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军桥 |
释义 | 1 江油红军桥◎ 江油红军桥江油红军桥位于四川江油青林口,距江油市城区50多公里,位于梓潼、剑阁、江油三县(市)交界的山沟里。潼江之源马阁水流经这里,历史上这里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庙堂四布。而今,这里属江油二郎庙镇管辖的一个办事处。镇的建制虽已不存,街道也显得破旧,但古镇风貌依然,红军桥、碑保护完好。 青林口最有名,最值得看的是那座历经沧桑的红军桥和那些朴实无华的红军碑。1935年,红四方军强渡嘉陵江,击溃国民党反动派的二十八军、二十九军。红九军、红三十军经剑阁进入江油青林口,并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军在青林口只住了一个多月,便奉命转移。其中有一个姓刘的女红军战士因重伤不能随队转移,被安置躲避于场镇上杨姓银匠家中,不幸被国民党“清共队”查出。刘姓女红军在敌人严刑拷打中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于合益桥头的木柱上,合益桥是一座廊桥,这是古代最独特的一种桥梁建筑。解放后,青林口民众非常怀念红军,特别是那位英勇不屈的女红军,要求政府将合益桥更名为“红军桥”,1956年,该桥被正式更名,桥上风雨楼也挂上了“红军桥”匾牌。如今,此桥已被列为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有青少年及游客来此瞻仰。 “红军碑”上书“红军是穷人的救星”、“参加红军的分好田”、“坚决反帝抗日”、“拥护红军”、“武装拥护苏联”等红军碑文,简明醒目,使人马上就能领会红军的性质和主张及任务,就会想象当年老百姓踊跃参加红军,热情接待和拥护红军的热烈场景。红军桥、碑,历经风雨、洪水、地震,安然长存;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2 庆元红军桥红军桥原名后坑桥, 系木拱廊桥,位于庆元县竹口镇后坑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934年,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同志率领下在此消灭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团,庆元县保安团六百余人,击毙庆元县保安团团长张志远,取得了竹口战斗大捷,为挺进师北上抗日扫清了障碍,从此以后当地的老百姓将后坑桥改称红军桥。 3 泰顺红军桥红军桥,距离泰顺县城西约15公里,横跨浙江省泰顺县与福建省寿宁县犀溪乡李家山村交界溪上。这是一座非常年轻的桥,建于1954年12月6日,然而此桥身上却凝聚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从前这里只有一条短小的木板桥,每逢大水容易被冲垮。1934年叶飞等红军战士经常在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有一次红军准备天黑过桥的行动却被国民党密探得知。他一边向县城里的国民党报告,一面派人锯掉那木板桥。到了晚上,又因山洪暴发红军们无法涉水过河,被包围在了国民党部队中。在这个紧急时刻,李家山村的九位地下交通员,连夜赶制木筏把他们安全护送过河,从而得以脱险。解放后,叶飞同志任福建省省委书记,他并没有忘记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托付有关部门一定要在李家山建一座象样的桥作为纪念。1954年,木桥建成,取名“红军桥”。 4 福建寿宁红军桥:属寿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犀溪乡李家山村东北1公里,1954年造。1937年3月12日,山洪暴发冲毁木桥,住在李家山村的范式人、许威等遭国民党军队和民团的围捕。此时,李家山的9位地下交通员,连夜赶制木筏,把他们抢渡过河。1954年福安专区副专员许威拨款建木拱桥,群众取名红军桥。两端桥堍用河卵石砌筑。长42.2米,宽5.1米,拱跨32.6米。南北走向,15开间,64柱,上覆双坡顶。桥挡风雨板的板洞呈五角星状。1997年,寿宁县人民政府在北岸的桥头竖起一块“红军桥纪念碑”石碑,碑文记载了建桥的历史和经过。 5 武冈城红军桥木瓜桥又叫红军桥。位于武冈城西南15公里邓元泰镇木瓜村东,跨资水,东西走向,是连接木瓜村与沙洲坪的交通要道。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建桥亭,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全长44米,面宽4.7米。四墩五拱,墩上叠木,拱间架木,逐层往上出跳,木以上石板加重压固,构成12排木架长廊。桥廊两端砌青砖牌楼,门额泥塑楷书“木瓜桥”三字。门联楷书“木叶落亭前,际资水秋深,夜雨横飞圃树;瓜田连岸畔,看平原草绿,朝烟遥接板云。” 枪炮声隆隆的1930年12月,李明瑞、张云逸和邓小平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离开它的起义地广西百色后,由桂入湘来到武冈。听说有兵从广西而来,木瓜村的村民们如雷轰顶,自然联想到了民国15年10月广西军阀沈鸿英率部5000余人窜扰村里时烧杀抢掠的情形。为了躲避再次的灾难,弃家逃命成了村民们唯一的选择。就这样,整整一个村庄,一个下午就变得空空荡荡,杳无人迹的了。 傍黑时分,躲在山林惊魂未定的村民隐约窥视到了一支约莫3000人的部队从西北面开来,先是经过木瓜桥,然后缓缓进了村庄。“他们的装备简陋,穿着褴褛,已经进入冬季了还是穿的单衣服,随身只有一条灰色军毯。”(《早年红军过境见闻》肖建发)当时的村民们还不知道这就是红军,所以没有一个愿意下山,一个个诚惶诚恐地在山上熬了一个不眠之夜。 “红军是第二天天一亮就排着整齐的队列离开了村庄的。”年过八旬的村民何松林、张一姣、陆跃海这样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为防不测,我们还是在山上呆了好一阵子,估计人马确实已经远去,这才小心翼翼地下了山。” 村民们惊呆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一切完全在他们的想象之外:昔日脏乱的屋前屋后竟然破天荒被收扫得干干净净,每家每户的门锁完好地悬挂着,无处藏匿的鸡鸭仍象往日那样在院内、禾堂里转悠觅食。而就在木瓜桥的西端桥头和附近的菜地里,村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红军将士用红土书写的“共产万岁”、“我们是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倒刮民党反动派”等标语不仅用语言告诉了村民们他们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而且也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这支军队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在菜地里,人们发现了很多被拔掉了萝卜的土坑,而每一个新鲜的土坑里,都发现放有一枚铜钱…… “他们是红军。这支红军部队是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几位老人对往事念念不忘,对萝卜眼里的铜钱更是记忆犹新:“后来我们才搞清楚,他们到达这里时,已是千里转战,弹少粮缺。由于村里人一个不拉全跑光了,他们又不忍心撬开村民们的家门,只得忍受着刀刮样的北风露宿在桥廊里、屋檐下。饿了,他们只得到菜地里拔些萝卜充饥,为了不让村民们受损,就在一个萝卜眼里放一枚铜钱……” 木瓜桥是当年红七军途径武冈的历史见证,也是1945年5月抗日战争湘西会战期间,国军汤恩伯集团,第94军牟庭芳军长为阻截日寇,奉命从贵州镇远移师武冈,在这里所设的临时作战指挥部的旧址。除了桥的本身保留了我国南方晚清桥梁建筑的风格,有着珍贵的文化价值外,它的历史价值同样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我们有理由让它更完好地保存下去,象“萝卜眼里的铜钱”一样流传着,去感动一代又一代…… 6 1964年大陆电影电影名:红军桥 导 演:钱运达 编 剧:林蓝 上 映:1964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时 长:20分钟 类 型:动画片 制作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中国] 故事梗概 土地革命时,红军经过浏阳河地区,财主老爷吓得往城里逃。胖、瘦财主兄弟怕乡亲追赶上来,过了河之后,就把浏阳河上的桥烧了。红军进村后,帮助乡亲们修起了一座新桥。为了感谢红军,乡亲们在新桥上竖了一块牌子,上刻“红军桥”三个大字。 红军走后,胖、瘦财主深夜悄悄从城里窜回来。在他们胆战心惊地过桥时,看见月亮照射着“红军桥”三个大字,产生了错觉,以为红军又回来了,争相逃命,结果俩人都掉到河里淹死了。 蒋军连长三麻子,在财主老婆的贿赂下派兵拆桥,但乡亲们早有准备,他们定下歼敌妙计,机智勇敢地歼灭了敌人。 7 电影《红孩子》的插曲红军桥歌词 电影《红孩子》插曲 中国广播合唱团演唱 红军桥诶造得好诶 财主白军过不了 财主老爷走一走 跌断脚来跌断手 财主老爷走一走 撞破脑袋跌下河 红军桥诶造得好诶 造得好 造得好 造得好 诶 造得好 8 平武红军桥◎ 简介平武县平南羌族乡上场口,有一座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古廊桥,该桥名为松桥,又名红军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红军桥为全木结构,长约10米,宽约3米,距河道约8米高,横空跨立河道之上,气势磅礴。中间为过道,两排立有柱头,透着古朴的气息。走在桥上,很是平稳。桥身巧妙运用原木和木板,使桥楼简约而不失气势,远远望去,犹如空中楼阁,让人惊叹不已。无论是展现出的建筑特色,还是包含的历史底蕴,红军桥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典故相传在很久以前,平南没有桥,河两边的群众只能涉水而过。在一个天气晴朗的白天,一棵巨大的松树突然倒下,不偏不倚恰恰倒在了河两边的石墩上,群众相传这是老天对羌民们的恩赐,上苍为群众预示了建桥的地方。村民在松木两旁加了许多原木,并加以固定,于桥梁之上铺设桥板。为免受日晒雨淋和方便群众乘凉、避雨,楼顶全盖上了小青瓦。由于桥楼由松木而来,故将其称为松桥。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这只是传说而已,应该是在清朝时,由于羌乡群众行路和运输不便,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本地群众集资建造了此桥。 ◎ 廊桥造型奇特古廊桥为全木结构,横卧在松桥河上,一头连接乡场,一头通向对面的“三圣庙”。站立桥面,虽然骄阳似火,但微风轻柔,绿枝拂面,很是惬意。 桥是典型的风雨廊桥,单孔净跨17米,距水面16米,两岸徒壁。廊桥的结构,与平常所见的廊桥迥异。清水椿木架纵向平排,长24.15米,中开三间,两端各二开间,共七个开间;宽3.4米,人行通道2米,两边休息廊道各0.7米;两侧设有1.2米高的木质栏杆。屋面为传统的小青瓦,没有保护层。最为奇特的算是桥梁,由两排各六根直径在400—600毫米的清水椿木等距排列,用硬杂木做成矩形框架,牢牢固定住12根椿木。梁下两端,分别用6根直径达160毫米的原木呈30度的夹角支撑桥梁。 据古建专家、绵阳市文物局副研究馆员李生考证,这种奇特的构造叫简支木梁结构,现在整个川西北地区非常少见。 ◎ 揭开百年谜团罕见的古廊桥究竟建于何时?在平南羌族乡,众说不一。有看过建桥碑记的人回忆说,古廊桥建造于清同治四年;也有人从“文革”中被铲去的中梁题记上认定是癸亥年;新民村今年82岁的刘少珍记忆为清光绪24年……人人都说自己最正确,可是谁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 为了揭开历史谜团,笔者在三圣庙残存的石碑中苦寻,后在二楼戏台转角处发现了断裂的《功德不朽》碑,即捐资修建古桥的碑记。碑记记载:“尝闻善由人作,福自天申。唯我境松桥乃古迹也,因今皇七年,河水陡泛,前功毁败,行人往险。予寺捐资砌修桥头培补征工……清咸丰九年十一月十四日。”从碑记中得知,松桥(即廊桥)古已有之,因山洪泛滥冲毁,三圣庙的僧人倡议捐资新建了廊桥。碑记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捐资修桥的时间为清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48年的历史了。 ◎ 历史的见证者古廊桥见证了一段又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正如碑记所记,“松桥乃古迹”,在古廊桥修建之前已经有廊桥。千百年来,廊桥不仅方便了两岸行人,还承担了通达陕西和甘肃两省的重任,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来到了平南,在平南三圣庙建立了平武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苏维埃平南县委。在红军进入平武前夕,当地豪绅、反动派大肆制造和散布谣言,诬蔑红军,蒙骗群众。为了消除反动派对红军的不利影响,再加上桥楼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派红军战士维修桥楼:加瓦盖漏雨之处、加固桥墩,将破烂的木板撤掉换上了新桥板。此举使红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为此后领导群众打倒地主豪绅、平分土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打下了基础。红军还在桥楼的木板、圆柱上写上了宣传标语,至今依然可寻。此后,人们就将松桥改叫红军桥。 红军桥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与羌族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据当地群众介绍,从他们的祖辈起就一直靠红军桥过河,凡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运送粮食、贩卖牲畜都得通过红军桥,世世代代和红军桥结下了感情。2006年,平南羌族乡政府在距离红军桥不远处修建了一座新桥,减轻了红军桥的负重,让这座百年古桥得到有效的保护。 历经百年风雨,红军桥伫立在平南河上,跨越着悠悠岁月,见证着羌乡变迁。平南羌族乡领导表示,今后将更好地保护好这座集建筑、历史、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古桥,让其成为红色羌乡的重要旅游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