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宗虞 |
释义 | 胡宗虞 [清]云南会泽人。光绪元年举人,官云南建水县教谕。工画山水,笔意萧疏有逸致。《云南通志》 胡宗虞胡宗虞(1872——?)字劭周,贵州安顺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复又毕业于法政专科学校。民国4年(1915)调任临县知事。 宗虞在临县任期内做了不少于民有利的好事。首先对县情作了广泛调查了解,认为财须民生,强赖民力,感恃民势,福由民殖。故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临县是个“贫瘠民疏”的大县,要治理好临县,首先应“扶农”。他所了解的临县是“区域所限,气候各殊”,“城北宜麻,城南宜桑。棉花产于枣圪垯,烟叶种于三交镇。五谷则合县均产,莜麦白文、城庄沟最佳。蔬菜碛口为早,稻子青塘独有。莲菘以白文为强,白菜以龟峁为多。大峪沟最宜栽葱种蒜,甘泉沟独擅茄子、冬瓜。沿黄河枣树居多,而开阳较为驰名。苹果粗梨虽亦有之,可为数很少。牧畜、森林尤为近世要务,而城东北城庄沟相宜”。他对不同产区进行了分类指导。如发展蚕桑,将原有三亩农桑试验场派专人经营,又租赁茶壶坪前学校的水地20亩,南关寺地16亩,民地3亩作为桑园。以这些桑园为基地,试种试养加以推广。仅民国5、6两年,就发出桑苗60余万株,分到36所的34233户。当时桑蚕在临县得到迅速发展,农民从中增加了收入。宗虞看到沿湫水河两岸万亩川田干旱不能浇灌,三赴白文,五到榆林考察,在阳坡、铁炉沟等地,白天勘察,晚上设计,说服乡民,督率民工筑河坝,修水渠,平整土地,将白文至城庄,榆林至龟峁的800余亩旱田变为水地。 在扶农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他认为“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县城创办了劝学所,教育图书馆,第二模范学校。在白文创办了第一、第二国民学校。指导劝学所人员分赴各区宣讲、规劝,协助县教育科组织适龄儿童就学。民国5——6年(1916——1917)在各村镇创办和改设了国民小学71所,为临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宗虞知识渊博,文笔出众,为策励后人,在发展教育的同时,悉心修志。他聘请120多人,走访全县大部分村镇,通过文征、口啤和实物采集、考证,历时2年,于民国6年(1917)修成《临县志》。全书共4册30卷,以分别叙述一种事业或一个问题的概况,反映了临县历史悠久,区域辽阔,灾荒频繁,民风纯朴的特征。 胡宗虞在任的四年间,临县“百业振兴,公堂讼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