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
释义

十九路军概述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简称“十九路军”)是国民革命军的一支部队,前身是邓铿为师长的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为军长,陈铭枢为第四军当中第十师的师长,蒋光鼐为副师长、蔡廷锴为属下团长。北伐战争中,第四军屡有战果,被誉为“铁军”,第十师亦扩编为第十一军,下辖第十师、第二十四师、及第二十六师。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第十一军时由叶挺任副军长,第二十四师及十师均参与其事。但第十师后来离开中共控制,转往福建并重新由陈铭枢节制,改向蒋介石效忠。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及阎锡山,番号改为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之后十九路军参加了对中国工农红军第三次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调防上海,陈铭枢任京沪卫戍司令。同时蒋介石受压下野,南京国民政府由广东派系主持。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夕,何应钦得知十九路军将领欲在上海抵抗日军,曾下令十九路军换防离开以避免开战。1月28日,日本派海军陆战队登陆上海。十九路军即奋起迎战抵抗,因而成为在全中国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后来日本多翻增援上海;蒋介石亦复出主持局面,并即派出中央军编成第五军,由张治中指挥,到上海增援共同抗日。最后一二八事变以外交谈判解决,第十九路军从上海撤下,被调到福建剿共,蒋光鼐兼任福建省长。十九路军在福建与红军作战最初取得一些胜果,占据部分的红军根据地。但后来与彭德怀的部队交战失利。蔡廷锴等将领在前线与共党展开和谈取得停火。而陈铭枢则联络桂系、广东的陈济棠等,商议另立政府。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蒋介石以大军镇压。由于闽变未取得其他势力支持,十九路军内亦有反对意见,在敌我实力悬殊下终告失败。最后十九路军主力被中央军击破,部分则向中央军投降。只有少量十九路军军官到广西投靠李宗仁重组,其余被收编之部队中级以上军官全被更换,十九路军番号亦被取消。

十九路军中央化后,取消了路军级别番号,保留师级部队番号,正规部队有60师、61师和78师等三个师,都脱离蔡廷锴蒋光鼐的指挥系统,成为中央军。唯一获得蒋介石信任的原十九路军高级将领是区寿年,继续担任78师师长,后升至兵团司令。蔡廷锴蒋光鼐长期赋闲,后留在大陆加入民主党派。

十九路军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一二八凇沪抗战时期战斗力极为强悍,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时,十九路军是唯一能和红军主力打成平手的国军部队。但在福建事变后,因为优秀指挥官流失,战斗力大大下降,改编为中央军后,也没能完全恢复元气。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三儿子何尚文,曾任十九路军61师上校军需处长,曾参加“北伐战争”、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粤北大会战”等重大战役,1933年11月“福建事变”——“中华共和国”成立授陆军少将衔;出生入死,为民族生存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十九路军编制

1931年9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陈铭枢为京沪卫戍总司令官,1932年1月6日由蒋光鼐继任。1931年11月初,3万余人的十九路军从江西吉安开拔,当月20日抵达沪宁一带。当时十九路军编制如下:

总指挥:蒋光鼐,

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廷锴

参谋长:黄强

下辖:

第六十师:

师长:沈光汉,

副师长:李盛宗

参谋长:李盛宗(兼)

第一一九旅:

旅长:刘占雄

第一团,团长:黄茂权

第二团,团长:刘汉忠

第三团,团长:黄廷

第一二○旅:

旅长:邓志才

第四团,团长:杨昌璜

第五团,团长:梁佐勋

第六团,团长:华兆东

第六十一师:

师长:毛维寿

副师长:张炎

参谋长:赵锦雯

第一二一旅,旅长:张厉

第一团,团长:梁世骥

第二团,团长:田兴璋

第三团,团长:廖起荣

相关书籍

《喋血淞沪》《爱国将军蒋光鼐》《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抗日名将蔡廷锴》,《蔡廷锴自传》,《广东十虎之奔雷虎蔡廷锴》,《广东十虎之跛脚虎陈铭枢》。

相关影视

《南粤纪事》一战成名--蔡廷锴于凤凰卫视2010年10月17日多集连播

《蒋光鼐将军》于2012年央视首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