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韩伟
释义

韩伟,常做人名,在中国较为常见。比较知名的有解放军中将、黑河市委副书记、企业高管、人武部部长、教授、医生、足球教练,考古学家等。

中文名:韩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黄陂县

出生日期:1906

逝世日期:1992

职业:军人

主要成就:中将军衔

解放军中将

简介

韩伟(1906-1992),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二二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六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战士。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排长、副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纵队教

导大队中队长,第二纵队四支队十一大队大队长,红二十一军第二纵队五支队支队长,福建军区独立第一团团长,独立第八师师长,军区参谋长,红三十四师第一○○团团长。成为红34师硕果仅存的一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军事教育主任,第二军分区四团团长,冀中军区警备旅副旅长,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雁北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二十兵团六十七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大事年表

1906年2月10日出生在湖北黄陂粮房湾,少年时学徒做工。

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大罢工。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冬去广州入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当兵,参加北伐战争。后转回安源当工人。

1926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夏参加工人义勇队,不久入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当班长。

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二连排长。

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在第三十一团二连任副连长。

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后历任红四军混成大队副大队长、教导大队中队长、第二纵队第十一大队大队长、第二纵队第四支队副支队长。

1930年7月改任福建红二十一军第二纵队五支队支队长。

1930年后任福建独立一团团长,新十二军第一OO团团长。

1932年初任福建军区独立第八师师长兼杭岩永军分区指挥,8月任福建军区参谋长。

1933年任福建红十九军第五十七师师长,同年秋改任第三十四师第一OO团团长。

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2月初率全团参加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过湘江的战斗,所部被敌军截阻未能过江,指挥部队浴血苦战,在战斗中被俘。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此后历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军教主任、第四团团长、警备旅副旅长、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雁北支队(第五分区)司令员等职。

参加巩固发展冀中和平北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热河军区司令员兼热河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第六十七军军长等职。

率部参加了华北解放战争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军委军事教员训练班主任、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选为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4月8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赠言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韩伟,1906年2月10日出生在湖北黄陂粮房湾,1927年9月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韩伟不仅走上了革命道路,而且革命道路的起步阶段就在毛泽东身边。因此,许多人都说韩伟是“三湾子弟”、“三湾干部”、“三湾将军”。

在秋收起义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即没有赶上南昌起义的武汉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的武汉警卫团,此时番号已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韩伟任第一团三营九连一排排长。秋收起义失败后,韩伟所在的九连损失很大,连队干部基本牺牲,战士也只剩下十来名。劫后余生的韩伟带领幸存的战士,准备到浏阳县找毛泽东。此前,韩伟已认识了毛泽东。

韩伟是在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成长起来的。1924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入团后,韩伟来往于安源与长沙之间,为毛泽东、蒋先云、李立三、刘少奇等人传递信件。1926年,韩伟转入中国共产党。

当韩伟带领战士赶到浏阳县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时,看见许多官兵正在听毛泽

东演讲。“排长,站在台上的是你给送过信的毛委员吗?”战士马炎拉了拉韩伟的袖子问。“嘘!”韩伟说,“马炎,你别说话,快听毛委员演讲。”毛泽东摊了摊手说:“怎么办?我们的起义失败了。散伙吗?大家不赞成。继续执行省委的决定攻打长沙嘛,分明是拿着鸡蛋碰石头。我们与其要以卵击石,倒不如把鸡蛋带出去,到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让蛋孵鸡,鸡再生蛋……”“好,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韩伟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

这时,一个戴金丝边眼镜的军官,劈头盖脸嚷道:“瞎哄啥!”“余师长,这小子准是个马屁精。”站在“金丝边眼镜”边上的手握马鞭的军官,讨好地说。原来“金丝边眼镜”和握马鞭的是师长余洒度和团长苏先骏。韩伟被“马屁精”三个字激怒了,还口道:“现在是革命了,请不要耍军阀!”“唷!革命?你吓谁啊你!革命,配你说的吗?”苏先骏挥了挥手上的马鞭,“你知道苏维埃革命是怎么成功的吗?是武装起义,进攻大城市,夺取冬宫,赶走沙皇,没听过吧?!”韩伟也不示弱:“那是苏维埃,不是中国,中国和苏维埃不一样。”“唷,唷,你反了吧!”苏先骏挥起马鞭朝韩伟打来。韩伟一边躲闪,一边嚷道:“你是不是革命军军官?”

学校操场西北角的争吵,引起了全场的注意,官兵们都把目光投了过来。正在演讲的毛泽东也停了下来,朝吵闹的地方望去。毛泽东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第一次去安源路上遇见的韩伟,喊道:“你是韩伟,安源工人罢工时给我送信的小交通员!”韩伟见毛泽东欲跳下演讲台,便拨开人群,挤到毛泽东跟前,声音洪亮地喊道:“报告毛委员,革命军第一团三营九连一排排长韩伟,前来报到!”毛泽东连声说:“好,好。”韩伟说:“萍乡一带,我路熟,让我当前卫吧!”“好嘛!你就带两个弟兄走前头,送信、传命令、探路吧!”

1927年9月29日中午,部队到达三湾。没有想到的是,老百姓全跑了。三湾地处永新、宁冈、莲花、茶陵四县交界处,消息闭塞,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古训“兵匪一家”,见兵就跑了。

韩伟推开一扇门,没有人,又推开一扇门,还是没有人。于是,韩伟向毛泽东报告:“毛委员,老百姓都跑了!”毛泽东问:“附近还有村庄吗?”“有。”韩伟回答道。“好。你通知余师长,前委和师部今晚驻扎在三湾,部队分驻附近村庄。”“是!”韩伟正要转身离去。“还有,”毛泽东补充道,“通知各营、团首长管好部队,秋毫无犯,多帮老表做好事。”“记住了!”韩伟响亮地回答。

在三湾,毛泽东针对秋收起义部队存在的各种问题,果断地进行了改编,史称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在部队中建立党组织,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立党代表;实行官兵待遇平等,长官不打士兵,建立士兵委员会;并将700余人的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两个营七个连。韩伟任第一营二连二排排长。在这次改编中,余洒度和苏先骏成了编余干部,被编进了军官队,后来,他俩叛变革命,还出卖了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郭亮。

三湾改编后,韩伟告别毛泽东,到驻扎在大湾的二连报到。临行时,毛泽东送给韩伟一个笔记本,并在扉页上写道:“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第一任警卫排长

三湾改编后,部队发展很快。1928年2月,毛泽东率部队回到茨坪,兵力发展到6000余人。6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11月,又成立了红四军前委,毛泽东任书记。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决定向赣南进军。2月1日夜,红四军宿营在寻乌县项山圳下村。2月2日清晨,前委主任谭震林和前委秘书黄琳起床做饭时,忽然听到一阵枪响。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

原来是国民党军刘士毅部两个团来偷营。瞬间,枪声大作,子弹飞舞,红军官兵夺路冲出村外,进入山林。红四军脱险后,部队在罗福嶂山区停留了两天。在这两天时间里,毛泽东召开了前委会,鉴于圳下村的教训,决定组建一个前委混成大队。毛泽东、朱德等在考虑人选时,建议由谭震林任大队长兼政委,韩伟担任副大队长兼警卫排长。此前,红四军只有一个警卫班,而这个警卫班其实就是保卫毛泽东的。现在,混成大队一成立,警卫班变成了警卫排,韩伟成了毛泽东的第一任警卫排长。

2月9日晚,大年除夕夜。红四军抵达江西省瑞金县大柏地。部队还没住下,国民党军刘士毅部两个团便追来了。为了扭转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毛泽东和朱德当即决定,就地消灭刘士毅旅。天放亮了,刘士毅率两个团向大柏地开来,他是想利用过新年红军戒备松懈捞一把的。让刘士毅没有想到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毛泽东和朱德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开火!”朱德一声令下,红四军指战员如猛虎下山,三下五除二,便把刘士毅的两个团包了饺子。两个团长也当了俘虏。这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指战员们在胜利的喜悦中迎来了1929年春节。

过春节了,毛泽东和朱德等决定给官兵们每人发1块银元,作为零用钱。但部队只有6000块银元,而人数却有6008人,缺口8块。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人提出不要。韩伟知道了,也把分给他的那一块送了回去。毛泽东劝韩伟:“收下吧,拿它买条裤子嘛!”“那你为什么不要?”韩伟反问道。“我是前委书记、党代表嘛。”毛泽东解释道。韩伟哑然。片刻,韩伟说:“我是警卫排长,大小也是个兵头儿嘛。”“是个兵头儿。”毛泽东重复说了一遍,接着感慨地说,“是啊,参加我们这支队伍的人,只要能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就不愁打不败敌人。”

血战湘江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其间,中革军委(全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红一方面军领导机构奉命撤销,统称中央红军。根据会议日程安排,第一○○团代表红十二军接受临时中央政府检阅。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团长韩伟和政委罗震廷带领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阅兵会场。他们精神抖擞、口号嘹亮,绕场一周后通过主席台。韩伟到达主席台下时,部队立定。韩伟上前报告,朱德代表临时中央政府将一面用黑绒线绣的“沉着胜敌”四个大字的锦旗授予韩伟。这面锦旗,是临时中央政府授予人民军队的第一面锦旗。事后,韩伟说,是“沉着胜敌”四个字让自己在湘江战役中存活下来的。

1934年10月10日,红三十四师一○○团在韩伟指挥下,处在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队伍中,离开江西于都河开始长征。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中旬抵达湘江东岸。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150公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以绝对优势,构置起第四道封锁线,妄图一举将中央红军歼灭。红军要过江,国民党军不让。一场恶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江,负责殿后的红三十四师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奋勇阻击国民党军。红三十四师全体指战员明白,阻击战多坚持一分钟,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渡江中就少一分危险。阻击的战士一批批倒下去,又一批批上来,红三十四师像钉子一般扼守在阵地上,整整阻击了三个昼夜。

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及主力部队全部过江后,殿后的红三十四师被追上来的国民党军包围了。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韩伟对陈树湘说:“师长,我团的序列在全师之首,我团留下掩护,你带其他两个团突围。”陈树湘望了一眼韩伟,来不及多想,下令全师分两路突围,一路由韩伟率一○○团余部约300人,掩护师部突围后,再向柳木青方向转移;另一路由陈树湘带领,率师部及一○一团、一○二团约700人,向湘南突围。让韩伟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他与师长最后的告别。陈树湘率部队突围后不久,即壮烈牺牲。

掩护师部和兄弟部队成功突围后,韩伟将300余人编成3个连,因连长、排长大多牺牲了,韩伟重新任命了新的连、排长,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大家作好准备,决定趁夜间突围出去。很快,夜幕降临了。韩伟带领部队开始突围,没走多远,便遭到千余名国民党军的紧追。韩伟只好指挥部队边打边撤,但敌人还是追了上来,双方展开了厮杀。子弹打光了,拼刺刀。一眨眼工夫,红一○○团由300余人,锐减至30多人。韩伟觉得敌人太多了,30多人集中在一起目标太大,搞不好一个人也突围不出去。于是,韩伟命令化整为零,争取人人突围出去。

韩伟带领两名战士突围后,走出了很远,终于摆脱了敌人。这时,三人已遍体鳞伤,又饥又渴,好不容易爬到山脚下一家房屋前。还好,屋里只有一位老伯。老伯一看,就知道韩伟三人是逃出敌人虎口的红军。老伯煮了南瓜汤和红薯给韩伟三人吃后,又将他们分散安置在屋后山林中休息。第二天天亮后,韩伟找两名战士,却怎么也找不到,不知他俩到哪里去了。无奈之下,韩伟把自己的牛皮挎包留给老伯做纪念,踏上了寻找部队的道路。费尽周折,还是没有找到。两个月后,韩伟辗转到了武昌,在弟弟家住下。

不料,住下的第四天晚上,韩伟正要睡觉时,忽然从门外进来一批人。其中一人以前和韩伟共过事,现在当了叛徒。韩伟被捕了。

奔赴新战场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产党向国民党交涉,提出“释放政治犯,共赴国难”。武汉方面的国民党请示上级后,得到的答复是,同意放人,但有一个条件,红军战士送延安,红军干部送南京。因韩伟尚未暴露红军干部身份,因此,他顺利地从国民党武汉监狱回到了延安。

设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

韩伟回到延安,毛泽东很高兴,他在等待韩伟来找自己。但韩伟却一直不敢去找毛泽东。事后,韩伟说:“之所以不敢去见毛主席,是我的思想包袱太重,总觉得自己在湘江作战中没有打好,又坐了国民党的监狱。”就这样,毛泽东一等就等了半年,仍没有见到韩伟。1938年5月上旬,毛泽东在抗大作完报告后,吩咐刘亚楼通知韩伟,他要见见韩伟。刘亚楼是抗大教育长,韩伟来延安后在抗大第四大队学习。

韩伟到了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让韩伟进屋,并仔细打量了一下后,幽默地说:“我的警卫排长还是当年的样子嘛,不仅一根毫毛没有少,下巴上还多了许多。”毛泽东的话,让韩伟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接着,毛泽东又说:“半个月没有刮胡子了吧!”韩伟下意识地摸了摸下巴,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不好意思地说:“我回去就刮。”“韩伟同志,你的情况我都知道,很好嘛!”毛泽东说知道韩伟的情况,指的是从中央组织部的材料中看到情况了,知道韩伟在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时立了功,知道韩伟在武汉监狱里的坚强表现。

毛泽东接着问:“为什么来延安半年了,不来看我?”“我怕,我怕,怕……”韩伟连说了几个“怕”字之后,违心地说:“怕主席太忙,怕影响主席工作。”毛泽东指着自己的头,说:“怕是这儿有问题!”“韩伟同志,我们的党不像过去了嘛,长大了,‘左’倾不得人心,实事求是是得人心的嘛。”毛泽东停顿了一下,看了看韩伟,又说,“你不能经验主义,用老眼光看我们的党、我们的同志嘛!”“主席,我错了!”韩伟轻声说。“这也不是什么错误,要丢掉包袱,迎接新的斗争。”毛泽东说完,问,“你有么事要我帮忙?”“我要求上前线,打鬼子。”韩伟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好嘛!”毛泽东停顿了一下,问,“你什么时候结业?”“8月。”韩伟回答。“好吧!你先回去,到时候你来找我。”毛泽东说完目送韩伟离开房门。时间很快到了8月。毛泽东没有忘记韩伟的事。“八一”建军节一过,毛泽东派人到抗大,要韩伟立即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去。韩伟知道“毛主席要让自己上前线了,高兴地跑到中央大礼堂”。没有料到,韩伟远远地就看到了礼堂门口聚集了许多人,有陈伯钧、萧克、张宗逊、陈士榘等,都是老熟人。原来,他们是从敌后回延安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情况的。今天,毛泽东是把在井冈山上熟悉的战将请在一起见见面。

这时,毛泽东领着一个摄影记者过来,开口道:“井冈山的同志们,你们好!”“毛主席好!”韩伟和大家齐声喊道。“同志们!”毛泽东站在队前,掐指算了一下,说,“11年前,秋收起义,大家一起上井冈山,在三湾改编时还有700多人,现在剩下的不多了,今天能来的连我一共29个,大家一起照个相留个影。我们中间的一些同志,明天就要到抗日前线去。战争嘛,是残酷的……”

在毛泽东作了简短的动员后,按摄影记者的要求,大家站好,记者按下快门,留下了永久的记忆。韩伟站在第二排右起第六个位置上。这张照片放大后,毛泽东还在照片上题词:井冈山的同志们。如今,这张有毛泽东题词的照片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照完相后,毛泽东留大家吃午饭,为大家饯行。

据张宗逊回忆说,所谓的饯行,“也就是每人三碟一粥:一碟油炸辣椒、一碟煮黑豆、一碟炒豆腐和一碗小米粥”。饯行毕,毛泽东和大家握手告别。当毛泽东与韩伟握手时,说:“上次你说要去前线,我想你还是到晋察冀去。”韩伟说:“只要能上前线,到哪个方向都行!”“不过,你有实战经验,又在红军教导队任过教,到晋察冀后,先办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毛泽东交代道。“谢谢主席。我坚决服从。”韩伟响亮地回答。

就这样,韩伟到了晋察冀前线,先在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当军事教育主任,不久,到第二军分区第四团当团长,再后来,任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雁北支队司令员等职。在整个抗战时期,韩伟就像一只铁拳,率领部队从冀中到雁北,从雁北到白洋淀,从水上到陆地,从五台山到太行山,与日军展开游击作战,打得日军闻“韩”丧胆。

经历开国大典

提起开国大典,人们不会忘记天安门广场上的大阅兵。大阅兵时受阅部队的次序是: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步 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由东向西行进。当步兵师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陪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并负责步兵师训练的韩伟,激动得浸出了泪花。

韩伟是怎样被选定负责陆军阅兵训练的呢?解放战争开始后,韩伟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后为华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这一任职从1946年7月一直到1949年2月。韩伟协助二纵首长打南保,攻正太,定保北,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2月,华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军。按惯例,军长、政委都是由原纵队司令员、政委改任,但六十七军改称时,纵队司令员陈正湘升任军委铁道部铁道兵团副司令员;纵队政委李志民升任解放军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因此,六十七军军长由韩伟担任,六十七军政委则由华北军政大学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旷伏兆调任。韩伟成了人民解放军六十七军首任军长。六十七军下辖一九九师、二○○师、二○一师,归二十兵团建制。改称后,韩伟和旷伏兆率六十七军参加了太原战役,攻克了太原要塞卧虎山。

1949年5月,六十七军已从宣化地区东移至北宁线的塘沽、秦皇岛、北戴河、唐山一线。8月2日,韩伟正在开会,接到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来电,要他立刻到北平。军情紧急,韩伟当天下午就赶到了北平华北军区司令部聂荣臻的办公室。“老韩哪!快坐快坐!”聂荣臻一见面就热情招呼道。“司令员,有什么任务?”韩伟想,司令员万分火急地催自己到北平来,一定有紧急战事,因此,他开门见山地问。“老任务,你在十几年前就执行的。”聂荣臻说。韩伟有些愕然:“中央苏区?”

聂荣臻便把自己被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叫去协商开国大典的事,告诉了韩伟。当领袖们谈到开国阅兵时,周恩来说:“主席、朱老总,你们还记得1931年我们在瑞金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大会上的阅兵,搞得不错嘛!”“恩来,那次受阅部队是谭震林的红十二军第一○○团,团长叫韩伟。”朱德脱口说出了韩伟的名字。“对嘛!就是我的警卫排长!”毛泽东也想起来了。周恩来问:“韩伟同志现在在哪里?”聂荣臻说:“他在我们华北军区,现在是六十七军军长。”“轻车熟路,让韩伟同志负责陆军的阅兵训练好了。此事由聂荣臻落实。”周恩来说道。

聂荣臻对韩伟介绍了昨天的情况之后,说:“这次的阅兵任务很艰巨,比中央苏区那次规模大多了,陆海空都有。”韩伟点点头。聂荣臻继续说:“你们军抽一个师代表陆军受阅,这个担子不比打一个战役轻哦!”“请司令员放心,我们保证搞好。”

韩伟一回到军部,立即和政委旷伏兆研究,决定由一九九师参加受阅。一九九师的前身,曾参加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功勋卓著。确定一九九师受阅后,韩伟从军部赶到一九九师驻地,和师长李水清、师政委李布德一起研究训练情况,全师官兵听到这一消息后,更是高兴,这可是代表全军陆军参加开国大典受阅啊!

韩伟自始至终在一九九师跟踪指导训练,整个分列式训练采取先单兵,后联合,联合时先班、排、连,然后再一个方队一个方队合练,直到全师最后合练。韩伟还模拟了开国大典盛况,进行了多次综合演练,同时韩伟又组织六十七军的军、师领导代表团观摩提意见。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严格训练,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李水清和李布德率步兵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进入天安门广场。当跨过天安门中轴线东侧150米标有白线的正步区时,李水清喊罢一声“正步走”口令后,随即擎起右手,向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庄严行礼。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陪同领袖们检阅的韩伟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建国以后,韩伟历任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2年4月8日,韩伟在北京逝世。

魂归闽西

有一位老红军,不是闽西人,去世前却要求把骨灰安放在闽西革命烈士陵园,与闽西子弟兵长眠一起。他就是长征时红三十四师一○○团团长韩伟。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黄祖洪说,红三十四师是一支由闽西工农子弟组成的队伍,一○○团是红三十四师这支血战湘江的殿后部队的后卫。韩伟将军是这支部队的幸存者之一。

一○○团在长征出发时有1600多人,绝大部分是永定籍。湘江之战打响,一○○团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经过一天奋战,红三十四师从5000人锐减到2000余人。完成掩护中央纵队过江的任务后,红三十四师突围时又屡遭重挫,韩伟率一○○团余部担任掩护工作。

一○○团为掩护主力突围,以“顶住敌人就是胜利”的口号,一边呐喊,一边向敌群投掷手榴弹,战斗极为激烈。敌人看红军人少,疯狂地往上冲,红军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手榴弹不多了,就与敌人拼刺刀。战斗空前惨烈,弹尽粮绝的一○○团被迫退到山顶。此时,从团长到士兵,总共仅剩10多人。后面是陡峭的悬崖,无路可退。敌人慢慢地从山腰三面包抄过来,黑压压的一片。夜色正浓,寒风凄凄。战隙中的寂静,最让人恐惧。一○○团的将士们身上沾满了鲜血,但是,透过硝烟,他们的脸上仍然呈现着坚毅不屈的表情。

“砸!把枪砸了!决不当俘虏”韩伟的警卫员陈良西首先抡起手中的步枪,砸向石头。韩伟逐个凝视着战士们熟悉的脸庞,他们几乎都是他去“扩红”时参加红军的———龙岩东肖的陈良西、永定坎市的简佐才,一直跟在他的身边担任警卫员,龙岩东肖的张柄松是他的通讯员,还有永定来的兄弟俩李金闪、李金亮,上杭的吴品高,连城的郑树仁……

敌人逼上来了,面对弹药用尽的红军战士,他们端着枪叫嚣着要抓活的。韩伟大喊一声:“战友们,跳崖”便转身跳下。接着,10多位红军战士一个一个相继跳下了悬崖。他们无愧为来自闽西红土地上的优秀子弟兵,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壮歌。

跳崖之后,韩伟、三营政委胡文轩和战士李金闪没有死。他们在跳崖时先落在一棵大树上,然后摔在草丛中,晕死了过去。他们一道掩埋了牺牲的战友的遗体,拄着树枝追赶部队,途中再次遭遇敌人。李金闪为掩护首长脱险,抱着一名敌兵同归于尽……

58年后,在韩伟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对儿子说:“湘江战役,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1992年4月8日,韩伟将军作为一○○团最后的幸存者,走完了人生的旅途。遵照将军的临终遗嘱,1992年8月,韩伟的儿子韩晶专程从北京将将军的骨灰送到闽西革命公墓安放。

黑河市委副书记

生于1953年3月,汉族,黑龙江五常人,1974年6月入党,1972年7月参加工作。黑龙江大学党政干部基础理论专业,大学专科,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班毕业。现任中共黑河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1972.07-1975.07 五常县兴隆公社教师(1974.8-1975.7呼兰师范学生);1975.07-1978.01 五常县光辉公社团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干事;1978.01-1980.01 五常县二河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80.01-1980.08 共青团五常县委副书记;1980.08-1984.03 共青团五常县委书记;1984.03-1984.05 共青团松花江地委组织部长;1984.05-1984.10 共青团松花江地委副书记;1984.10-1985.09 黑龙江大学党政干部基础科学员;1985.09-1987.11 共青团松花江地委书记(1982.12-1988.05团11大、12大代表、团11大中央委员);1987.11-1990.11 松花江地区行署监察局局长;1990.11-1992.11 松花江地区行署办公室主任;1992.11-1995.12 木兰县委书记;1995.12-1998.11 中共黑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97.03-1997.07在中央党校学习);1998.11-2002.08 中共黑河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2002.08-中共黑河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1999.02-2002.01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班在职学习)。

大连伟嘉畜牧业公司董事长

1956年生,辽宁大连人。大学专科毕业。历任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常委,辽宁省政协委员,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委员,旅顺口区政协委员,旅顺口区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大连市畜牧兽医学会理事、畜牧师,大连市韩伟畜牧开发公司董事长,中外合资大连伟嘉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辽宁省家禽研究会会员,辽宁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乡镇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曾荣获辽宁省文明专业户,辽宁省优秀青年厂长经理,市、区劳动模范,大连市十大新闻人物,大连市优秀青年企业家,辽宁省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武部部长

韩伟,男,现任哈尔滨市南岗区区委常委、人武部部长。协助区长张惠涛同志分管区武装部工作。

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1968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药现代化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

社会兼职: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常务编委

学历及工作经历:

1996年1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2004年就职于化学工程研究所,2005年至今就职于中药现代化工程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

主要从事中药制药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微波萃取、液膜分离、固膜分离、微胶囊包覆)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项,参编出版专著二部。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五”、“九五”攻关、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化总公司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

近年来代表性论文:

(1)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mahonia bealei (Fort.) Leaves and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Petals. Flavour and Fragrence Journal,2004,19:244~250.

(2)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Artemisini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2,28(3):191~196.

(3)Microstructure Changes of Fresh Leaves of Artemisia Annua L. in the Process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erence on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ning, China: World Scientific, 2004. 226~230,.

(4)微波辅助提取淫羊藿饮片中淫羊藿苷的热质同向传递数值模拟. 化工学报,2005, 56(7):1300~1304.

(5)微波萃取器内流场的分布和改进. 化工学报,2003,54(7):923~929.

山东省泰安中心医院影像科医师

1978年生于泰安。

1996年进入山东省泰山医学院放射系影像本科学习,担任团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学生记者团团长、广播站副站长等职,并担任首届院刊《校园风采》总编辑。

2001年毕业后特招入伍,进入武警福建省总队医院。2008年转业泰安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担任医师。

烟台市足球教练

出生于1986年2月4日,烟台。

自1998年开始在烟台市小明星足球俱乐部学习踢球,曾在比赛中获得“最佳球员”称号,2000年由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选拔进入鲁能足球学校,进行更为专业的训练,2001年因训练刻苦,表现优秀被柯柯维奇选入 U-13专业队,2002年身为队长,在国际少儿足球邀请赛中带领本队夺得冠军。而继2003年7月份“大区赛”夺冠后,10月份赴韩国参加“阿迪达斯”杯再次夺冠,在本次比赛中获得“最佳球员”称号。2004年赴智利参加“智利邀请赛”并获得冠军。同年在“大区赛”“全国后备力量联赛”“耐克杯”比赛中相继夺冠,期间一直身为队中主力。在长期的训练比赛中,培养了我良好的战术素养,足球理论,丰富的经验。

2005年转会青岛海鲨足球俱乐部,并继续身为队中主力夺得“城市联赛”冠军,被授予“最佳守门员”称号。同年8月“华东赛区”乙级联赛资格赛获得出线,并晋级乙级联赛。2005年年底转会上海联城中邦足球俱乐部,身为主力夺得“华南赛区”预备队联赛亚军,“优胜者”杯第四名。

后因受伤退役,在烟台市少儿足球俱乐部担任教练,于2007年带队获得“鲁能足校”杯亚军。

考古学家

男,汉族,1937年12月1日生,陕西西安市人。1960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1961年调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曾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兼任西北大学文博院教授,硕导,中国科技大学博导中国考古会理事,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现为陕西省政府参事,西安市文史馆馆员。

曾出版《海内外唐代今银器汇萃》,《陕西石窟》,《唐墓新出土壁画》,《磨砚文稿韩伟考古文集》,《天涯足痕---海外考古访问录》等十部专著,九十余篇简报,论文。1992年享受政府津贴,1993年评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4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颁令,授予骑士级荣誉勋位。2000年10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教授

女,麻醉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1994年晋升主治医师。2004年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临床麻醉工作,熟练掌握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腰麻、骶麻、腰硬联合麻醉等各种麻醉方法及各种神经阻滞技术。胜任各科各类手术、危重病人手术的麻醉及手术后疼痛的理论与实践。擅长用基础理论解决临床麻醉遇到的实际问题。多次参加本科生和研究生麻醉理论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围术期临床麻醉研究。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省科委课题“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以及横向联合课题“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发表科研论文七篇.临床研究获得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四等奖。

中国冰雪画研究会会员

韩伟,中国冰雪画研究会会员,津门冰雪画首家,霁岚画馆馆主。1953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书画,从其伯父习楷书学白描。“文革” 中闭门在家读书练画。1970年赴内蒙兵团,在基层搞宣传,闲暇练字习画。回津后入天津著名书法家冯星伯先生门下,画技上曾得著名画家梁崎先生指教,而后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研习,尤其是梁崎先生引荐的中国冰雪画。

于志学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建了冰雪画,其高雅冷逸的画风深深打动韩伟先生,自此便刻意留心反复临摹,又于实践过程中精心揣摩、不断探索,循序渐进地增强画功。在熟练掌握“泼白法”、“滴白法”、“雪皴法”技艺的基础上,增加了冰雪画的艺术色彩,用梦幻抽象的目光一改纯白的冰雪世界,增添了思想感官上的色彩。并且还扩大了冰雪画描绘的领域,由东北地区扩展到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赋予了冰雪画新的含义。2005年,韩伟先生拜访了中国冰雪画创始人于志学先生,其作品得到于志学先生的首肯与赞赏。这在实现了韩伟先生与于志学先生神交二十多年的悠悠冰雪情结的同时,也为冰雪画派注入了新的血液。

韩伟先生广博书画领域,饱览历代名作,遍游名山大川,拜访名师画友。不慕浮风,自成风格,被众多收藏家看好。韩伟先生的冰雪画通过娴熟的技艺,深情地表达了冰雪世界的光彩斑斓、晶莹剔透。既有初雪的轻柔,也有雪后的圆润;既有结冰初时的朦胧,也有结冰固时的透明。突出显现了北国雾凇美景和南国小桥流水人家的秀丽。画风可称“其冷也多情,其静也怡人”。韩伟先生创作的长城,挺拔屹立、雄姿傲然,华北农庄开阔深远、万籁静寂,江淮景色层次丰富、雪韵婀娜。都表现了冰雪世界空灵通透、冷逸深邃的神韵。

多年的绘画创作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非著名书画家”,许多作品收录在书画专著之中,一些精品被港澳同胞所珍藏。随着各种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多元化,冰雪画不再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更多的人都陶醉在那冰清玉洁、深沉灵逸的冰雪世界里。有冰自然清,有雪自然洁。韩伟先生的冰雪画让人们感受到冰天雪地的魅力。

艺术生涯创作历程与典型事迹

1971年在内蒙兵团编写绘画连队史展览。

1972年-1979年负责连队团支部文体宣传和图书馆、黑板报、简报、战士书画展。

1979年-1986年在企业负责工会宣传,83年组织天津著名书画家:冯星伯先生、梁崎先生、穆子荆先生在企业为职工做书画表演。此前得到以上名家的指教,在中国传统绘画技艺上获益匪浅。并得知冰雪画的问世

1986年-1993年在企业负责办公室及党政领导工作,曾参加行业、系统书画展。研习书画。

1993年-1999年在企业负责办公室及部门工作,负责企业IT编写设计、广告设计、对外宣传并为职工做书画表演。

1999年-至今潜心作画每日笔耕不辍。

2004年作品:《雪霁深处有人家》入选天津美展。成为天津美展第一幅冰雪画作品。

2005年作品:《雪韵》参加海雅杯天津老年书画展,唯一的冰雪画作品。

2005年作品:《南国雪霁》入选首届人与自然全国书画作品展获得保护野生动植物公益事业爱心大使。唯一冰雪画作品。

2006年捐献冰雪画《雪霁雀舞》给天津市南开区政府,获“感谢著名书画家韩伟构建和谐南开,爱心助困”证书。开幕式当日就被有关单位买走收藏。唯一冰雪画作品。

2006年作品:冰雪画《旺年雪霁》获首届天津日报书画俱乐部二等奖。唯一冰雪画作品。

多次支持社会各界免费征集书画作品并出版发行。

一些冰雪画作品被外国朋友和港台人士收藏。

各地多个书画网站收藏并展示冰雪画作品。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男,1965年6月生,博士。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超轻材料的制备、电极过程动力学。

社会兼职:黑龙江省化学学会理事。

代表作:

1. Han Wei, He Y, Wang D,Gao W. ZrO2- Y2O3 ceramic coatings prepared by cathodic plasma electrolytic deposition,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and Process, 2004, 23(3): 205~210

2. 韩伟,何业东,王德仁,高唯. 等离子体电解阴极沉积Y2O3陶瓷涂层,材料热处理学报, 2005, 26(4): 83-86

3. 韩伟,何业东,王德仁,高唯.等离子体电解处理高盐废水中苯酚,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5, 27(6): 662-665

4. Mei Li, Wei Han, Thermodynamic assessment of the Pt-Ti system, J. Alloy Compd. In press

5. M L Zhang,C Zeng,W Han. Electrodeposition of Zr and electrochemical formation of Mg–Zr alloys from the eutectic LiCl–KCl J. Alloys Compd. In press

承担的课题:

(1)国家863:

高性能镁锂合金的制备及性能(2006AA03Z510)

(2)黑龙江省科技公关项目:

熔盐电解制备(Mg-Li)合金(GC06A212)

(3)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

熔盐电解制备超轻镁锂(Mg-Li)合金(2006PFXXG006)

(4)国防基础:

熔盐电解制备超轻镁锂合金及理论基础研究(A2420061101-06)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擅长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台并症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863计划,卫生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

英极软件开发本部副部长

英极软件、英科睦软件系统总监,同时担任公司下属计算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199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毕业后在苏州几家小的软件公司工作,后来去了上海,曾是方舟软件的项目经理,主要从事 C G I程序开发。是中国最早的几批网络程序员之一,个人作品 L e o B o a r d(雷傲论坛)曾是国内用户数最多的 B B S程式,网名“花无缺”在2000 2004年,曾在网络上家喻户晓。2001年,英极软件在全国大范围内招募人才,从此走进大连软件产业。目前任职英极软件开发本部副部长,以及英极软件、英科睦软件系统总监,同时担任公司下属计算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韩伟,男,普外科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现任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业务副院长,广西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区青联委员,《广西医学》编委,南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研究生学历。长期从事普外科、肿瘤外科临床工作,在原发性肝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及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颇有造诣。率先在区内开展放射性I125粒子(体内伽玛刀)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较早开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乳腺癌保乳手术、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等新技术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区、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其中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南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先后被评为被评为“广西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南宁市十大杰出青年”、“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南宁市培养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南宁市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

科 室: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职 称: 主任医师

擅 长: 原发性肝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的诊断和综合治疗;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乳腺癌保乳手术、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等新技术肝、胆、胰、胃肠消化道疾病的诊治颅腔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及神外疾病 原发性肝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的诊断和综合治疗;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乳腺癌保乳手术、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等新技术

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

生年月 1966.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674851

学 位 硕 士

行政职务 基础学院大外部副主任

职 务 副教授

教育经历:1986-1990 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7 吉林大学外语系助教进修班结业。2000.7参加北外、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与外研社共同举办《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修班》2001.9 在职攻读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2.7 参加《教育部高教司英语专业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 2005.7 参加外教社主办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修班》

工作经历:1990-2004 在东北电力学院商务外语系大学英语教研室任教。

2004- 在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任教。

教授过的主要课程: 大学英语 (上外社)、新编大学英语(外研社)、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上外社)、大学英语(全新版)(上外社)、许国璋英语、现代大学英语(外研社)

教改一项:2004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与研究 国家级

发表论文:《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提问》 吉林教育科学2001 ,1 ISSN 1005-5843

《 培养阅读与听力理解能力》现代情报 2001,8 ISSN 1008-0821

“A”在《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中外学术导刊 2003,5 ISSN 1726-1804

《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迁移问题》大学时代 2006,3 ISSN1671-6566

裕达国贸市场策划部经理

韩伟,新浪博客名为“我爱厨房”,每天都会更新大量的图文,介绍郑州好吃好喝的饭店、酒店、咖啡馆。活色生香的文字,漂亮诱人的食物图片,加上一些客观评价的实用信息,引来众多网友的点击、跟帖。

他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市场策划部经理;他是一家杂志的名誉主编;他拥有一个一年间浏览量达到40万的个人博客!他打造了一个叫做“专家美食团”的队伍,并主持电台的“吃在郑州”《厨房探店》栏目!他同时还是省电视台《香香美食》的嘉宾主持!

工作时间,他一身深蓝色威可多西装,笑容谦和,游刃于五星级酒店。下班之后,他变身美食达人,端着相机与朋友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喜欢美食,喜欢摄影,喜欢滑翔伞,喜欢用图片记录美食,喜欢感受飞翔在空中的心跳与刺激。这个热爱生活,执著追求内心理想的人叫韩伟。

全国劳动模范

简介

韩伟,男,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北京市宣武区邮政投递局永安路投递部投递员。他投送邮件400万件,消灭瞎信2万多封,被群众誉为“体贴为民的绿衣使者”。韩伟所在的永安路邮政投递部负责北京城南天桥、大栅栏、天坛等繁华老城区的投递,这里既有古老的商业街、文化街,又有纵横交错的胡同和鳞次栉比的高层写字楼,用户用邮需求多样。 16年来,韩伟走街串巷,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几十万用户准时投信送报,每天三频次,工作时间每天在 10个小时以上。韩伟总说:“用户是咱投递员的亲人,咱要掏心窝子为亲人分忧代劳,用自己的双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这些年来,韩伟走街串巷为用户既送报又送“心”,用自己的双手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他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投递服务法:邮政投递系用户,报刊邮件妥收到;搬迁设立联系簿,寻找瞎信真情到;收订报刊必入户,孤老病残特服到;和谐社会做贡献,用户需求随时到。十年来,经过他的手“复活”的“死信”达2万余封。 2001年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 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事迹

永安路邮政投递部地处北京老城区南部的繁华地带, 17年里,韩伟天天穿梭在这一带的大街小巷,既送信又送“心”,不仅用双手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还向用户送去了一片真情,把“爱”洒满整个邮路。韩伟注意到道段上的居民楼较多,由于工作繁忙,疏于沟通,邻里之间很难做到相互照应,一些老、弱、病、残的特困户非常需要帮助。韩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望他们,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时回家刚端起饭碗,手机响了,用户找他有急事,他筷子一撂拔腿就走。为了帮助用户解决困难,为了给用户一份温暖,就是不吃不喝韩伟也在所不惜,这就是韩伟认准的理儿。1998年,一位家住西草市东街甲34号院2号楼的用户打来电话,说自己叫沈祥华,是个一条腿截肢的残疾人,近日有朋友寄信来,希望邮递员能将信送到家中,并且想找几份过期的报纸杂志看看。放下电话,韩伟立即赶到沈祥华家,当得知老人没儿没女,每月的退休费只有700元,生活非常困难时,韩伟的心里一阵阵发酸,他决心要尽全力帮助这位老人。此后的8年时间里,只要老人有急、有难,一个电话、一个传呼、一个便条,韩伟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代取包裹、代买杂志,买米买粮、换装煤气罐,到医院取药、背着老人上下楼定期复诊——8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奥运工程”的实施,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很多老城区的居民都搬进了新楼房。拆迁给邮政投递带来了新难题。韩伟投递所在的宣武区这个的老城区,用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住平房和大杂院的多,一个是房屋要拆迁的多。由于有很多用户在拆迁后没有及时将变更地址通知寄件人,还有的忘了把所订的报刊转走,至使一些信报杂志难以投送。韩伟把为用户投好每一封信当作自己的“天职”,从不轻易退信。他发挥熟悉地理的优势,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和轮休日走访居委会、派出所和居民,有时为了一封信他要找十几个居委会和上百个居民。他在道段上挨门逐户询问,对迁走的寻踪觅迹,让尚未搬迁的留下电话或待迁的新址,并建立了《拆迁用户联系登记本》。在投递时,遇到有用户要搬家,他就主动问人家搬到什么地方,然后记在登记簿上。以后遇到这个用户的邮件,他就按照登记的地址给转过去。2004年初,他遇到一封国外寄来的邮件,翻译后的地址是“永内东街7-401”,可他的道段上有永内东街东里、中里、西里3个小区,带“7”字的楼就有十几幢,不知道这件印刷品究竟在哪个小区,这显然是一封地址不详的“瞎信”,按规定是可以退回的。可是一想到收件人也许正在焦急地等着这封大洋彼岸的来信,于是他连着三天下了班不回家,爬了几个小区的十几个单元的四层楼,挨家挨户地打听,最终在永内东街中里找到了收件人。当韩伟满头大汗地将邮件交到这个在北京租房住的外地大学生手里时,他竟高兴地跳了起来,说邮件里是他朝思暮想的国外一所大学的报名表和相关资料,看着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脸,韩伟为能够帮他圆了出国求学梦,心中充满了快慰。

在北京城南的这条平凡但不平坦的邮路上,韩伟细心体会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把用户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把真情与爱心倾注在每一个需要他帮助的用户身上。一天上午,韩伟为禄长街某院一户人家送信,他刚要把信放入公用信箱,可一看是拘留所寄来的,是让家属探视送钱、送衣物的通知。他心里一动,这种事收件人准怕让别人知道,咱当投递员的,一定要尊重人家的隐私。韩伟直接把信送到收件人手中。当天下午,收件人来到永安路投递部,百感交集地对投递部主任说,儿子被拘留了,就怕街坊和家里年迈的老人知道,一直说孩子出差了。听说要往家里寄探视通知,在院门口堵了好几天。没想到邮递员这么细心,想到我们心里去了。以后有这家来信,韩伟都会主动送上楼。他的细心周到令这一家人非常感动,男青年还特意托母亲转告韩伟,说他会好好接受改造,洗心革面做个好人。 送一封信对投递员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关键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用户着想,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到方便,感受温馨,感悟和谐。只有这样,才无愧于这分职业,无愧于党员的光荣称号。韩伟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在天桥地区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为方便他们用邮,韩伟将“流动邮局”带在了身上。邮票、信封、包裹单一应俱全,随身携带的地图、火车时刻表方便务工人员随时查找。一次,道段上“重庆源林酒家”的四川小老板遇到了烦心事,老家的父亲犯了哮喘病,急需买一种进口药缓解,可问了好几家药店,都说没有。韩伟听后说:“你不用急,北京药店我熟,我去给你买。”利用两天休息时间跑遍了全市药店,韩伟终于为用户买回了药,还寄回了老家。几天后喜讯传来,老人病控制住了,命也保住了。小老板激动地说:“太谢谢你了,是你救了家乡亲人的命”。几年来,韩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邮政“急时”服务不下百件。

1998年8月28日,他成为了共产党员,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更高了。于是,他自费制作了自己设计的名片,上面赫然印着 “共产党员韩伟”几个大字,下面还写了这样两行小字:“用户您好,我是投递员,如果您对我的工作有意见或有事情,请拨打电话……”,上面不仅有单位和手机电话,还有他家中的电话,他把它送给了道段上每一个用户。他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用户监督我的工作,时刻提醒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鞠躬尽瘁,服务人民,用我的一言一行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让用户感觉到生活在党的阳光下,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和谐大家庭中。”一些人见到他这种名片时,非常感动,说以前从没见到名片上的头衔是“共产党员”的。后来,这张名片成为韩伟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有的用户托他寄包裹、寄信或者买邮票,还有的干脆让他帮忙租个门脸房,做鲜花生意。不仅如此,他又在投递道段上挂上了“邮政便民箱”,用户订报、买杂志、寄挂号信、办邮政业务,只要写个纸条放进去,他马上上门服务。为了省去用户的往来奔波,除了代办邮政业务外,个别困难户“代买米面”的杂事也成了他的分内事。入党后,韩伟一直以“心系用户,服务千家”为己任,在平凡的投递岗位上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和热。根据自己多年的投递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三心、四多和四到”的投递工作法,三心即真心、耐心、细心;四多就是多学、多问、多想、多听;四到则是报刊邮件妥投到;寻找瞎信真情到;孤老病残特服到;用户需求随时到。韩伟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情怀和热忱的服务,努力追求和实践着对党的忠诚与诺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6: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