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扛竹 |
释义 | 种中文名:扛竹 种拉丁名:Sinobambusa henryi (McClure) Chu et Chao 种别名 :茄子竹(海南)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唐竹属 属拉丁名:Sinobambusa 国内分布:产广东及广西。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清远。 命名来源:[Act.Phytotax.Sin. 18(1): 33. 1980] 中国植物志:9(1):236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通直,高7—13米,径粗3—8厘米,绿色,初具疏毛,后无毛;节间长30—60厘米,圆柱形,于分枝一侧扁平或具沟槽,节下方初具白粉与猪皮状微小凹纹斑;箨环木栓质,初被刚毛;竿环甚为隆起;节内长3—4毫米。箨鞘革质,早落性,近三角形,背面具纵脉,起初全部被白粉,多少密生有黑棕色疣基小刺毛,后者开始紧贴,不久即起立,能螫人,鞘基部粗糙并有>长刚毛,边缘生棕黑色纤毛;箨耳极为粗糙,在基部之箨者稍小,上部箨者生长较好,椭圆形,直立,粗糙,鞘口缝毛黑棕色至草黄色,粗硬,近直立或弯曲;箨舌极短,呈拱形,边缘近全缘,生细纤毛;箨片直立,披针形,基部略向内收窄,其宽为箨舌宽度之半,先端渐尖,两面无毛或粗糙,边缘生糙毛。竿每节初为3枝,稍开展,彼此粗细近相等,以后增至5—7枝。末级小枝通常具3-5叶;叶鞘无毛或散生紧贴之硬毛,边缘生纤毛;叶耳稍粗糙或近无毛,易碎,在小枝下部之叶耳通常较发达,呈镰刀状开展,上部者微弱或不存;鞘口继毛粗而直立,淡黄色;叶舌极短,边缘光滑无毛或有时生纤毛;叶柄长2—3毫米,黄绿色,上表面具糙毛;叶片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15—23毫米,先端渐尖,具粗糙之锐尖头,基部近钝圆,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稍带苍白色,疏生细柔毛,次脉4对,两面均可见小横脉,两边缘均具小锯齿。花枝未见。笋期4—5月。 用 途:竹材粗大通直,宜于编箩、篓、箕,作书架、椅等用,笋味苦涩不堪食用。 产地分布:产广东及广西。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清远。 参考文献:Sinobambusahenryi(McClure)C.D.Chuet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