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韩信故里
释义

韩信故里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境内。淮阴因居淮水之南而得名,自秦置县(公元前 221年)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上的重要都市之一。淮阴自古名人辈出,素有“九省通衢”“入京孔道”之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长卿、苏轼等历代文人墨客在古淮阴留下许多华美的词章。淮阴县治所在地设在码头镇,因此码头是古淮阴的代名词,这里古迹甚多,历史上寺庙达81处之多。著名的大军事家韩信就出生于这里。如今码头的历史遗迹得到很好的修复,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象陈封千年的美酒,恭候各位嘉宾前来品尝。

韩候故里简介

韩候故里,即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位于淮安市楚州区内。淮安市楚州区自秦置县(公元前221年,当时叫淮阴县)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上的重要都市之一。淮安市自古名人辈出,素有“九省通衢”“入京孔道”之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长卿、苏轼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淮安留下许多华美的词章。秦时古淮阴治所在地设在楚州区,因此古淮阴指代的就是今天的楚州区及其周边地区。

韩信纪念馆

韩信纪念馆。景区占地10万平方米,是古代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既再现秦风汉韵,又展示韩信文化遗迹,让您感受历史文化的沧桑,领略一代英雄韩信的盖世武功。

韩信故里广场,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取意八卦。广场大门前的是两座石阙,它是从烽火台、?望哨演变而来,是汉代将军威严的象征;大门两侧的石柱,如同两列勇猛威严的士兵,寓意将军统帅千军万马。故里大门形状上部呈八字型,寓意大将军威风八面,韩信故里喜迎八方来客;大门内侧形状象庙宇,寓意韩信用兵变化莫测、神机妙算。大门上“伪韩信故里”鎏金大字是百岁老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99岁高龄时题写的。

韩信仗剑从军,在楚汉相争中,他纵横沙场,战必胜,攻必克,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人们称他为“兵仙”,国外学者称他是 “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他的文韬武略从何而来的呢?传说甚多,但无史籍可考,传说他曾拜甘罗为师。在此地往东北一里许为古甘罗城,甘罗十二为上卿,年老受封在此筑城而居,淮阴故城又称为甘罗城。年轻时的韩信向他讨教学习,终成一代兵仙。前面大家将要踏上的这座桥叫“访甘桥”,就是当年韩信拜甘罗为师向甘罗求学经常路过的桥。

韩信八年沙场征战,成就汉朝江山,功成名就,心系故里,前面这座桥就是“涉淮桥”。过“涉淮桥”即是“落叶岛”,意取韩信功成名就,落叶归根。

楚州区胯下桥

明万历年间,淮安府的主政者在今楚州区修建了胯下桥木牌,并于清同治丁卯年重建。 1978年,当时的淮安县(即今楚州区)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在竹制木牌坊上,横写着三个遒劲的隶书大字:“胯下桥。” 漂母祠、韩候钓台、韩候祠,与胯下桥情况仙童,均迁建在河下镇的古运河堤上。它们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建。明清时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必经之处,清人刘培元的《韩侯钓台记》中说道:“淮阴故城偏在一隅,游迹罕到。而此台孤悬,往来凭吊无虚日。”记载了这些后人所作的韩信遗迹当年的盛况。

楚州区韩侯钓台

在古运河楚州区段的堤岸上有一座高耸的牌坊,上面镌刻着“韩侯钓台”几个鎏金大字,颇为醒目。牌坊下有一亭,亭左侧是漂母祠,下首就是韩侯钓台。韩侯钓台为一砖砌亭,前竖书“韩侯钓台”,背面则有淮安县人民政府所撰的“重建韩侯钓台记”一文。

楚州区漂母祠

漂母祠为一民房式四合院。正屋面南三间,硬山隔扇直棂窗。正堂供奉漂母塑像。左右联书写着:“人间岂少真男子,千古无如此妇人。”门前的楹联更是工整:

一饭食韩信,巾帼丝巾早把黄金轻粪土;

千秋拜遗庙,淮流堤旁有谁青眼识英雄?

这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一年四季皆有绿色,鲜花常开,幽香暗送,来此游人小憩片刻,如同置身画中,是淮安重要的旅游胜地。

楚州区韩候祠

在镇淮楼的东北方,座北朝南,原为三进花园式建筑,在正殿上,有韩信坐像,两侧有侍童分立左右。殿内悬挂着“乃白精心”、“国士无双”、“兴汉三杰”等牌匾,两面山墙上镶嵌有韩信事迹和明人题刻。后渐湮废。

1982 年,当时的淮安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尚存的后殿进行了大修。重建了围墙、门楼。门楼上首镌刻着“汉韩侯祠”的隶书大字,重建的正殿为单檐硬山隔扇,仿汉建筑风格,显得古朴庄重。殿内重塑了韩信像,修复和添置了一批文人题刻。院内广植花草,栽种青松翠竹。

关于淮安市淮阴区韩信遗迹的说明

淮阴区现为淮安市的下辖区之一,曾为解放后的淮阴县,但和古淮阴没有什么关系。由于此地历史上没有什么名人,当地好古之人就喜欢纪念周围地区的古代名人,以下就是他们近几年为此而建的一些仿古迹。虽然客观上也起到了宣传和纪念韩信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不懂历史的人误以为韩信就是淮阴区人,混淆了视听。

漂母墓

漂母墓简介

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其坟墓仍存于今淮阴区码头镇境内,俗称泰山墩,历史文献中常称之为漂母墓。后经考证,此墓为清代墓葬。

北魏郦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经注.淮水》中写道:“淮阴故城东西两冢(冢:坟墓),西者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现墓直径50米,高20米,仍显得格外壮观。墓北有石碑三方,其一碑高1.25米,宽0.6米,建于民国十九年,正碑上刻“漂母墓”三字,并有附文,记载漂母食信于淮阴的事迹。其二侧碑是清光绪三十二年为护墓而立,上刻“遵奉清河县宪李‘漂母古墓禁止取土’,批示严禁,并责承该乡保,实力保护,光绪叁拾贰年肆月拾叁日”。其三碑为解放后当地政府所立。

一饭千金的故事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和张良一样,亦是出身贵族。但楚国灭亡后,沦落潦倒不堪。曾在下乡南昌亭亭长家混饭吃,时间长了,亭长老婆对他很厌恶,一天大早坐在床上把饭吃完了。韩信赶饭,扑了个空,知道是自己蹭饭遭嫌,人家以此来羞辱自己。他也不说什么,气鼓鼓地就跑出去了。

跑到外面也没吃的,他只好去河边钓鱼。这时,有一群帮人家洗衣服布匹的妇女(即漂母),刚好也到河边来洗衣布。其中一位老妇见韩信饥饿可怜,每天将自己的那份饭分成两半,留给韩信一半,就这样毫无厌倦之色地救济他,直到工作全部完成离去为止。韩信非常感动,对漂母说:我将来富贵了,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漂母生气地说:我给你饭吃,是可怜你虽贵为王族后人,却沦落到不能养活自己的地步,不是为了图你报答!

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漂母却已经去世。于是韩信散千金给手下的士兵,命令他们每人都用衣服从外地兜一堆泥土来,堆砌在漂母的坟上,于是便出现了十分壮观的漂母墓。又由于外地的泥土与淮阴当地泥土颜色不同,因此漂母墓的颜色在当时也特别显眼。

韩信为感谢漂母的施饭之恩,用千金命将士搬土造坟以纪念漂母,便是一饭千金这一成语典故的来源了。

韩候故里公园

码头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仿建了关于韩信的历史文化胜迹。仿韩信故里公园内建有仿淮阴侯庙、仿韩信钓鱼台、仿胯下桥、仿漂母岸、仿千金亭等。2003年竣工对外开放。公园入口前为64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门口上方横额“伪韩侯故里”四个镏金大字,为陈立夫先生99岁时题写。公园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近4万平方米。园内诸景点按秦汉建筑风格在古迹原址上修复,各景点围绕韩信湖和胭脂塘小河分布,在竹树掩映、曲径通幽中,显得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淮阴侯庙

相传在公园前191年汉惠帝大赦天下,即令射阳侯刘缠(即项伯)为韩信建祠,后圮废于宋末元初。今淮阴侯庙重建于2002年5月,位于韩信湖南岸,背对湖水,寓意韩信背水列阵,用兵出神入化。其建筑为典型的汉代风格,由山门、庭院、回廓和大殿组成。山门面阔8.8米,进深5.6米。两侧抱柱楹联:“仗剑辞淮市,桑梓留鸿,巨仁大义钦神鬼;登坛将汉兵,中原逐鹿,伟略奇谋烁古今。”庭院两侧是与主体建筑连为一体的回廊,廊内墙壁上镶嵌28块石刻画,画面选取韩信一生28个生活片段,每一块石刻画都是一个成语故事,生动而逼真。?

韩信钓鱼台

2002年仿建。钓台背倚淮阴侯庙,面宽12.10米,侧宽8.8米,亭额“伪韩侯钓台”五字。两侧亭柱楹联:“枵腹待机,反秦猛士能藏志;急流垂钓,命世雄才只赚龙。”“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钓鱼台临水面的楹柱上亦有楹联:“千秋共钓,怀瑾握瑜双国士;异代同逢,扶周兴汉两鱼竿。”楹联把兴周名将姜子牙与韩信一起颂扬,强调韩信在建立汉王朝中无出其右的功勋。

位于韩信湖南岸的韩信钓台,这是韩信少年时钓鱼的地方。后因水患,原钓台被毁,碑亦无存。钓鱼台为亭台式建筑,背倚淮阴侯庙,亭额为陈立夫老先生手书“韩信钓台”,两侧亭柱有对联为:“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钓台临水的旁柱上对联是:“千秋共钓,怀瑾握瑜双国士;异代同逢,扶周兴汉两鱼杆”。韩信钓鱼台、姜太公钓鱼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个钓鱼台。韩信钓台的对岸就是漂母岸,是漂母为人漂洗丝麻并施饭给韩信的地方。《史记》中记载:韩信在城下钓鱼,因家贫,常饿着肚子,漂母就连续数十天将自己带来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十分感激,对漂母说:“将来一定报答您老人家。”谁知漂母十分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为公子你感到悲哀才这样做的,哪里希望你报答呢!”唐代诗人崔国辅来淮观赏古迹,曾留下《漂母岸》诗曰:“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昔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漂母岸为一组依水而建的品字形的亭台式建筑,主亭与侧亭之间有曲折回廊相通,立柱上有对联:“爱心未料施豪杰,慈母何须赋姓名”,“漂也劳艰,饭饥只为悯王孙;贫而慷慨,母爱信能弥宇宙。”称颂了漂母慷慨施食的美德。原建筑计划没有这么大,设计专家通过考察,坚持将纪念亭台加大。设计专家的理念是,自古传颂中华民族古代有三位伟大的母亲,即孟母、漂母与岳母,人称“三母”,孟母三迁为了儿子学业有成;岳母刺字嘱告儿子精忠报国;而漂母施饭是将母爱授于一个无亲无故的受饿青年,而且还施恩不图报,不是更伟大吗

胯下桥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韩信衣锦还乡后,以德报怨,仍给屠中少年授职。后乡人立胯下桥纪念此事。旧志对胯下桥多有记载,1993年,码头镇政府仿修胯下桥券门。?

千金亭

位于韩信湖东岸。韩信少时垂钓湖边常受漂母施食,信曾对漂母表示:“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人家。”漂母说:“我是同情你不能养活自己,哪里是指望你报答呢!”韩信衣锦还乡后,赠漂母以千金。码头镇旧有千金亭毁于水患,今千金亭为2003年复建,亭呈正方形,亭额上有“千金亭”三字,亭柱悬有两副楹联:“爱心本无价,然诺足千金。”“宏慈博爱千金难买,至信精诚一诺弗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