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山桥 |
释义 | 洪山旧桥明万历以前,该桥东接西禅渡口,西止洪塘阵坂,为石梁桥,初建时间不详。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福州镇守太监卢胜重建,36孔,长419.8米,后崩毁,今桥址依稀可见。明万历六年(1578年),福建巡抚庞尚鹏在原桥址上游2里处,重建石梁木面桥,东接高安山麓,西与洪山(洪塘之山)相连。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桥毁于水,后两年曹能始重建,撤去西岸一小墩,以利行船。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后,曾两次焚于火,一次毁于水,均先后修复。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因桥面木板损腐,庄耻五、庄世声两兄弟倡修,并得官府及绅士赞助,历4年建成。其间:第7至11孔,均建造新墩,架以石梁;第21至34孔,仍用木梁;其余改为石梁。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由商民捐资重建,凡中填碎石的桥墩均拆去,改用大条石叠砌,用铁楔加固,并建成分水线,上部结构全用石梁,加盖石板,两边设有石栏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竣工,全长123丈3尺(394.5米),宽1丈2尺(3.8米),高2丈7尺(8.6米),有桥墩26座,27孔,上架4尺见方的石梁54根。桥面用石板,每块长1丈2尺(3.8米)、厚7寸(0.23米),石栏柱200根,扶手404条。另在桥两端建阿育王塔2座,桥头亭各一座。改建后该桥稳固。嘉庆十三年(1808年)曾作修缮。民国初年,该桥第4孔、第1孔、第5孔石梁,先后折断,改为木梁。民国24年(1935年)将第27孔的石梁上移,提高桥墩约3米,改架木梁,以便汽船通航。抗日战争时期,该桥屡遭日机轰炸。民国27年7月22日,第3孔石梁在暴风雨中塌陷,10月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便于汽车通行,于1956年曾改建该桥。改建后桥长390.32米,宽4米,两侧加设人行道,宽0.75~1米。但因桥窄,木板面损坏,不利交通,福建省政府于80年代另建新桥。1985年12月新桥通车后,旧桥撤除,只存桥墩。 洪山新桥洪山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郊,跨越闽江北港,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式T型刚构桥。总长363.36m,分跨为2×20+67.5+110+67.5+2×30(m);桥宽2×1.5+12.2(m)。主桥采用三向预应力上承式桁架T型刚构,刚构之间和刚构与边墩之间用25m长的挂梁连接。下部结构桥址处地质复杂,且经常受潮水顶托,分别采用3种基础:江中主墩采用钢筋混凝土空心墩,底节为钢壳浮运沉井基础,其余分别为筑岛沉井基础和扩大基础。于1985年12月竣工。 福建省公路局设计,福建省第二公路工程公司施工。 所有途经洪山桥引的线路、-(共19条) 100路、111路、112路、113路、118路、14路、16路、22路、312路、33路、38路、39路、45路、506路、55路、5路、75路、77路、86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