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民居 |
释义 |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简介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 黟县东南部,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西递村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西递的石、砖、木三雕,堪称西递三绝。 古村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英文名称: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西递、宏村于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25)。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结构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 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房屋外墙,除入口外,只开少数小窗。小窗通常用水磨砖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种形式漏窗,点缀于白墙上,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民居正立面,墙上有卷草、如意一类的砖雕图案。入口门框多用青石砖砌成,给人以幽静安闲之感。 思溪和延村离的很近,建于南宋庆元五年,一进村子就被坐落在寸口的那座明代“通济桥”和“如来佛柱”吸引住,一边欣赏一边和村民们聊天才使我掉队了。所以在思溪我是一个人游玩的,所以印象也更深刻。整个村落背山面水,嵌于锦峰绣 安徽民居 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画,意境神美。村中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清代“银库”屋,当世现已少见;“敬序堂”花厅,一派古色古香,为品茶对弈、吟诗作画理想之地;在俞氏客馆格扇门上,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 在艺术处理方面,皖南民居的各部形体简单,可是一入大门,走进院子,使人印象为之一变。楼上在柱子上外侧周围装有华美的木栏杆,栏杆上花纹有的简洁秀丽,有的复杂细致,在统一中又有若干变化。由于集中使用装饰,使以水平线条为主的雕饰较繁密的栏杆,与上下两层以垂直线条为主、体形比较素净的木板壁 及柳条式的窗棂形成强烈的对比,是这类民居的最主要也是最成功处之一。 明清时代徽州一般的民居均为大宅,以三合院或四合院最为普遍。院内再用高墙分隔,形成小天井。前庭两旁为厢房,楼下明间为堂屋,左右间为卧室。堂屋一般不用隔扇,为开敞式。厢房开间窄小,进深很浅,故采光性能较好。上层多为"跑马楼"形式,通廊环绕,均用镂雕精细的木栏杆隔扇加以装饰。书房和闺房都在楼上。这样,一方面不受来往客人的干扰,另一方面,读者疲倦或孤独苦闷时可凭窗远眺,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有的二楼还没有隐藏在栏杆雕花之中的小窗,以供闺房之中的小姐偷看楼下厅堂里有青年客人,便于选择称心如意的郎君。除外墙防盗外,富有人家室内还有暗室,由于平面复杂,暗室入口常用砖墙面、木雕装饰等掩盖,所以难以发现。除暗室外,还有夹层设计,从楼下看,以为是楼上的楼板,而上楼后,脚下就是地板,这种夹层设计,有时一家人中,也只有一两个人知道。里面放有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 建筑特色朝北居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 重檐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这重檐习俗的形成,有着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据传,五代十国时,歙州是南唐后主李煜所管辖的地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亲征到了歙州,正当宋太祖抵达今休宁县海阳城外的时候,天色突变,大雨将至,太祖便至一间瓦房处避雨,为免扰民,太祖下令不得进入室内,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远不及中原地带的屋檐那么长,加上这天风大雨急,众人都被淋了个落汤鸡。雨过天晴,居民开门发现太祖此般模样,以为死罪难逃,跪地不起,太祖却未责怪,问道:歙州屋檐为什么造的这么窄呢?村民答曰“这是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虽说祖上的旧制不能改,但你们可以在下面再修一个屋檐,以利过往行人避雨。”村民一听,连称有理,于是立即照办,自此以后,徽州渐渐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两层屋檐。 满顶床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床前挂帐幔,犹如消息台。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床周栏板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压画桌 压画桌: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马鞍形的画脚,卷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 图书信息安徽民居 作 者: 单德启 著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1 字 数: 440000 开 本: 大16开 I S B N : 9787112117352 定价:¥88.00 内容简介本书以大量的调研图片、工程实践、相关论文及著作为基础,对安徽徽州民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介绍了安徽徽州民居的文化背景、变迁、发展和完善。第二章介绍了安徽徽州民居聚落的缘起和发展演变及聚落的特征、构成和空间序列。第三、四章以建筑为主,分宅居和公共建筑两部分阐述了建筑的主要特征、平面类型、构成元素和单元组合。第五、六、七章以建筑装修装饰为主,论述了建筑的装修装饰构件、色彩及三雕艺术。第八章提出了当代徽州新民居的探索思路和存在的问题,如徽州传统民居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与时俱进的徽州农村新民居;“徽而新”与“新而徽”的探索;走出徽州民居“保护”与“更新改造”的误区等等,希望能供读者参考、借鉴,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者。 目录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溯源篇 第一节 徽州概述 第二节 “徽州传统建筑文化”与“徽文化” 第三节 中原移民与徽州地区的文化变迁 第四节 徽商崛起与徽州地区的文化融合 第五节 徽州民居在文化变迁中发生 一、从民居空间模式分析 二、从民居结构构造模式分析 三、从民居“门”的造型模式分析 四、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作为徽州民居演变的佐证 第六节 徽州民居在文化融合中完善 一、祠堂遍及乡村聚落 二、牌坊名冠全国 三、书院家塾的兴起 四、宅园深入民家 第二章 徽州民居聚落 第一节 徽州聚落的缘起和发展演变 一、聚落聚落,“聚”而“落”之 二、“聚”之方能“落”——以西递聚落为例 三、“落”之更能“聚”——以宏村聚落为例 四、概述徽州聚落的发展演变阶段 第二节 徽州聚落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一、“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 二、徽州聚落应对生态环境的理念和实践 三、徽州聚落融“生态”、“形态”和“情态”于一体 第三节 徽州聚落的构成和空间序列 一、社会生活和人文因素影响聚落的构成和空间序列 二、徽州聚落的水口——”水口乃地之门户” 三、“村口”“继”于水口,”承”于水口 四、“深巷重门人不见,道旁犹自说程朱” 五、家族总祠往往是徽州聚落的“中心”和“高潮” 六、“气韵生动”与“天工人巧” 第三章 徽州民居建筑之宅居 第一节 徽州民居建筑主要特征 一、平面方整,中轴对称 二、外墙封闭 三、讲究大门 四、造型典雅 五、空间紧凑 六、结构巧妙 七、装修精湛 八、组合灵活 第二节 宅居建筑的平面类型和单元组合 一、徽州民居宅居的平面类型 二、徽州民居宅居的单元组合 第三节 天井——徽州民居建筑最活跃的“元素” 一、天然采光 二、自然通风 三、排泄雨水 四、防火防盗 五、组织功能 第四节 宅居大门的功能与类型 第五节 平民化的乡土庭园——徽州宅园 一、前院宅园,即入口大门处进入宅居的宅园空间 二、豪宅的前院空间系列——以宏村承志堂为例 三、内院——后园或侧园 四、水院——水园 第六节 徽州民居建筑——宅居赏析 一、宏村“承志堂” 二、西递的几栋宅居 第四章 徽州民居聚落中的公共建筑 第一节 徽州祠堂建筑 一、祠堂是徽州民居聚落不可或缺的公共建筑 二、宗祠、支祠、家祠 三、祠堂的平面构成 四、祠堂门楼——立面形象 五、祠堂组合——棠樾村口祠堂群 第二节 徽州书院建筑 一、徽州书院的兴衰 二、官办、族办、私学的三类书院 三、徽州书院的功能分区与布局 四、书院的历史遗存——以雄村竹山书院为例 第三节 徽州牌坊 一、徽州牌坊概述 二、徽州牌坊的类型 三、著名徽州牌坊举例 第五章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构件 第一节 装饰构件概述 第二节 徽州民居建筑室外装饰构件 一、墙体装饰 二、室外门窗装饰 第三节 徽州民居建筑室内装饰构件 一、梁架装饰 二、门窗扇装饰 三、屏风、隔断、拄落与花牙子 四、楼梯栏杆与美人靠 五、厅堂家具陈设 第四节 徽州民居的其他装修、装饰 一、铺地 二、庭院门 三、桌凳 四、水榭 第六章 徽州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第一节 徽州“三雕”综述 第二节 徽州民居建筑”砖雕”装饰 第三节 徽州民居建筑“石雕”装饰 第四节 徽州民居建筑“木雕”装饰 第七章 徽州民居建筑装修装饰色彩 第一节 徽州民居建筑装修装饰色彩综述 第二节 徽州民居建筑外部色彩 一、墙体与屋面 二、线脚与门罩 三、青水墙——泾县花砖 第三节 徽州民居建筑内部装修装饰色彩 一、梁架 二、柱 三、小木装饰 第四节 徽州民居建筑材料和服饰色彩 第五节 徽州民居建筑色彩观念的形成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传统价值观念 三、传统吉祥观念 四、道德观念 五、文化观念 六、宗法观念 第六节 徽州民居建筑色彩观念的特色与内涵 第七节 其他徽州建筑的色彩 一、祠堂建筑色彩 二、牌坊建筑色彩 第八章 徽州民居探索篇 第一节 关于徽州民居若干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徽州传统民居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 一、“家庭细胞分裂” 二、“居民职业分解” 三、“社会交往频繁” 四、“交通工具进步” 五、“用地日益紧张” 六、“建筑材料更替” 第三节 与时俱进的农村“新徽州民居” 第四节 “徽而新”与“新而徽”的探索 第五节 走出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和“更新改造”的误区 后记 作者简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