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仰韶村文化遗址
释义

§ 简介

仰韶村文化遗址

仰韶村文化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故名“仰韶文化”。 [1]

仰韶村文化遗址,座落在仰韶村南边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存度2~4米。

§ 出土文物

仰韶村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七十余年间,共经过三次有计划的发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为陶质,有陶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纹饰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

§ 文化特色

仰韶文化以农耕为主,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社会阶段。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南达湖北,北抵内蒙,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一种远古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论调的彻底破产,因而仰韶村文化遗址被中外考古界誉为“文化圣地”。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遣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追溯

仰韶村文化遗址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酒乡,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代。酒自诞生的那天起,就以其独特的方式浸润这整个社会从最初的对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祭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日常生活······以至于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形成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酒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孕育了人类文明的仰韶文化发祥地——历史名城渑池,在长达六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始终与酒相伴。翻开与渑池相关的历史、文学记载,阵阵酒香就透过尘封的历史扑面而来。

§ 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秦赵“渑池会盟”就发生在这神奇的土地上,是渑池历史上最为光彩夺目得一页,在这一页上,清晰地记录着酒的踪迹。当时秦妄图凭借战场连续胜利、攻城拔地的优势,通过和平的手段,得到战场上的不到的利益。笑语欢颜的背后,潜伏着层层杀机,危机关头,传奇人物蔺相如挺身而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以其智勇屈秦于五步之内,制敌于樽俎之间,挫败了秦的阴谋,粉碎了秦王的美梦,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在这场风云际会中,当地所产美酒“醴泉佳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见证了这场智慧与强横的交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记载“秦昭王、赵惠文王会于渑,席间捧酿醴泉佳酿。秦王饮酒之酣、·······”关于这一点,在后人凭吊秦赵会盟的诗文中,有真实的反应。唐朝诗人胡曾 写道: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能令百二河山主,变成樽前击缶人。

“渑池会盟”,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乐器埋于地下,积土成堆,被后人称为“会盟台”,流传至今。明历二十四年,建亭于台上,后又多次修复。如今“盟台夕照”已成为著名的渑池八景之一。亭上以浮雕的形式,再现了秦赵二王对坐宴饮的历史瞬间,令前来参观的后人在回味二千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往事,体会那份耿耿忠心浩浩正气的同时,也都情不自禁的陶醉于那穿越时空,悠然而至的缕缕酒香之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