沟通心灵,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过去的景颇族青年曾用物品来传达信息,联络感情。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娘,就用树叶包上树根、火柴、辣椒、大蒜送给她。树叶表示有很多心里话要说,树根表示思念不已,火柴表示态度坚决,辣椒表示爱得炽热,大蒜则希望同意。姑娘有心便将原物奉还,倘若加上火炭送还,就意味着拒绝。这种以物代言的遗风,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至今仍然保留。 景颇族结婚的方式有偷婚、抢婚、拉婚和明媒正娶四种。“偷婚”是先瞒着父母和姑娘本人,悄悄地将姑娘的一件日用品“偷”出,请巫师董萨看卦,再由男方父母与董萨一起根据卜卦结果选吉日,请得力的人将姑娘“哄骗”至某处,利用时机抢回来,先安顿在媒人家,再与女方父母商议婚事。“抢婚”通常发生在有几户同时争着讨一个姑娘、女方父母不同意或姑娘本人不同意的情况下,但一般不在家内抢,因怕家堂鬼责怪,多趁女方在外劳动、走路、砍柴时,瞅准时机,由一伙人一拥而上将女子抢走,再用彩礼等各种不同方式说服姑娘及父母同意结婚。“拉婚”是在征得女方同意的情况下,在家门外或双方商量好的地方,走一下形式,目的是给女方面子,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不拉一下或拖一下,连老母猪都会耻笑的”。明媒正娶一般由父母包办,同时也征得各方面的同意。四种方式中,“拉婚”是传统婚姻方式与现代自由恋爱相结合的产物。 结婚当天,男方要将房屋内外修整一新,换新门梯,大门前的场地要铺上新竹席,放上新制的小木凳。接新娘时,男方敲象脚鼓,姑娘由八个、六个或四个伴娘陪伴,并由一妇女撑着太阳圆伞,来到男方家门前的竹席上坐下,亲友们则陪伴说笑祝贺,用唱词赞颂婚姻的美满,然后新娘起身给客人们递烟和酒,表示祝贺。 景颇族有传统的新房落成典礼,是隆重而又热烈的喜庆聚会。进新房的这天,要选吉时先进新火,一般是白天或下午。进时由懂萨拿火把领先,男主人抬铁三脚架、一口半大的铁锅、一筒米酒和一筒清水四样东西紧随其后,最后是老年女主人背一背篓谷子进入。在新房屋大门前由懂萨念词:“新房落成了,新火就要升起;让我们带进希望、幸福之火,把那邪恶灾难之火抛弃”。当晚,同村寨的人敲锣打鼓地在主人家门外跳“进新房”舞,表示祝贺 。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