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澧渔鼓
释义

九澧渔鼓是楚文化的传承,受宋玉《九辩》、《招魂》结构的影响,九澧渔鼓唱词讲究,章句整齐,且由于在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的相互渗透中留下了土家文化的烙印,因而有着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简介

湘鄂边境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的澧水流域,又有“九澧”之称。“九澧”就是澧水及其支流的总称,澧水有八条支流,即温水、渫水、黄水、茹水、道水、溇水、澹水、涔水,其流域范围包括湖北省的鹤峰、桑植,湖南省的永顺、永定、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安乡,仅澧水全长378公里。 九澧大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九澧渔鼓就是一枝优秀民间曲艺奇葩。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简板,又称简子。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简板用竹片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

九澧渔鼓是楚文化的传承,受宋玉《九辩》、《招魂》结构的影响,九澧渔鼓唱词讲究,章句整齐,且由于在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的相互渗透中留下了土家文化的烙印,因而有着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历史背景

史载,临澧县城东十里的宋玉村,是2200多年前著名辞赋家宋玉被楚襄王放逐的地方。宋玉去世后,门人弟子为悼念恩师,将楠竹锯断,打通内节,击打而歌。后来,澧水河畔捕鱼为生的渔民受其影响,每遇欢乐喜庆,集聚一起,一边饮酒放歌,一边击打竹筒、竹板等器具,自娱自乐。这就是九澧渔鼓的雏形。因竹筒击打时发出“乓乓”的响声,人们仿其声称为“乓乓”

“乓乓”这一说唱形式在唐朝日渐成熟:竹节筒底罩上了猪板油膜,因与鼓差不多,又多为渔人所好,始称渔鼓;又因主要流传九澧流域,进而称为九澧渔鼓。当时,渔鼓艺人们吟唱的大多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等所作的诗句: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时任朗州(常德)司马十年。

明末清初,九澧渔鼓历经千年演变而逐渐完善,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熟悉的以竹筒、云牙板、镲子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并具备了它鲜明的个性特征。从此,九澧渔鼓被大众接受,扎根在九澧流域这块充满灵气的土壤里。

四大特征

九澧渔鼓有四个明显特征:

第一,远古性。由于九澧渔鼓流传的区域,是汉族与土家族的杂居地,所以它有一种楚俗巫风的远古性特征就形成了。

第二,综合性。集唱、做、念、打多种技巧和多个角色于一人。

第三,灵活性。它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演唱,田边地头、茶馆里都可以演唱。

第四个就是音乐性的特征。

演唱方式

九澧渔鼓的演唱一般由闹台、正板、尾腔组成:

闹台:先用竹筒、云牙板、镲子按曲牌打闹一两分钟,接着唱出四句诗白。诗白都是用的古人的诗句,然后就是引腔。有的老艺人说都统称为闹台。

第二部分就是正板,正板一般都是四二的拍子,也不是从头到尾都是正板,插其它的板式、插课子。

尾腔是整个叙述演唱的高潮,用尾腔结束。尾腔也可以加入数板,或者是打课子。

所演唱故事内容,按照情绪的不同,它就有两种调式。根据情绪需要,有“导板”、“鸳鸯板”、“劝夫”、“骂妻”、“伸冤”、“对唱调”、“二流数板”、“三流数板”、“课子”等板式变化。一般来说,欢乐向上的为“宫调”式,低沉哀怨的为“徵调式”。

九澧渔鼓源于楚地,道具配置、唱词风格都留下了楚文化痕迹,特别是唱词讲究、章句整齐,这都是楚辞赋的影响。具有楚俗巫风的远古性。九澧渔鼓演员集演唱、打击乐的伴奏于一体,“唱、做、念、打”皆为一人同时操作,这是一般曲艺形式所少有的。具有“唱做念打”的综合性。九澧渔鼓的演唱不拘场地,田头地边,茶馆酒楼,也可登上舞台。具有演出场地的广阔性。九澧渔鼓的演员,根据剧情需要,可用声音、表情或形体动作,扮演各种人物,做到一人多角。具有角色进出的灵活性。九澧渔鼓的演员,可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具有说唱编演的快捷性。

澧渔鼓是澧水流域优秀民间曲艺代表,继承和保护好,对区域性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

句结构是九澧渔鼓主要的音乐特征,无论哪种唱腔结构,都以最尾一句有尾腔为标志。节奏较快的由起、承、转、合四句或更多的乐句构成乐段。

现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九澧渔鼓又经历“挖掘整理”、“沉寂”、“繁荣”三个阶段。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流域诸县市对九澧渔鼓唱本进行了挖掘整理,并推陈出新。文化部门组织渔鼓艺人集中学习培训,清除唱本中封建迷信和黄色情调,纳入格调健康的内容。有的地方如临澧县还成立渔鼓协会,吸收会员386人,组织艺人编写出《夺印》、《杨立贝逼丁装哑十一年》等唱本,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在城乡巡回演唱。

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文艺的复苏,九澧渔鼓也随之进入繁荣阶段,在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渔鼓艺人开始不断对唱腔和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唱腔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地方戏剧和小调精华,使其更为流畅、动听。表演形式除了保留传统的单打独唱以外,还演变出了双人渔鼓、多人渔鼓和群体渔鼓多种形式,增强九澧渔鼓的动态美感,演唱曲目更加丰富。

九澧渔鼓,既有远古的文化背景,又有多个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中国曲艺史上也不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综合性的演唱风格、灵活多样的角色转换,为我国民族民间曲艺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九澧渔鼓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形式,来自于民间,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在各个不同时期,都有十分广阔的演唱市场。

传承人

颜昌春

1965年从艺,师承临澧渔鼓艺人徐亮楚。系九澧渔鼓江用弟谱系第五代弟子。他演唱技艺精湛,唱腔独具一格,在鼓曲艺人和广大群众中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 颜昌春1964年从艺。受前辈艺人言传身教,他演唱技艺精谌。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多次在市县曲艺大赛和汇演获奖。1982年,他与金行文同台演唱的双人渔鼓参加常德地区曲艺汇满获一等奖。同年,他与本县鼓曲艺人金行文联合演唱的九澧渔鼓《生产责任制好》参加常德地区曲艺汇演获一等奖,省电台录音并多次播放,尔后,他被省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从此以后,他热心九澧渔鼓的传承与发展,不仅热心传授学徒,先后为30多人教授技艺,还为有关部门不断提出有利该项目发展与繁荣的建议和思路。2006年年他演唱的九澧渔鼓《娘教女》获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铜奖。

在长期的从艺生涯中,颜昌春努力克服自己文化不高的弱点,不断进行演唱脚本的改革和创新,在不同时期创作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中心工作,且有一定质量的演唱脚本,在茶馆酒楼和村头农家进行演唱,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与欢迎。特别是2006年在常德市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中,颜昌春为了九澧渔鼓发展需要,主动舍弃有夺标希望的大鼓而演唱九澧渔鼓,虽然在这次活动中他只夺得铜奖,却受到市县文化部门和广大艺人的敬重。他60年代来开始带徒,先后授徒20余人。其中颜云初、肖守国等已成为澧水流域知名艺人。颜昌春唱腔优美,独具一格,且口齿清晰,特别是朵板唱得极好,悲腔尤为感人。

个人成就:

1978年参加常德市第一届民间艺术表演赛获演唱一等奖。

1982年参加常德市曲艺汇演获一等奖。

2006年参加常德市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获铜奖。

2006年被县文化部门授鼓王称号。

2006年创作的段子《娘教女》获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银奖

金行文

金行文,男,1946年出生,临澧县陈二乡人。

金行文1960年从艺,师承临澧名师段训友,系九澧渔鼓李国元谱系第三代弟子。受前辈艺人的言传身教,金行文文化革命前参加县文化工作服务队,演唱《儿女风尘记》、《烈火金刚》等书目,在全县各 进行巡回演唱。此后,他又先后参加了县文艺轻骑队,青山提灌工程工地文艺宣传队,利用渔鼓这一地方曲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工地好人好事,为鼓舞士气、促进工程进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九澧渔鼓再一次迎来新的繁荣;他紧抓这一契机,加强九澧渔鼓演唱技艺改革,先后把地方小调、荆河戏戏剧唱腔融入渔鼓唱腔中,增强了九澧渔鼓的艺术感染力。1980年,他首次在县广播电台连续三个月演唱连台本《杨家将》,受到听众评。此后,他还先后根据金庸、古龙等作家编写的武侠小说改编了20多个演唱脚本。同时,还先后根据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创作了近30个短小精悍的演唱段子。其中:他创作的《党的政策暖人心》参加1978年常德地区第一届民间艺术表演赛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他创作的双人渔鼓《此路不通》参加1981年常德地区建党60周年文艺汇演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1982年,他创作的《生产责任制好》参加常德地区曲艺汇演获一等奖,并由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2006年,他创作的《审菩萨》获“常德市首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银奖。

金行文在长期曲艺生涯中,不仅以精湛的演唱技艺赢得听众喜爱,还以良好的艺德受到同行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把九澧渔鼓这一地方曲种的传承与发展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与使命,这充分体现在他不仅传授了近30个弟子,还长期主动与地方文化部门联系,为九澧渔鼓的改革创新提出新的建议和思路,积极参与各级部门主办的演唱活动而不计得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