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绝对数 |
释义 | 经济统计中的绝对数绝对数的定义统计中常用的总量指标就是绝对数。它是反映客观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如,一定总体范围内粮食总产量、工农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等。 总量指标也可以表现为某现象总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数量增减变化的绝对数,如,某地区2001年比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万元,耕地面积减少1千公顷等也属于总量指标。 绝对数的计算方法和使用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根据统计调查登记的资料进行汇总,或根据现象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推算,如,利用抽样方法推算农产品产量,利用平衡关系法推算商品库存量等。 使用总量指标时要注意了解总量指标的涵义、计算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计算单位;应注意区分时期数(即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长度有关的绝对数)所指明的时间范围和时点数(即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长度无关,但与时间间隔有关的绝对数)所指明的时点。 和绝对数对应的相对数相对数的定义相对指标就是相对数。它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产生的,是用以反映客观现象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 相对数的计算方法和使用计算相对数是比数与基数的商。 基本公式是: 比较数值(比数) 相对数= ————————— 基础数值(基数) 分母是用作对比标准的指标数值,简称基数;分子是用作与基数对比的指标数值简称比数。相对数的表现形式,通常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相对数的种类根据研究目的和对比基础不同相对数可分为: 1.结构相对数 将同一总体内的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对比求得比重,用以说明事物的性质、结构或质量。如,居民食品支出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比重、产品合格率等。 2.比例相对数 将同一总体内不同部分的数值对比,表明总体内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如,人口性别比例、投资与消费比例等。 3.比较相对数 将同一时期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数值对比,说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如,不同地区商品价格对比,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某项指标对比等。 4.强度相对数 将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用以说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元/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也有用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的,如,人口出生率用‰表示。 虽然有些强度相对指标也有平均的含义,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国内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并不是每个人口的标志值,它不是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数对比,而是某一个经济指标与人口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说明经济发展强度、普遍程度(经济实力),所以不要把强度相对数看作是平均数。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某一时期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对比,用以说明计划完成程度。 6.动态相对数 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对比,用以说明发展方向和变化的速度。如,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