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宿硖石寺下 |
释义 | 作品名称:和宿硖石寺下 创作年代:宋代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赵抃 作品原文和宿硖石寺下①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②。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作品注释①硖石:在今安徽凤台西南淮河边。 ②尘缘: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缘。 作品赏析船停泊在淮河岸边的硖石山下,山上座落着一所古寺。山并不高,但从河底的船中仰视,寺里的古塔却给人“半倚天”之感。硖石一带环境幽静,加上古寺高踞山巅,遂使诗人觉得寺中的老僧,佛性圆足,超脱尘境。舟行是寂寞的,此时舟泊硖石,诗人想到方外老僧,起了探胜造访的念头,他是在舟中纵目眺望,然后登上了河岸,但发现松径边寺庙的栅栏是锁着的,寂无人迹。于是希望变成了怅望,古寺在诗人的心理上愈去愈远了。然而就在这怅望之际传来了暮钟的声音,一声声进入画船。那佛国世界本已遥远难即,此时却放出钟声来到人间,这种声音,发人深省,令人神往。 诗以短短四句写出淮岸硖石古寺那样一片天地,同时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活动,面对眼前的山寺,虽身未能至而心向往之。作者借鉴了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但张继写的是船泊枫桥的羁愁和附近的清景,下笔的中心在诗人自己这一面。而此诗的中心落在硖石寺那一边,着重写硖石寺的环境气氛。诗人的倩感在对景物的观照中表现得更加隐约。 诗在空间位置的处理上,首句是向上仰观古塔,末句是钟声下及画船。自下而上,复又自上而下,硖石古寺在心理上高远超脱的印象,即不待刻画已自然形成。在景物的搭配上,既有动,又有静,既有山巅古寺,又有水滨画船。于互相映衬中突出了硖石寺的静穆,而不显得枯寂。末句由写视觉感受,转到写钟声,更添出无限诗意。那钟声在船头,在水上,荡漾传送,终于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诗似收而未收,富有余味。 作者简介赵抃[biàn](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qú]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早年成孤儿。1034年(景祐元年)中进士。后任殿中侍御史,弹劾官员不避权贵,京师一带号称“铁面御史”。历知杭州、青州、成都。宋神宗时,擢参知政事,与王安石议政不合,调任成都。卒谥清献。有《清献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