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南社会主义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湖南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政治学院,是全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在统一战线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2003年成立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与省社会主义学院合署办公,以爱国主义为宗旨,面向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广泛开展文化联谊活动。学院内设8个职能处室,定编65名,现有高级职称16人。 历史沿革湖南社会主义学院的前身是湖南省政治学校,创建于1958年9月。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里任校长,副省长唐生智和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杨第甫任副校长。校址在长沙市小吴门外,后搬迁到城南小林子冲。“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办,校舍被占用。1983年,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恢复湖南省政治学校,同时更名为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1988年,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正式复办。1994年1月,学院迁至现址——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新桥,西距马王堆汉墓原址不到千米,东到浏阳河大堤仅700米,校园占地43亩,现有校舍3万多平米。 恢复办学20年来,湖南社院秉承“爱国、团结、民主、求实”的校训,坚持“高层次、有特色、正规化”的办学方针,创立了“四大块”(基础理论课、统战专业课、业务应用课、社会实践课);“三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研讨相结合,讲授辅导与自学讨论相结合,院内学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坚持以教育培训为中心,坚持“加强科学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在培养学员能力素养上要有新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提高党外干部“四种能力”(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目标,形成了党外干部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目前,具有统战特色的科研格局和以省社院为中心、辐射全省、影响海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教育网络已基本形成。据统计,举办各类班次共120期,培训7166人次。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成立以来,分别在香港、北京、台北、深圳举办了4届全球经典文化诵读大会,与香港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联合举办了5期乡村英语教师培训,同时还与海外华人开展了一系列联谊活动。 内设机构内设机构及其职能如下: (一)办公室(人事处) 负责综合协调、会议组织、文稿起草、机要保密、信息宣传、接待联络等工作;负责学院人事管理、机构编制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的评聘工作。 (二)机关党委(行政效能办) 负责机关党建、纪检监察、群团组织等方面工作;负责学院行政效能督察工作。 (三)行财处 负责学院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负责学院物资采购、设备维修、水电、通讯、安全保卫等行政后勤管理工作。 (四)教学部 负责学院培训计划的制订、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员的组织与管理、教材及教学器材的管理;承担统战学、统战史、民主党派史、政党学、民族学、宗教学、统战管理学等统战理论学科的教学工作;承担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时事政治、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管理科学、法律等综合应用学科的教学工作;指导学员的学习讨论及社会实践活动,负责主体班的教研工作。 (五)科研部 负责全院的科研组织与科研管理工作;承担与统战理论和政策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负责《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的组稿、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 (六)文化交流部 负责组织来湘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及其子弟学习和交流中华文化;负责中华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负责湖南中华文化学院的日常工作。 (七)培训部 负责全院计划外培训和非公经济人士培训工作,负责新成立的“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日常工作。 (八)图书信息部 负责图书资料的采编、借阅和管理工作;负责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包括网站、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学设备等的维修和管理工作。 科研课题近年来,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根据学院性质和学员特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共计19项,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如《爱国统一战线基础》、《统一战线教程》、《中国政党制度概论》、《毛泽东统战艺术》等23本。该院主办的《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主要登载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目前是湖南省唯一的公开发行的具有统战特色的专业学术期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