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瓜台辞 |
释义 | 《黄瓜台辞》是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这首诗以种瓜摘瓜作比喻,用意在于期盼生母武则天能重视母子亲情,不要残害骨肉。 作品名称:黄瓜台辞 创作年代:初唐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李贤 作品原文内容黄瓜台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创作背景唐高宗共有8个儿子,他们是李忠、李孝、李上金、李素节、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其中4个小儿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全部为武则天所生。公元655年,武则天打败王皇后与萧淑妃,顺利进阶皇后宝座。公元656年,武则天劝说李治废太子李忠,改立自己在感业寺生的儿子李弘为太子。 李忠的母亲刘氏,地位较低,在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正酣时,皇后处于下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后无子,大臣们给王皇后出一主意,过继一位皇子,自然选中李忠,因为李忠年龄最大,过继后,就会顺理成章地立为太子。废掉李忠是武则天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李弘当太子后,表现的可圈可点,赢得李治和大臣们的赞誉。李治的身体越来越不行,就考虑将皇位传给李弘,自己病退,没想到,武则天坚决反对。于是,武则天百般压制太子,太子继承她的遗传,并不妥协,手底下有一批大臣拥护,与武则天暗中较劲。 公元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则天一起去合璧宫时突然暴卒,有人怀疑是武后投毒所致,可是没有证据。这一年李弘24岁。李弘的死对病秧子李治打击太大,心灰意冷,更不愿管理朝事,武后的机会越来越多。 一个月后,李贤上位,成为太子。李贤当太子后,逐渐显示出了自己的才能,超过了他的哥哥李弘,让武则天又一次感受到了威胁。 不久,后宫有了这样的传言:李贤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 韩国夫人为武则天姐姐贺兰氏,早寡,武则天把她介绍给了皇帝,是李治的一位普通夫人,没有封号。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自己生的孩子不可能不知道,这就是在造舆论,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而且武则天几次郑重地、无厘头地批评李贤,让李贤后脖梗感觉寒风透骨。 哥哥李弘就是前车之签。站在生命悬崖边沿的李贤痛苦煎熬中写了这首诗。李贤将这首诗谱了曲,有意让人传唱,武则天听到后多少有所收敛。 作品鉴赏《全唐诗》在这首诗题下注云:“初,武后杀太子弘,立贤为太子。后贤疑隙渐开,不能保全。无由敢言,乃作是辞。命乐工歌之,冀后闻而感悟”。可见这是一首咏物托意的讽喻诗,和曹植的《七步诗》类似。 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意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接着写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人“好”一个“稀”,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长变化的辩证规律,于轻描淡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远用意。 “三摘犹自可”使用让步修辞手法,以突出“摘绝抱蔓归”的可悲结局。诗人的原意是借以对武后起到讽喻规劝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对亲子一味猜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无瓜可摘,抱着一束藤蔓回来。 全诗虽只六句三十字,却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语言平易晓畅,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运用比喻,寓意蕴藉深婉,能收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李贤 李贤(654年-684年),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也是武则天第二子。在其兄李弘死后,一度被封为太子,之后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得到政权以后,为避免李贤有什么轻举妄动,派丘神绩去巴州监视他。但丘神绩却做主将他囚于别处,逼他自杀,李贤遂死。武则天得知此事,于显福门为李贤举哀,贬丘神绩为叠州刺史,并回复他的王位。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李贤司徒的官位,并派人迎其柩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赠皇太子地位,谥章怀太子,与其妃房氏合葬。 《全唐诗》卷六收其诗一首,就是这首《黄瓜台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