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南曲
释义

在唐代,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思征夫词;一是怨商人语。 两类人的妻子不免要空闺独守,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就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了。

作品名称:江南曲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于鹄

柳恽-江南曲

江南曲

年代:南北朝作者:柳恽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于鹄-江南曲

原文

江南曲

年代:唐朝作者: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苹,

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

暗掷金钱卜远人。

作者

于鹄,唐诗人。大历、贞元年间在世。初隐居汉阳山中 ,大历(766 —779)中 ,从军塞上,担任过从事之类的微职。气质高洁 ,不合流俗 ,贞元六年(790)前后,辞官归隐,后卒于山中。其诗“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警策”(《唐才子传》卷四)。《全唐诗》录存其诗七十余首,编为一卷。

赏析

唐代盛行一种闺怨诗,主要写闺中女子对情人征戍远游异乡的缠绵情思。于鹄的这首《江南曲》则是此类闺怨诗中的上乘之作,它通过对一个少妇“暗掷金钱卜远人”的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

这首诗在刻画性格和塑造人物方面,与同类诗歌相比,颇有独到之处。诗人很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来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透视其内心的秘密。

首句“偶向江边采白苹”,写诗中女主人公的劳作活动。这位女子手不停歇地采着白苹,眼睛却瞟向江面 ,当初,她的丈夫就是从这条江上乘船远行的。望江思人 ,触景生情 ,女主人公不由得内心波涛顿生,象滔滔的江水一样奔泻不已。这一句含蓄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劳作时难忘远行的丈夫的内心秘密。次句“还随女伴赛江神”,则是写女主人公在闲暇娱乐时也无法淡忘她的心上人。在女伴们的热情相邀下,她只好放下手中“采白苹”的活计,而加入了“赛江神”的行列。当年她就是在江神庙前为丈夫饯行的,看见江神庙,当年送别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更掀动她想念“远人”的情思。

第三句“众中不敢分明语”,笔锋由动作描写而转入展示心灵世界。“不敢”二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心中的娇怯、羞涩。“语”的内容,当然是想向人们打听自己丈夫远行的吉凶或归期远近。越是炽热地思念,就越是不敢当众剖白心迹,就越能令人体味到她内心的痛苦之甚,幽怨之多。这一句描绘女主人公羞怯的性格,为结句起了铺垫作用。

结句“暗掷金钱卜远人”,承上而来,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少妇对其丈夫的一片深情。她一心惦念着远行的丈夫,心事又不好意思让人知道,于是就偷偷地亲手给“远人”占卜。这一细节描绘得维妙维肖,将女主人公纯洁的心灵、美好的情感表现得栩栩如生。由于诗人善于通过动作和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女主人公的遭遇和痴情,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此同时,女主人公那勤劳、娇羞、忠于爱情的感人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李益-江南曲

原文

江南曲

年代:唐朝 作者: 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注释

①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②贾:商人。

③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叫“潮信”。

译文

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妇,

他天天把相会的佳期耽误。

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

还不如嫁一个弄潮的丈夫。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在唐代,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思征夫词;一是怨商人语。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社会背景的。由于唐代疆域辽阔,边境多事,要征调大批将士长期戍守边疆,同时,唐代商业已很发达,从事商品远途贩卖、长年在外经商的人日见增多,因而作为这两类人的妻子不免要空闺独守,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必然要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抒写她们怨情的诗也就大量出现了。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所讲的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实,所用的语言却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会发现,有的诗句要借助于刻画和烘染,而有的诗句却正是以平实见长的。它们往往在平实中见情味,以平实打动读者。这是因为,其所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感染力量,其表现手段愈平实,愈能使读者看到事物的真相和原形,从而也更容易吸引读者。这两句就收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而且,就一首诗而言,在布局上要平、奇相配。诗人之所以在上半首中叙说力求平实,是为了与下半首中即将出现的奇想、奇语形成对照,取得平衡。

下半首“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两句,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根据上半首的内容,如果平铺直叙写下去,也许应当让这位少妇抱怨夫婿的无信,诉说自身的苦闷;但读者万万意料不到,诗人竟然让这位少妇异想天开,忽然想到潮水有信,因而悔不嫁给弄潮之人。这就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更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少妇的苦闷心情。其实,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

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认为李益的这首诗与张先《一丛花令》中“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诸句,都是“无理而妙”。钟惺在《唐诗归》中评这首诗说:“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说:“不知如何落想,得此急切情至语。乃知《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是怨怅之极词也。”应当说,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这里,因盼夫婿情切,而怨夫婿之不如“潮有信”;更因怨夫婿情极,而产生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的非非之想。这一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过程,正合乎这位诗中人的心理状态,并不违反生活真实。

唐代有些名诗人善于从民歌吸取营养,特别在他们所写的绝句中有不少风貌接近民歌的作品。这首诗就富有浓厚的民歌气息。它的诗题《江南曲》,本是一个乐府民歌的旧题,是《江南弄》七曲之一。诗人选择这一题目来写这样的内容,其有意模仿民歌,更是显而易见的。

古乐府

原文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曲

日暮长江里, 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 来去逐轻舟。

释义

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这里的“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江面上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船上的青年男女相呼相唤,那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的寻求伴侣的青年男女之间,表现出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矜持和羞怯的心理又不允许坦露自己的心事,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恰当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所以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动,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便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所以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颇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测不定、留有余地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分寸和心理状态。“艺术的天才就是分寸感”,这话倒是颇有深意的。

最后,顺便说一下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如果不是从考证的观点出发去判断正误,而是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那虽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亦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宜于一气读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