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步云
释义

§ 人物生平

著名画家宋步云先生

宋步云

宋步云先生1910年生于山东潍坊,1928年在潍县文华中学读书时,联合在校爱国学生组织抗议帝国主义奴化教育和宗教侵略的学潮,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1930年起,宋先生先后在济南爱美艺术师专、北平京华美术学院、杭州国立艺专等校就读,从师林风眠、李苦禅等名门大家,研习油画、水彩画、国画等。在此期间,宋先生会同大批进步学生组成联合请愿团,在南京冒死游行、请愿、卧轨,要求出兵抵御日寇的侵略。1934年东渡,在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专攻油画。学习期间,他参加过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指导的中国爱国学生的演剧活动,并在公开场合愤怒披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罪行;在日期间,宋先生博采众长,潜心研究世界各国优秀美术作品和各种艺术理论,并创作了大幅油画《流亡图》,反映遭到外族侵略的中国人民蒙受的巨大苦难。1937年,他毅然回国投身抗日大潮,以艺术之笔从事各种抗日救亡工作,并在重庆与王琦先生等发起并组织了进步的“中华全国木刻家协会”,任常务理事:1940年应陈之佛先生之聘执教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并与丰子恺--留日同学傅抱石切磋中西艺术合壁和国画创新;1942年在重庆国立艺专任讲师,教授水彩画。1942年至1944年间,宋先生踏遍巴山蜀水,写生并创作大量水彩作品;他先后在重庆等地举办过六次个人水彩画展,轰动西南画坛。艺术大师徐悲鸿亲自为宋先生主持画展,并将《嘉陵江夕阳》、《嘉陵江纤夫》两幅作品收藏。吴作人先生1943年在《新蜀报》撰文,称他的“水彩画正给了我们真诚的感觉,地方色彩的表现极充分,宋步云先生画嘉陵江兼传其神态”,“想来是不仅能无愧于古人”。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他与吴作人等接管并筹建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任副教授,教授水彩画课程,并兼庶务主任,代理总务主任。他受命于危难,在经费极其拮据的艰苦环境中,为创建艺专呕心沥血,对中国进步艺术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时期,宋先生的油画代表作《白皮松》被国立艺专收藏。他会同徐悲鸿、齐白石等艺术巨匠,发起组织了“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并任常务理事。新中国诞生前夕,宋先生受党的地下组织之托,与徐悲鸿先生和进步教师保护校产, 坚决地抵制了学校南迁,他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地下党组织的工作人员。作为美术教育家,他悉心指点年轻一代,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材,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艺坛各个方面的骨干。油画-欢庆解放(81X100cm)

宋先生治艺以诚,新中国成立后,即使在五十年代初期以后长期蒙冤的岁月里,他依旧笔勤不輟,潜心光大和弘扬中华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致力于中西绘画艺术的合壁。他用画笔歌颂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讴歌中华山河的壮美,创作了油画《开山》及水彩画《晚霞》、《芦沟早春》等作品,《洪峰侧流》等五幅大型油画作品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展览和收藏。应煤炭部之邀创作大幅油画《新社会新矿工》等;1957年为扩建的山西省刘胡兰纪念馆创作油画《英勇就义》等。1958年,宋先生应邀担任人民大会堂宁夏厅的总设计师和美术顾问,为完成设计任务,远足西北,留下大量写生作品。1961年,由吴作人、傅抱石介绍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5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80年代以后,宋先生虽患绝症,但仍在古稀之年不避辛苦,以惊人的毅力再次遍历中华名山大川,创作出许多宏篇巨制。1982年,他为吉林长白山宾馆作巨幅国画《长白山天池》,1984年为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巨幅国画《多寿图》,1987年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创作巨幅国画《万寿图》,为首都宾馆作巨幅国画《硕果迎宾》。国画《人间重晚晴》、《风云长护古雄关》、《寒林落晖》、《月季》,水彩《静月潭》、《黄海之晨》、《镜泊湖滨》等,是宋先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对蟠桃的独特把握,更使宋先生享有“桃圣”的赞语。他的作品继承传统之精华,融汇西法,气势恢宏、笔力雄健、恣肆潇洒、意韵深邃,色彩明快沉稳,无不跃动着强健的生命力。中国画、水彩画异途同归,交叉并举,写生创造,中国画空白与西方印象派光感的巧妙交融,色与水、色与墨、线与面的激扬交响,将中西画法的探索成功地推向一个新高度,以清新典雅、空灵朴厚、出神入化的独特美学品格,为祖国艺苑增添了一株奇葩。

§ 社会兼职

宋步云先生还受聘担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和北京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山书画社和北京东城书画协会理事等。

§ 人物评价

油画-自画像(1946年)

宋步云先生是位胸襟博大,艺贯中西的艺术家,从艺七十年,探索七十年。他师化自然,锐意进取,用画笔勾勒出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他热爱阳光、生命。他的作品立足现实,面向人生,无不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风貌卓然,自成一家,因而享誉海内外,作品成为我国许多外交、国事重要活动中的珍贵馈赠,并被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和艺术鉴赏家珍藏。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 “宋步云艺术活动六十年”个人画展;1990年,他的家乡政府建立了“宋步云艺术馆”,表达了人民对他的艺术及艺术精神的爱戴;1991年出版大型版本《宋步云画集》。

近十年来,宋先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先后应邀为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市政协、遵义会议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筹备处、全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新建的香港培侨中学等许多单位作画。这些作品无不表现出他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宏大气魄。及奉献精神。弥留之际,宋先生反复叮咛:他的艺术取之于民,当还之于民,作品可在条件具备时,建立纪念馆,以弘扬中华文化艺术,供后来者借鉴。

宋先生一生追求光明。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际会中,他始终站在爱国、民主、进步的营垒一边。他鄙夷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支持并亲自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艺术上,他信奉“笔墨当随时代”,从不墨守成规,以自己长年不倦的艺术实践,丰富中华文明的宝库,为祖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间断地奉献。

宋步云先生一生刚直不阿、旷达宽厚、品德高尚,对人民、朋友、师长、学生,他乐善好施,深受人们的爱戴和钦敬。四十年代,他曾将重庆个人画展所得全部捐赠抗日将士或赈济灾民。对腐朽和黑暗,他嫉恶如仇;对生活,他淡泊达观,即使在逆境之中,他仍然坚信光明,认定一条艺术探索之路而矢志不渝。他企望善良,常书“善者多寿”以明心迹。他所画的蟠桃,以及对许多作品的题鉴就是他的心灵和憧憬的真实写照。

宋步云先生毕生献身艺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辛勤奋斗,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他的高尚品德与不朽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国美术史册。[1]

§ 作品特点

宋步云油画《五塔寺》

宋步云先生的作品锐意出新,但不存哗众之心,他秉承写实主义的风格,同时兼顾印象画派的视觉效果,注重神韵,讲究笔触,追求色彩的细微变化,并且在立意与构图上吸取中国画的精髓,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既蕴涵浑厚质朴的古典美,又洋溢着充沛的新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建国初期,宋步云先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古都北京风貌的油画,具有温馨蕴藉,清新典雅的美学品格,并能在变化中求统一,丰富中见协调,无论是从气势、构思还是手法上都显示出了大家风范。 [2]

§ 艺术成就

宋步云和他的万寿图 1987年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掀起的第一波美术留学浪潮中,不乏东渡日本留学的莘莘学子。虽然,一衣带水的东洋在移植欧洲的洋画过程里已自觉与不自觉地渗入了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识,但留学东洋的中国留学生在回国后依然存在将东洋油画进行本土化探索的必要。而留日的中国西画家,在回国后所进行的本土化探索的路径也并不相同。作为留日的西画家,宋步云的本土化实践更偏重于写实性与写意性的探索。

宋步云无疑是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重要代表,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写实主义绘画创作和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推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富有意味的是,在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骨干画家中,宋步云是唯一的留日学生。这意味着,宋步云对于徐悲鸿的追随,是他从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向着写实性油画转向而进行本土化实践的重要契机。

作为国立北平艺专的教授、庶务主任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一方面协助徐悲鸿做好教学秩序与后勤保障工作,为抗战胜利后国立北平艺专的恢复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院新的教学秩序的建立与新的教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方面则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不离教学岗位,坚持在教学岗位上从事绘画研究和创作。现在留下来的他的大部分作品,应该说,都是他在从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成果。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油画、水彩和中国画三个方面。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他偏重于油画和水彩的研究与创作,从70年代到90年代主要从事水彩画和中国画的创作,由此也形成了宋步云艺术创作的三个时期。即,光色与写意的浪漫情怀时期(1934—1948)、平淡质朴的生活意趣时期(1949—1976)和苍茫凝重的哲思寄寓时期(1977—1992)。

光色与写意的浪漫情怀(1934—1948) 东京日本大学留学时的宋步云

1934年宋步云考取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科,师从日本著名洋画家中村研一(1895—1967)先生。曾留学法国的中村研一,承传的是法国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间的画风。名师对于法国画风的师承,无疑也成为宋步云油画技巧与审美观念的基础。宋步云对于西画的研习主要在1934年至1936年他留日期间,并创作了反映中国社会底层生活的《流亡图》,深受中村研一的赏识。除了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科的课堂学习,他还在日本观摩了大量当时在东京举办的各种欧洲绘画作品展览,从而扩大了他对于欧洲古典写实油画、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油画的鉴赏视野。宋步云这个时期的画风,可以在他40年代的《自画像》《画家之妻》《葵花》《山花》《嘉陵江畔》和《嘉陵摆渡》等作品中看出。《自画像》和《画家之妻》是他这个时期人物画的代表作,尤其是《自画像》面部主观化的色彩处理和画面整体偏于平面性的构成运用,都体现了后印象派将自然光色和平面结构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如果说《自画像》和《画家之妻》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宋步云从日本学到的油画画风,那么,从1940年到1945年他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和重庆国立艺专所进行的油画与水彩画创作,则体现了他将这种日式油画与中国人文环境相结合而开始的本土化实践。在《嘉陵江畔》《山城一角》《两江相汇在山城》《嘉陵摆渡》《重庆磐溪》和《竹楼》这一组作品中,不难看出,作者在表现重庆这座中国腹地的城市时所发生的画风转向。一方面他在雾都重庆寻找阳光下的山城景色,捕捉蓝天白云之下山脉与江水所呈现的光色变化;另一方面也开始探寻中国山城那种特有的朴实敦厚的意蕴,因而也逐渐从后印象派转入光色之中的写实主义的探索。尤其是《竹楼》已鲜明地体现了雾都重庆以天空的阴灰色与傍山而筑的竹楼土褐色为主调的地缘色彩,画面纯朴而坚实,具有浓郁的中国油画的本土风貌。

在留日期间便显示出对水彩画浓厚兴趣的他,回国后一直坚持着水彩画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宋步云的艺术天赋与艺术成就更多地体现在水彩画方面。在重庆他画的最多的还是水彩,并在1942年至1944年之间举办了7次个人水彩画展,得到了徐悲鸿、吴作人的称赏。现在留下来的这一时期的水彩画《重庆雨中都邮街》和《嘉陵江风光》充分地显示了他在水彩画方面的天赋。《重庆雨中都邮街》真正体现了雨雾之中的山城,但宋步云雨中的山城依然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幻,尤其是他在雨色的灰调中以纯群青色处理的暗部,充分地显示了宋步云印象派外光色彩的修养。《嘉陵江风光》,也没有将远景的山城处理为灰色,而是赋灰色以丰富的色相变化。尤其值得称赏的是,他用笔的概括与洒脱,体现了他在形色、水分与用笔之间高超的协调能力。这种写意性的用笔,不仅增添了他画面的灵动感,而且提高了他水彩画的表现性。他把微妙的光色变化,和放纵洒脱的用笔有机地融于一体。

油画-故都瑞雪(1946年)

1946年他随徐悲鸿先生一行收复国立北平艺专,在繁重的教务工作之余坚守教学岗位,并利用余暇画了大量古城北平的人文风貌,为上世纪40年代末的北平留下了珍贵的故都影像。如《白皮松》《景山白皮松》《初秋》《故都瑞雪》《旧北海大桥》《午门》《岁寒三九雪》和《中山公园》等,(图《旧北海大桥》) 这些作品或是描绘炎夏松荫的光色变幻,或是再现故都黄瓦红墙的古朴宁谧,或是表现北方雪景寒林的素穆纯净。而在油画的本土化上,这些作品也更趋于写实性,把印象主义的光色和朴素的写实主义画风结合在一起。如《故都瑞雪》以银灰色统领画面的整体基调,深蓝、深黑与微暖的近景行人和柳树更增添了灰白色天地的雪意古韵。《旧北海大桥》以朴实而写意的笔触勾画了北海石桥的古朴浑厚,近景的红墙与远景的碧树既形成对比也构成互补。画面虽表现的是盛夏中午的阳光,却色调浑朴儒雅,显示出画家从印象主义光色向写实画风转向并体现出较浓重的本土化意蕴。《白皮松》是宋步云从后印象主义向写实主义转向并体现油画的中国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该作一方面运用条件光色表现了浓荫之中白皮松的色彩变幻,尤其是画面中浓荫里那种冷紫色的处理赋予了画面以暗中透亮的光色;另一方面画面并不因单纯的对于光色的追求而减弱对于白皮松形象以及整个松林的塑造,作品是在完整地表达空间关系、营造画面意境的同时,也充分地呈现了印象光色的观察方式与表现方式。该作用笔洒脱率性,松干上端以浅色勾点的细小松枝和松干根部细碎斑驳的荫影,更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感。

从1940年到1948年,宋步云以表现战时重庆与故都京城为题材的油画与水彩画,因描绘中国本土的人文景物而开始了他油画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一方面他将中村研一那种介于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洋画拉向写实主义绘画,另一方面又在这种整合中渗入中国人文风貌的纯朴与儒雅,从而形成了他追求实写中的光色与敦厚中的洒脱的画风。

平淡质朴的生活意趣(1949—1976) 宋步云在慕田峪长城 1986年

伴随着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立,宋步云的工作、生活与创作也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受当时文艺政策的影响,他也尝试着一些主题性的创作。如描绘工农兵形象的《女警察》《父与子》《欢庆解放》和表现英雄主义精神的《英勇就义》《哑巴河抢险》等,但总体而言,他并不擅长大型的主题性创作。真正能体现他艺术成就的,反而是那些不经意创作的风景画。他的画风,也由光色与写意的第一个时期转向平淡质朴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仍然以北京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画家捕捉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新中国首都的京城生活小景。那些画面,既不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奇幻的气候变化,而只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几乎可以被忽略的风景。但画家恰恰通过这种平淡的日常描写,融入了他平和隽永的诗意。

从画家留下的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宋步云对于不同的季节气候所形成的不同光色变化的感受与反应。而对于这种气候光色的敏感反应,恰恰是画家描绘这些景色的灵魂。夏季的北京,天空纯净,草木繁茂,但又不乏古都特有的皇都气象和历史沧桑。在宋步云的笔下,无论是表现市内的《中山公园》《俯瞰故宫》《天坛》,还是描绘远郊的《玉带桥》《碧云寺》《琉璃塔》《须弥春》,他都注重表现瓦蓝色的天空与游移的白云,以及阳光直射下古朴而又坚实的古建遗韵。笔触既奔放概括,又稳健厚重。秋天的北京,色彩斑斓,神清气爽。在《景山》《舍利塔》和《五塔寺》等作品里,我们可以读到画家对于绚丽的北方秋天的感怀。那些充满激情的笔触与浓烈的色彩,都无疑是那短暂而又辽阔、壮美的秋色激发。冬天的北京,总是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这或许和今天北京少雪的冬天不尽相同。在宋步云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他画北京的雪比画其他季节多得多的作品。比如《古建遗迹(雪景)》《阳春雪》《孟冬朝阳》《团城之冬》和《景山瑞雪》等,雪是洁白的,但在《古建遗迹》《阳春雪》《孟冬朝阳》作品里,我们看到因雪后阳光而形成的暖色调,特别是他描绘的街道上已融化的雪所反射的水影与覆盖的雪地所构成的城市特有的雪景,更显示出画家观察与表现的深入幽微。而带着辫子的公交电车与街道上的行人,则增添了画面浓厚的生活意趣。在《团城之冬》和《景山瑞雪》中,他着意于雪景中松柏精神的表现。硕壮的白皮松依然傲立于白雪皑皑的天地之间,松柏的苍绿更显得沉静、庄重和肃穆。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油画相对减少了光色变幻的绚丽性,而着眼于景物形体的造型感以及坚实性的表达,笔触也变得稳健厚重,追求画面整体的质朴感。这种变化既体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油画写实性的整体审美趋势,也是受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影响和北地古都质感形态对象化的结果。水彩画-故宫外景(1965年)(27.5X37.5cm)

这一时期宋步云的绘画成就更多地体现在水彩画方面。和他的油画敏于季节色彩的变化一样,他此期的水彩画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他对于色彩平实质朴的审美追求。尤其是他对于夏季朝夕天空冷暖色调变化的捕捉,显得敏锐而细微。如《名园侧影》《故宫外景》《颐和园》以表现故宫和颐和园的古建筑为画面主体,画家着眼于早霞和夕阳那种瞬间天光彩云的变化,而映照着天光彩云的古建也笼罩在这种冷暖变化的色调之中,灵动的笔触更增添了色彩的闪烁感。而《崇文门旧貌》《停车场一瞥》《美术馆街头》则凸显了街景之中的古建与现代城市的对比,无轨电车、电线杆、林荫道和着列宁装的行人已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人文风貌的历史记录。这些作品因表现弱光的户外景色而削减了画面色彩的对比度,画面虽然以灰色调为主,但灰调之中却不乏幽微的色调变化。画家具有极好的色彩控制力,作品的节奏、调子、情韵和境界也便在这幽微的色调变化中而获得舒缓隽永的表达。《美术馆街头》用简约轻盈的笔触呈现了夏季阳光的灼透感,而《瑞雪初霁》同样用轻快灵巧的笔法述写了雪霁初融的清新气息。这些作品并不以浓烈的色彩对比取胜,却体现了画家炉火纯青的画技,是透而不薄、明而不艳的那种境界。

画家对于平淡质朴生活意趣的表达,还表现在对于静物的水彩写生上。不论是随意摆放的《直到心红始成熟》《静物》还是意匠经营的《水果》《绿筠朱实》,都表现了画家对于生活真诚质朴的热爱。那些红绿相间、黄蓝相望的番茄、苹果、橙桔、香蕉和樱桃,不仅以极其纯朴的写实语言表现了蔬果诱人的芬芳,而且这种实写语言的本身就透现了画家浓厚温暖的乡土情怀。这些写生性的蔬果,无疑也是他纯朴诗意的另一种表述。

苍茫凝重的哲思寄寓(1977—1992)国画-风雨孤帆(1944年)

宋步云的水彩写生与创作一直延续到他的晚年。但经历过“文革”的人在心灵上的创伤总是难以抚慰,深沉、持重与坚韧是“文革”经历者共同拥有的性格特征。因而,宋步云在“文革”之后所绘制的水彩,也形成了和五六十年代不尽相同的画风。在总体上,那种非常纯粹的实写性转变为意象式的表现,色彩也呈现出较强的主观化,用笔上因受他自己中国画的影响而出现非常明显的书法性的笔触特征。

这一时期的水彩画主要以风景写生为主,而且这些风景因画家的涉足远游而扩大了风景的表现范围,如1982年他的长白山之行、1986年他的厦门之旅等。这两次远足之游,既成为他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新艺术增长点,也是形成他这一时期水彩画风格转换的诱因。譬如,1982年的长白山之行,一路他画出了《乱石飞流》《岳桦林》《天池冠桥》《原始森林》和《静月潭》等近10幅水彩写生。这些作品以概括凝重的色彩和酣畅淋漓的笔触,即兴记录了他对于长白山区森林、灌木、溪流、浅滩的感奋。这些作品虽没有前两个时期的绚丽与细腻,却在高度概括之中凸显了他面对大自然的勃然激情,画面所散发出来的清新气息无疑也是他亲近自然的结果。

如果说1982年写生纪行的水彩呈现了他极其简约的色彩概括力,那么,1986年的厦门之旅则更倾向于写意性笔触的运用,画面也因此注重飞白空间的巧妙穿插与经营。厦门之旅,他画了《鼓浪屿》《侨乡掠影》《镜泊湖滨》《厦门渔户》《海空逆光》《海滨浴场》等6幅作品。阳光下的海滨色彩和白雪覆盖的长白山完全不同,画家几乎提高了这一组画的色调透明感,色相变化也丰富多彩,尤其是《侨乡掠影》《镜泊湖滨》《厦门渔户》作品上的渔船、房屋和海滩,因飞白性笔法的运用而赋予画面以灵动飘逸的激情,他甚至于用笔杆作画笔,恣意刮出纸面上敷彩后的白色笔痕,从而使画面更空灵飘动。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水彩画作品是他彩墨画的另一种形态,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已。

宋步云画水彩一直坚持到晚年。当他再难以走出户外远足山水的时候,他仍然以画蔬果、花卉为题材。色彩依然保持着中年时代的绚丽和丰富,让人们体验到他对于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如1989年的《葡萄》《昙花》和《东瀛风味》,色彩浓烈凝重,笔触奔放洒脱,当是晚年炉火纯青的佳构。

宋步云的中国画创作起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并深受傅抱石影响以画山水为主,笔墨也颇得抱石散锋皴的神韵。此后,因忙于接管并筹建国立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行政事务与教学而无暇顾及。他大量开始中国画创作,还是在“文革”以后。一方面是年事已高,西画那种写生性的创作已不能完全适应他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审美心理的作用,特别是“文革” 那样一段特殊岁月的经历,促使画家从外在现实的表现转向内心情感的表达。不过,他画的中国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文人画,一个坚守了一生画西画的画家,他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已成为某种定势。因而,宋步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都是彩墨画,是他水彩画在宣纸上的别样呈现。水彩画-重庆雨中都邮街(1942年)

在1976年和1980年他的《横行一时如春梦》和《适时而食》两幅较早的作品中,不难看到他从水彩画向彩墨画转换的演变过程。一方面是色彩如水彩那样的鲜活湿润,另一方面则是书法性笔墨的浓重洒脱。相对而言,他的画中间性的淡墨较少,用墨与用色的界线较为明显。开始形成宋步云自己中国画风格的,是在1982年之后。该年,他有机会赴长白山旅行写生,不仅创作了不少水彩画,而且创作了数十幅中国画。如《雾色泉声》《初日照疏林》《天池晴雪》《巍巍长白山》《迷离风雪》《山川草木浴冬晖》《高山冰场》《寒林落晖》和《人间重晚晴》等,这些作品大多以写生为基础,因而鲜有闭门造车的雷同感,画面构图生动,细节丰富。但又没有停留在写生上,而是增强了主体的创造性。譬如,以笔墨为造型主体而对画面的色彩空间进行了重新的整合。相对于他的水彩画,这些作品的水彩性减弱了,但又比一般的山水画家富有色彩感。再譬如,他非常注重意境的提炼与升华,几乎每幅画面都有自己的画境,不论朝夕晨暮,他都能从自然的山水中寻找到一种独特的诗意并将其升华为完满的境界。还譬如,他十分注重笔墨在画面上的精神性表达,从山石的皴染到雪松的勾画,都非常精到,而且其笔墨的焦浓、边缘的坚涩,都显得苍茫劲挺,峭拔朴茂。

在构图上,他有益地借鉴了西画风景的图式,视焦点的纵横捭阖赋予了他的山水以新颖的视觉感受,可谓大山大水,气象万千。如《初日照疏林》《山川草木浴冬晖》《高山冰场》《寒林落晖》等都将视平线压得很低,画面以描绘丛林为主,但透过丛林的山水日月却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天池晴雪》《巍巍长白山》《迷离风雪隐天池》则以俯瞰的大广角透视,展现了天池仙境般的壮阔景色。近景焦墨勾皴的长白松林和远景苍茫寥廓的瑶池,既有反差也构成由近及远的纵深感。《迷离风雪隐天池》将西画的塑造感巧妙地移用到白雪覆盖的松林上,留白与浓墨虽着笔不多却富有寒林雪景的意趣。油画-画家之妻高淑贞 (40年代)

随着年岁增高,宋步云已不便外出写生,他的山水画创作逐年减少,而花鸟画渐渐增多。他的花鸟画题材以花卉和蔬果为主,他尤爱画君子兰、朱顶红、紫藤、葡萄和寿桃。这些花卉与蔬果既有中国画特有的笔意墨韵,用笔灵巧、湿润、丰厚,又色彩鲜活、浓艳、厚重。他减弱了线勾点叶的传统笔法而参以较多的水彩写生法,因而他的花鸟画也是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彩墨画,并试图将中西的笔墨与色彩、意象与实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为人们所喜爱的寿桃,既不同于吴昌硕也相异于齐白石,而是将寿桃的妖娆与枝叶的虬劲融于一体,虽和岭南画派艺术理念相近,却审美趣味相异。“历经三夏暴风雨,傲霜秋实分外甜。” 这首经常题写在寿桃画面的诗句,或许揭示了宋步云晚年酷爱画寿桃的缘由。“傲霜秋实”,也正是宋步云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与人格象征。

纵览宋步云一生的艺术道路,他因艺术救国的艺术理想而学习西画,所以他能在民族危亡之际而毅然归国。他的西画虽师从日本著名洋画家中村研一,学得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绘画观念,但回国后因追随徐悲鸿先生而发生了写实主义的画风转向,并在描绘中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中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水彩和油画方面,尤其在水彩画的风景创作上形成了朴实、平和与淡雅的风格,在注重水性技巧发挥的同时,也表现出明快、丰富、绚丽的色彩特征。而画面写意性用笔,更赋予了他的水彩画以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蕴。他的油画同样具有朴实的格调,特别是那些描绘山城重庆和古都北京的作品,已成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城市的历史记忆。他的中国画无疑从西画变出,它一方面表现了画家将西画切入中国绘画的尝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画家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因而,他的中国画也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彩墨画探索的重要作品。宋步云一生的艺术作品,大都以写生为基础,鲜有主题性的创作与大制作,这使得他和那个时代的画家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性。在艺术不断被意识形态化的年代,他的这种选择是尤为可贵的。至少,他的艺术创作都出自于内心的需求和自然的流露。纯朴、平和与淡雅,与其说是他的画风,不如说是他人格的风范。因而,他的那些写生之作,也因这种心性与才情而超越了习作的苑囿。从心灵流淌,从性情喷发,从胸襟吞吐,赋予了他的这些写生以创作的格调与品质。

宋步云的淡定平实,虽然不会使他成为艺术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的那种朴素恬淡的情怀,却成就了那个特殊时代他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3]

§ 人物年表

1910年 庚戌 清宣统二年

9月17日(夏历庚戌八月十四日),诞生于山东胶州半岛潍县泊子乡临海高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取名沛云。父宋思伦,母王存。

[自幼酷爱艺术。其仿制的“如来”、“观音”、“雷公”、“电母”和“十八罗汉”等小泥塑惟妙惟肖,并在自家院墙仿绘大庙墙上的风俗画。]

1917年 丁巳 七岁

进城就读于潍县模范初级小学。后转入济南模范初级小学

[后被其父转读私塾二年,因极为反感私塾先生的刻板教学和旧式教规,联合同窗好友上诉教育局,致使教育局查禁了这所私塾学馆。]

1923年 癸亥 十三岁

毕业于济南模范初级小学。同年进入潍县模范高级小学。

1926年 丙寅 十六岁

毕业于潍县模范高级小学。

1928年 戊辰 十八岁

就读于潍县由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文华中学(即后来的广文中学)。

[在校学习期间,参加了以王砚田为首的进步学生发起的爱国民主运动——反帝国主义奴化教育和宗教侵略的学潮,任纠察队长。罢课、游行达数月之久,后被校方纠集国民党县党部使用武力镇压下去,他和这次学生运动的十几个学生被学校列榜开除。全国解放后,这次反宗教侵略运动被编入了山东省志。]

1929年 己巳  十九岁

改名为宋步云,自号“晓初”。

1930年 庚午 二十岁

投考济南东鲁中学,读书半年,后考入济南爱美高中艺术师范科,进三年级插班,与王式廓为同窗好友。

1931年 辛未 二十一岁

“九·一八”事变后,山东广大学子响应北方学生运动的号召,走出课堂,组织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遭到山东军阀韩复榘的镇压。宋步云作为请愿团的联络员,和全体请愿团员一起在济南坚持卧轨斗争,并得以  奔赴南京。平津、山东爱国青年学子聚集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在遭到政府当局拒绝后,学生们愤然砸了中央日报社、国民党中央党部及外交部。最后,学生均被押送返乡。

与王式廓、王仙坡相携步出山东,投考北平京华艺专,同被录取。在北平,他举目无亲,经介绍暂借住一家高姓的富裕人家(即京城“算房高家”,其祖辈曾为朝廷主持监造颐和园及重修天坛等),由此结识了高淑贞(1918-2001年),彼此心仪。在他的引导下,高淑贞也考入北平京华艺专,入国画系,后转入西画系学习。

1933年 壬申 二十三岁

春,南下杭州,转学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师从林风眠、李苦禅等。该校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是当时我国学制最长的(五年制)高等艺术学府。

林风眠力主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摆脱古今中外艺术程式,创造具有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新艺术,是杭州艺专对师生的要求”。 在此,宋步云受到严格扎实的素描、油画技法的基本功训练。而在中国画上,他受李苦禅的启,与之过往甚密,时常看他作画。

1934年 甲戌 二十四岁

高淑贞转学国立杭州艺专,师从吴大羽教授。

在国立杭州艺专期间,宋步云与高淑贞参加了李朴国教授组织的国立杭州艺专剧社。在李朴园自编自导的反映抗日现实题材的话剧中,高淑贞扮演一个勇敢参加抗击日寇并在作战中英勇牺牲的姑娘,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宋步云参加了以地下共产党员房士圣为首的抗日青年学生秘密团体,成为骨干分子,被誉为抗日“四大金刚”之一。

秋,宋步云携高淑贞东渡扶桑。

1935年 乙亥 二十五岁

4月1日,与高淑贞一同入东京日本大学美术科学习油画,师从中村研一。

在日本,经常参观在东京举办的世界各国绘画原作展览。并利用寒暑假,会同肖传玖、王仙坡以及于冲、秦威等中国同学,走遍日本岛国的各地海滨,作水彩写生,留下了大量的画作。

在水彩画中,中村研一最称道宋步云的《夏之晨》,认为画中麦熟季节的暖色,典型地表现了夏天早晨的氛围。《夏之晨》为东京日本大学收藏。

8月4日,与同学秦威等赴千叶县北条参加留日中国学生“追悼聂耳先生大会”。

1936年 丙子 二十六岁

创作《流亡图》。画面宽两米,表现“九·一八”之后中国百姓无家可归的场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罪行。中村研一称赞《流亡图》成功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简洁。枯树,寒风,紧缩的人物动态与开阔萧疏的野外空间,构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原作由中村研一自行提出保存,后无音讯。

1937年 丁丑 二十七岁

宋步云和高淑贞参加了由梁廷武、陈北欧等中国留学生发起的“中国留日同学剧团”,在东京演出曹禺的《雷雨》等剧,并邀请当时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临场指导。高淑贞在剧作家洪深《农村三部曲》之一的话剧《五奎桥》中出演女主角,受到剧团同仁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

7月,宋步云携高淑贞从日本回国,经由杭州、南昌到达武汉,在汉口遇秦威、陈北鸥等留日同学,并与他们一道去汉口海陆饭店郭沫若夫妇处拜访。

数月后,考入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工作团,任美术干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武汉失守前,随驻武汉机关撤离至重庆。

岁末,在重庆其父亲的挚友张东礼家中,与高淑贞结婚。

1938年 戊寅 二十八岁

在重庆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在西南大后方物资条件极端匮乏,家庭生活陷入空前贫困,却从未灰心丧志,认真教书,并投入美术创作的实践,创作了许多水彩画作品。

1939年 已卯 二十九岁

5月,大女儿降生,取名高坪。

1940年 庚辰 三十岁

1月1日,《抗建通俗画刊》创刊,宋步云与王建铎、艾德榜、何惟志、房公秩、邵恒秋、黄子君、郑伯清等任编辑,由青年书店发行。该刊至1942年7月出版第2卷第2期后停刊。

1月1日,在《抗建通俗画刊》(创刊号)发表木刻《救国不分老幼》(四幅)。

2月1日,在《抗建通俗画刊》(第2期)发表木刻《动员农村妇女推广手工纺织》、《我们应当节省娱乐费救济难胞》(两幅)、《女英雄》。

3月1日,在《抗建通俗画刊》(第3期)发表木刻《推广国民教育》。

4月1日,在《抗建通俗画刊》(第4期)发表木刻《黑暗世界——奴化教育》及《黑暗世界——毒化教育》。

5月1日,在《抗建通俗画刊》(第5期)发表木刻《为大众谋安全的石工》、《无涯的泥潭——敌兵吟诗反战》(五幅)。

6月1日,在《抗建通俗画刊》(第6期)发表木刻《以建设答复轰炸——行都的电话兵》、《敌机炸毁了我们的家》、《防空洞一角》、《协助抗属插秧》、《被敌寇劫持的女同胞》、《民族复兴的纪念地——芦沟桥》。

10月10日,在《抗建通俗画刊》(第7期)发表木刻《倭寇南进初步的猎获物》、《爱国老人李清标送子从军》、《前方战士着衣单》、《踊跃捐寒衣》、《抗敌宣传》。

参加中华全国美术会。该会于1940年5月在重庆成立,其前身为中国美术会(1933年11月12日成立于南京),抗战爆发 后迁至重庆,与中华美术界抗敌协会(1938年6月6日成立于武汉)、重庆美术界抗日协会等团体联合重组,其宗旨为“联络全国美术家感情,集合全国美术界力量,研究美术教育,推动美术运动”。张道藩任理事长,徐悲鸿、傅抱石、陈之佛、汪日章、吕斯百、黄君璧、秦宣夫、李瑞年、谢稚柳、黄显之、张书旗、吴作人、潘天寿等人先后任理事,吴稚晖、陈树人、蒋复璁、宗白华、颀树森等人任监事。

1941年 辛巳 三十一岁

1月1日,在《抗建通俗画刊》(第8期)发表木刻《沉默的战士——悼伤兵慈母蒋鑑女士》(三幅)。

3月1日,在《抗建通俗画刊》(第9期)发表木刻《寒夜归途》。

3月,会同在重庆的木刻工作者,再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木刻组织,因原“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被国民党中央社会部以三年来该会未提交工作报告为由取缔。

6月1日,在《抗建通俗画刊》(第10期)发表木刻《回忆前年的“五三”——寇机惨炸陪都》、《待运军火的力夫》及《候车》。

7月16日,《新蜀报》刊登了宋步云与卢鸿基、刘铁华、丁正献、张望、王琦、梅建鹰、邵恒秋等40余人共同署名的启事,曰:

……但我国数千木刻工作者岂可一日无组织,木刻抗建宣传工作岂可一刻暂停,有鉴于此,同人等邀集在渝木刻同志并各地木刻先进,重新组织全国木刻团体,现已向社会部重新请求组织,想不日即可准下,一经筹备完竣,即可征集会员,前木协会员,只须登记,即可入会。

8月16日,《新蜀报》刊《木刻简讯》曰:“木刻协会自奉令撤销后会务工作不得已暂停,但一般木运工作仍照常推进,并集合在渝木刻同志,发起组织全国的木刻团体。近闻负责人谈,木刻团体已得社会部准许组织,但须改名为中国木刻研究会,批文日内可送达,并即定八日内召开筹委会云。”

经陈之佛推荐,受聘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并迁入中央大学农场山坡上一个废弃旧碉堡里,自己改建成居室,与吴作人等相邻。期间,与在该系任教的留日同学傅抱石过往甚密,成为挚友,经常在宋步云的“碉堡”中喝酒谈艺,会心切磋。在傅抱石的影响下,拿起笔墨,开始尝试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

1942年 壬午 三十二岁

1月3日,中国木刻研究会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正式成立,宋步云与各发起人及在渝木刻家丁正献、王琦、廖冰兄、罗颂清、邵恒秋、宋尚虎、宗其香、王树艺、韩尚义等人出席了会议,部分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的学生也参加会议。大会选举了王琦、丁正献、刘铁华、罗颂清、邵恒秋为重庆总会常务理事,卢鸿基、汪刃锋、刘平之、宋步云、黄克靖等21人为理事。其中,宋步云作为中央大学艺术系的代表,黄克靖作为国立艺专的代表,另有湖南的李桦、福建的宋秉恒、浙江的野夫、广西的刘建庵、广东的刘仓、江西的徐甫堡、贵州的杨漠因、云南的刘文清等为各省代表。会议还通过了在各省成立分会、原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会员重新登记入会等决定。

2月12-14日,宋步云参加了中国木刻研究会在重庆市中区夫子池励志社举办“响应国家总动员文化界宣传周·中国木刻研究会第一次展览”,该展览展出木刻作品260件,参展作者50余人。

6月29日,在国立中央大学举行的欢迎徐悲鸿回国的仪式上,经傅抱石介绍,认识徐悲鸿。

[这一时期,宋步云或早或晚常与徐悲鸿漫步嘉陵江畔,细语长谈,砥砺艺事。徐悲鸿喜欢宋步云那些描绘嘉陵江的水彩,鼓励宋步云把嘉陵江风景画好。他说:“在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可以画出许多好的画来,因为时间的不同,晨夕、风雨、阴晴等调子变了,画也就不同了。” 此时期是宋步云水彩画艺术迅速发展的阶段,经常利用学校假期外出写生,足涉巴蜀山川。]

8月,受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陈之佛之聘,任艺专讲师,教授水彩画。

10月,徐悲鸿在重庆磐溪筹办中国美术学院,自兼院长,聘宋步云为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该院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于是年提议,由中英庚款委员会拨款,每月经费10000万,为创作研究院性质,筹备处的地址设在磐溪石家花园石家祠。先后应聘的研究员、副研究员有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沈逸千、冯法祀、张倩英、张安治、陈晓南、费成武、孙宗慰、宗其香等。

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百幅水彩画。

到内江写生,应邀举行个人水彩画展,展品有不少为本地风光。该展与丰子恺的漫画展邻厅展出,丰子恺时任重庆国立艺专教务主任。宋步云得以幸会丰子恺,并得丰子恺以“天作巧合”为题,即兴赋诗一首;“内江留客住,双辅八字开。不期步云至,对酌叙开怀。”

来到重庆北碚写生。曾为北碚缙云山下的温泉寺观音殿创作观音画像一幅,后由艺术家贺白先等人泥塑为丈余高大的白衣观音。该寺创建于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32年),俗称铁瓦殿(石柱铁瓦),是重庆首屈一指的古建筑。

1943年 甲申 癸未 三十三岁

3月6日,吴作人在《新蜀报》上,以《宋步云的嘉陵江》为题,评述宋步云的水彩画。其言道:“幸喜宋步云先生的水彩画正给了我们以真诚的感觉,地方色彩的表现极充分。宋先生画嘉陵江兼传其神态。我们虽未能见得李思训、吴道子的嘉陵江图,然论江山云雾的气势,朝暮明晦的变幻,江岸滩头的各种景态,纤夫一群群的俯伏同行与逆流挣扎,搬运工人,小买卖者,芸芸攘攘。宋先生却不加自己的成见,客观地、忠实地描写,想来是不仅能无愧于古人。”

夏,宋步云赴峨眉山旅行写生,冒酷暑,背行囊,攀险山,写生作画14天,并感怀写下“峨眉天下秀,步云独自游”的诗句。下山后,经乐山南行,沿岷江行程数百里,至三江交汇的叙府,又用时一个月,共作水彩画数百幅。返回重庆后,精选新作百余幅,举办大型水彩画展。

是年,经高象久(解放后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介绍,宋步云结识冯玉祥,参加了冯玉祥发起组织的"利他社"——其宗旨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革命以利他为本务",推行抗日献金运动,促进民主,维护和平。并在冯玉祥的鼓励下,为赈灾开一次个人画展,由山东省政府驻渝办事处主持义卖,得来的酬金全部献出赈灾。[中原地区连续干旱之后又遇蝗灾,寥廓中原,赤地千里,饿莩遍野,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之多。8月2~16日河南西部山区发生局地性大暴雨,山洪暴发,堤防溃决,致使沿河两岸河南、安徽两省部分地区近20个县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百年不遇。为此,重庆各界纷纷开展赈灾活动。]

徐悲鸿与廖静文出席画展开幕式。徐悲鸿仔细观看每幅作品,并说:“英国水彩画驰名世界,只因伦敦多雾适宜作水彩画,重庆也是多雾,人们常谓‘雾重庆’,重庆四季都在雾中,作水彩画非常适宜……希望你还要不断地刻苦练习,争取在水彩画上能有独到之处,这是最重要的。”徐悲鸿选购了《嘉陵江夕阳》、《嘉陵纤夫》两幅水彩画,表示支持。

入秋,徐悲鸿“为纪念友谊的开始”,赠其一本册页,题标签“友声集”,并画了一匹奔马。随后又携宋步云去赵少昂、谢稚柳、黄君碧府上拜访,让他们在“友声集”上作画留念。

冬,宋步云独自去江津,沿途对景水彩写生。后应江津地区之邀举办画展,展出了百幅新作。

1944年 甲申 三十四岁

3月1日,经教育部审核获批大学讲师资格证书。

6月,长子降生。丰子恺闻讯后,次日一早即登门,送来红帖,取名慧京。

与造纸厂联系,经过多次实验,研制出一批“布纹水彩画纸”,解决了水彩画教学中的材料匮乏问题,也为大后方的绘画材料市场补充了新的品种,缓解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绘画用品奇缺的问题。

1945年 乙酉 三十五岁

7月28日,重庆《中央日报》发表“美英中三国政府领袖公告”,促其立即无条件投降。

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发无条件投降诏书。

是年,因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领导更迭而辞去教职,旅行写生作画,在重庆举办水彩画展。并热衷于中国山水画创作。

1946年 丙戌 三十六岁

春,徐悲鸿同夫人廖静文辗转寻到宋步云的“寒窑”,约请他赴北平参加接管并筹建国立北平艺专的工作。是夜,徐悲鸿夫妇留宿在宋步云家,从绘画到治学推心置腹交谈一晚。

5月,冯玉祥离开重庆赴南京,宋步云到朝天门码头相送。冯玉祥临别嘱咐:“要牢记艺术为人民”。

6月29日,徐悲鸿自南京写信(由廖静文代笔)给宋步云,信中写到:“弟已接受教育部聘任国立北平艺专之职,拟请吾兄相助。如蒙允可,敬希即刻设法启程,务请于7月底以前到达北平,以便进行复校事宜。弟将偕吴作人先行赴京。”收信后,宋步云即携家人启程到达北平。

7月21日,徐悲鸿亲笔致信宋步云:

步云吾兄惠鉴:

得手书欣知已抵北平。我等六人将于二十四日晨乘船至秦皇岛,二十六日夜约能抵北平,至迟二十七日必能到达。请兄设法至王府井梯子胡同一号询盛成先生得一暂时落脚之处。我一到秦皇岛即电,兄来车站一接。又,寿石工先生系我老友,也系校中将来同仁,请告其一切并求彼相帮,觅临时住处。寿石工先生住西安门外迤北黄城根十八号。

此须 近安

悲鸿 白

内子附候

七月二十一日

昨日先派王竹声君乘舟赴津来平,请告盛成先生与兄接洽。

遂与盛成、寿石工等共同解决徐悲鸿一行来北平的住所等问题。

8月,接收工作正式开始。在北平各高校复建中,国立北平艺专被列为临时大学第八分班,校址在贡院西街东总布胡同10号。

8月,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聘书,聘任为副教授,教水彩画课程,并兼任庶务主任,代理总务主任的职责,全权负责行政管理工作,而吴作人负责教务工作。

高淑贞受聘任国立北平艺专图书馆馆员,负责筹备扩充学校图书馆工作。

[在国立北平艺专复校过程中,在徐悲鸿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协商,克服重重困难,争取了王府井帅府园的新校舍,并购买或签租水磨胡同、洋溢胡同14号院和47号院、煤渣胡同、火神庙胡同、罐儿胡同以及东总布胡同、大雅宝胡同、裱背胡同等多处四合院,作为各地来校应聘的教授宿舍。同时,完善各种教学基本设施,为创建全新的国立北平艺专,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

10月,参与发起组织“北平美术作家协会”,齐白石为荣誉会长,徐悲鸿任会长,吴作人任理事长、宋步云、刘铁华、李宗津等任常务理事,邓以蛰、溥心畬等为名誉会员。成立时举办大型“济贫义卖展览会”。会址设在洋溢胡同14号吴作人家中。(洋溢胡同14号住有三家:吴作人、宋步云及李宗津夫妇。院内有画室,提供晚上画画,并以北平国立艺专名义成立“晚画会”。)

[1946年3月25日“美术节”,中华全国美术会北平分会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成立大会,推邓以蛰为理事长。同日《华北日报》曾辟"美术节特刊"专版,刊登邓以蛰《美术的生命与使命》、秦仲文《美术节漫话》及《中华全国美术会北平分会成立大会宣言》诸文。翌年8月间召开第二届年会第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议,公举邓以蛰、张伯驹为正副理事长,李辰冬、寿石工、陆鸿年、李智超、吴幻荪为常务理事。曾一橹、门荣华、潘素为常务监事,赵梦朱为秘书。]

十二月,宋步云次子降生,徐悲鸿为其子取名慧成。

1947年 丁亥 三十七岁

8月,被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续聘为副教授,并兼任庶务组主任。

由中共地下党工作人员钱开泰介绍,参加“冀热察华北分区行政公署工作团”的革命工作,任务是利用身份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该团负责人是蓝公武。为地下党组织传递信息,掩护被追捕的地下党同志,保护进步师生免遭迫害。

10月2日,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组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三位教授罢教,不满校长徐悲鸿减少国画新生入学名额及授课时间,指定授课范围等做法,提出“改善国画组设施”。次日,中华全国美术会北平分会立即召开常务会议及记者招待会,声援三教授,并散发传单,刊登《反对徐悲鸿摧残国画》文章。15日,徐悲鸿也召开记者招待会,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与《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依然主张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中华全国美术会留平会员宋步云和刘铁华、黄养辉等十六人发表联合声明,认为北平分会的个别人员在理论上如有殊见,尽可善意建议,而不应以分会名义,发表宣言,攻击私人。“其大意谓:国画应否改革之争,即成过去,中国自明以降,即陷入‘师古’的泥沼,如不自拔,终必坠落绝境,今北平美术会在国画理论上,既有殊见,尽可在理论上多所发表,或善意建议,岂可滥发宣言,肆意毁谤同一团体中之理事。刘等末谓:我们相信北平美术会不乏明达之士,为建设新文化,应多增团结力量,则中国艺术前途甚幸……等语,以响应徐校长的谈话。”(参见1947年10月《中央日报》、《华北日报》、《新民报》)

[受徐悲鸿委托,悉心照料矢崎千代二的生活。]

1948年 戊子 三十八岁

3月,次女降生,名高阳。

5月1日,积极参与筹备的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美术学院三家联合画展在中山公园开幕,展期二周。其参展的油画《白皮松》受到美术界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徐悲鸿当面称赞《白皮松》:“杰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并决定为国立北平艺专收藏,作为教学范本(现藏于中央美术学院)。时至5月7日,天津《益世报》发表徐悲鸿《介绍几位作家的作品》一文,即评价此次展览诸家诸作,其中曰:“宋步云之《白皮松》,妙手偶得;另一女人像亦妙。”

秋,北平解放前夕,接受并完成了蓝公武托地下交通员转交的三项任务,即:一,挽留徐先生继续掌校;二,反对学校南迁;三,保护校产。宋步云连夜向徐悲鸿转达党的指示,并研究了具体对策。在徐悲鸿主持召开的“应变委员会”会议上,率先陈述了反对学校南迁的理由。

入住米市大街煤渣胡同9号北平艺专宿舍,而国立北平艺专亦迁王府井校尉胡同新址。

1949年 已丑 三十九岁

1月20日,傅作义接受解放军提出的条件,令其所属的两个兵团部,八个军部、25个师,共20多万人接受人民解放军的和平改编;1月22日,傅作义率部出城;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城接管,北平和平解放。

4月,由组织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三月,为第一期优秀毕业学员。

国立北平艺专学校人员调整,受到不公正待遇,虽经徐悲鸿力保,仍不得不离开国立北平艺专。

高淑贞留任国立北平艺专图书馆,负责收集、保藏、整理、分编古代美术文物资料以及采编、出纳等工作。

1950年 庚寅 四十岁

经徐悲鸿介绍,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科普局任美术编辑。为各机关、工厂等处绘制领袖像多幅。

1953年 癸巳 四十三岁

参加“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工作,编绘农业科学、医学卫生等方面挂图;为《科学大众》、《知识就是力量》等刊物设计封

面及插图(出版约一百余件)。

搬入火神庙31号中央美院宿舍(60年代更名为春雨胡同27号)。

9月26日, 徐悲鸿去世。

1954年 甲午 四十四岁

10月,徐悲鸿纪念馆落成。

12月,三子宋立降生。

1955年 乙未 四十五岁

参加卫生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编绘大幅卫生教育宣 传画等,并出版发行。

1956年 丙申 四十六岁

应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之邀,沿黄河写生,体验生活,创作五幅大型油画。其中,两幅描绘旧社会黄河带给民众的灾难,另三幅画反映新时代治理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劳动场面。此五幅画曾参加其总部河南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举办的“根治黄河”展览,原作由该单位收藏。

高淑贞协助吴作人、肖淑芳、艾中信等进行北京天文馆壁画绘制工作。

1957年 丁酉 四十七岁

任轻工业部美术顾问。

应煤炭工业部邀请,到河北开滦煤矿体验生活,创作表现解放前后煤矿工人工作和生活的大幅油画作品并参展。

1958年 戊戌 四十八岁

赴十三陵水库工地,工作六十多个昼夜,作多幅水彩画和油画,表现水库的建设者以及翻天覆地劳动创造的场景。作品有《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战》、《劳动模范马庆芝》、《青年突击队长》等。

因三门峡水库修建而改线陇海铁路,在三门峡铁路工程地段,为铁道部创作歌颂铁路建设者的两幅大型油画作品:《开山》《劈路》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聘请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的总设计师和美术顾问。走遍宁夏,去贺兰山指导采石,刻制毛泽东词《六盘山》,沿途搜集素材,进行油画写生。作品有《六盘山》(56×80厘米)。采集贺兰石自制砚台一方,傅抱石为砚题写“步云制此余始用之”,由其高足刻出。高淑贞接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埃及王储图玛德、黑白夫妇的中国语言教学任务。

1959年 已亥 四十九岁

应山西省政府之邀,赴云周西村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为刘胡兰纪念馆创作油画作品。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任教。与傅抱石、关山月等于北京 民族饭店会晤,并合影留念。

1960年 庚子 五十岁

任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安全委员会美术顾问,讲授绘画课程,为公安系统 培养美术人才,同时创作了大量宣传交通安全的巨幅油画和歌颂人民警察先进事迹的作品。

1961年 辛丑 五十一岁

经吴作人、傅抱石介绍,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9月,与傅抱石等多位画家会晤,傅抱石、关山月、李苦禅、许麟庐在《友声集》上作画留念。

1964年 甲辰 五十四岁

将油画写生《俯瞰故宫》再创作为250×400厘米的巨型油画《故宫》(文革时被毁)。

1965年 乙巳 五十五岁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绘制一套防空挂图和一套防空画册,并印刷出版。

1966年 丙午 五十六岁

为许多机关单位创作巨幅毛主席油画像。

1970年 庚戌 六十岁

开始融汇中西技法,潜心研究以桃为主题的国画创作。写生并 创作山水。

以“杞林斋”为斋号

1980年 庚申 七十岁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落实政策办公室审查,正式下文,落 实政策,回到中央美术学院,恢复副教授职称。以“多寿园”为斋号,自号“多寿园主”。孙墨佛题写斋名。

1981年 辛酉 七十一岁

为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作《多寿图》一幅,赠国家体委。

1982年 壬戌 七十二岁

赴吉林长春、长白山写生作画,夫人高淑贞随行。由夏至秋而冬,历时七个月,踏遍长白山的森林和山岭,绘画大量的水彩写生。为画好长白山天池,费时二十余日,走遍天池四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天池的美景。为长白山宾馆作国画《天池晴雪》、 《长白山天池》。8月5日-20日,于延吉宾馆写下长诗《天池游记》

1983年 癸亥 七十三岁

成为文化部的高级统战对象,并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应文化部、统战部之邀,赴大连棒棰岛写生三周,同行者有叶浅予、胡絜青、袁运甫等。水彩画《棒锤岛早潮》(27×39.5厘米)、《黄海之晨》(27×39.5厘米)、《海滨暮色》(27×39.5厘米)等皆属此行之作。并为棒锤岛宾馆作画《岛上风光》、《多寿图》。由大连直接去青岛写生一个月,创作水彩画20多幅。代表之作 有《崂山避雨》(27.5×40.5厘米)、《海滨浴场》(27×39厘米)、《花石楼》(22×39.5厘米)、《青岛》(27×39.5厘米)、《青岛栈桥》(27×39厘米)等。

8月24日记《崂山游》一诗

1984年 甲子 七十四岁

被聘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

应山东省政府邀请赴济南,为省政府作八尺《多寿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向故乡父老献上一份厚礼。

为山东省政府作《寿桃》一幅,作为国礼赠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庆祝活动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为北京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联合发起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义卖活动捐画一张。

为全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画,参加香港展览以筹募基金。

为老山前线战士赠送国画《关山月》一幅。

为香港培桥中学建校捐赠《多寿图》一幅。

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为遵义会议纪念馆作国画《硕果》。

致函遵义会议纪念馆:

春,被诊断患肺癌。

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做第一次手术。住院期间写七绝两首:《咏柳》《良医颂》

10月,庆祝建国35周年作《万寿图》,并赋诗一首

1985年 乙丑 七十五岁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被聘为中山书画社、北京市东城区书画协会常务理事。

受文化部委托,创作大幅国画《中巴友谊万古长青》,作为国礼赠与巴基斯坦政府。

应邀赴烟台、长岛、招远、蓬莱写生,创作30多幅水彩画作品。

在徐悲鸿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向徐悲鸿纪念馆赠送《桃李满天下》大幅蟠桃图一帧,以表师生深厚之情。

1986年 丙寅 七十六岁

新春作《水仙》图,并赋诗

6月,专程赴济南参加李苦禅纪念馆开幕式,作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李苦禅先生第一届毕业生中唯一在世的弟子被邀出席。赠《桃李满天下》图一幅,以示对国画启蒙之师的纪念。

随中央文史馆赴山东烟台、威海写生,作水彩画《烟台一角》(25.5×40厘米)、《威海》(27.5×39.5厘米)、《海空逆光》(27×39厘米)等。

应文化部、统战部之邀赴牡丹江,观镜泊湖、地下森林。抱病弱之躯,登山千米观看火山口,下岩洞进地下森林,创作《镜泊湖飞瀑》(27.5×39.5厘米)、《镜泊湖滨》(27×39厘米)等水彩画20多幅。归途去哈尔滨,应黑龙江书画函授大学之邀作国画录像教学。

10月,赴厦门、鼓浪屿写生,作《福建侨乡》(27×39.5厘米)、《鼓浪屿》(27×39.5厘米)、《郑成功像》(70×70厘米)、《厦门渔户》(27×39厘米)、《侨乡掠影》(27×39厘米)等一批水彩画。

乔迁北京东郊新居。

1987年  丁卯 七十七岁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特批,提升为教授。

春,随中央文史馆赴山东菏泽。在牡丹之乡菏泽市赏芍药,绘牡丹。重游泰山、曲阜,去梁山县水泊梁山的故处参观。

夏,往辽宁省兴城写生。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老艺术家联展,在美院陈列馆展出,参展作品十幅。

参加日本著名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八十寿辰纪念活动”,并受文化部之托作《多寿图》为其祝寿。

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作一丈二尺国画《万寿图》,萧劳先生为作品题字。

受中央文史馆委托,抱病为首都宾馆新建馆(在正义路)作一丈二尺国画《硕果迎宾》。

9月,在协和医院接受第二次手术。

10月22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宋步云艺术活动六十年”画展。习仲勋、方毅、邓力群、高占祥等中央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画展开幕式;方毅书写苏轼诗词,邓力群派人送来书信对画展表示祝贺;吴作人题写“气象万千”四字,白鹰书写“独具一格”,对宋步云的艺术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写七绝《暮年抒怀》:

1988年 戊辰 七十八岁

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落成,向中央电视台赠绘画作品一幅。

山东省美术馆收藏《多寿图》一幅。

为毛主席纪念堂作画,并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画展。

11月,去天坛、陶然亭、慕田峪长城等地拍电视专题片。

11月7日写诗《冬日郊游》

12月,北京电视台播出电视专题片《桃圣——艺术大师宋步云》。

作题画诗《写竹》

1989年 已巳 七十九岁

春,携夫人及子女回到山东潍坊老家。在山东济南市美术馆、潍坊市博物馆举办“宋步云艺术活动六十年巡回个人画展”,受到家乡领导和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并予以高度评价。

3月31日,完成《故乡行》诗三首

1990年 庚午 八十岁

3月,山东潍坊市杨家埠成立“宋步云艺术陈列馆”,方毅为艺术馆题写馆名。在夫人高淑贞及子女的陪同下,出席“宋步云艺术陈列馆”开馆仪式。最后一次来到出生地高庄村,在乡亲 的引领下,寻到旧宅。

4月,应邀参加潍坊国际风筝节。

潍坊市博物馆收藏《多寿图》一 幅。

1991年 辛未 八十一岁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礼宾局派人到宋步云寓所看望,说明邓小平要选择我国著名美术家的作品,作为向各国元首致贺新年卡片的封面画,宋步云创作的《多寿图》被选用为1992年中央领导对外赠送贺年片的画面。后将邓小平名片以及印好的贺年片、纪念证书送给宋步云留念。大型画册《宋步云画集》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为画册题名。画册收集了宋步云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油画、水彩画、国画作品136幅。

为中南海作《多寿图》一幅,并收入《中南海珍藏画集》。

作品参加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赴港书画展。

1992年 壬申 八十二岁

3月7日,宋步云先生因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82岁。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4][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