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复习导本
释义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复习导本》(简称《导本》),是重新编写的辅导教材,其内容是政治理论课中的三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图书信息

书 名: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复习导本

作 者:李淮春 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

ISBN: 9787300030890

开本: 16开

定价: 42.00元

所属分类: 图书 >> 政治 军事 >> 政治 >> 政治理论

内容简介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复习导本》(简称《导本》),是重新编写的辅导教材,其内容是政治理论课中的三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除导论外,《导本》按三门课程的章节顺序,共分为三编:第一编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第二编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第三编为“中国近现代史揽要”,阐述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难探索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伟大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使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变成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本书虽然分为三编,但三部分却是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第一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第二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思想理论上是彼此相通、内在统一的,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丰富、发展。第三编“中国近现代史揽要”,再现了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矛盾,展示了由此决定的中国必然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过程,同时,又以历史的社会实践,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强大威力。

因此,考生在政治理论的复习中,不仅要掌握各编的内容,而且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看做是科学知识和思想理论的整体,既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也有助于在复习中把握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拓展解题的思维空间,提高整体性思维水平,增强综合而灵活地运用知识和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本》各章均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理论复习指导;二是实战操作练习;三是复习思考题。

“理论复习指导”部分,下设基本理论的系统内容及其知识点、理论重点及重要概念和复习提示几项内容。

“实战操作练习”部分,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分析题的若干例题。这些例题供考生作为考前实际练习的资料,通过实际练习,巩固复习成果,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题能力。

“复习思考题”部分,对各章的基本内容进行提问式的总结,特别是对一些理论重点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要求考生进行认真“反思”,独立思考,自问自答,对复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编辑推荐

作者均系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政治理论专家,公认权威,依据新教材,阐述透彻,全面精准,各章附有精编习题,巩固复习,反思理论重点。

作者简介

李淮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哲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著有多部哲学教材和学术专著,具有多年辅导考研的丰富经验,所主编的考研辅导图书在历届考生中具有极大影响力。

图书目录

导论 政治理论复习的理念和方法

一、明确的复习目标

二、全面把握,系统理解

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四、学以致用,重中之重

五、改善知识结构,扩展思维空间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三编 中国近现代史揽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书摘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揭示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的本质,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以及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一、理论复习指导

(一)基本理论的系统内容及其知识点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智慧之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观点。世界观人皆有之,但这种植根于朴素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生活的具体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不能称其为哲学世界观。与此不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经过哲学家们加工概括而产生的。哲学家们根据他们所处时代人们达到的对宇宙、人生的各种认识,总结具体科学的成果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自觉世界观。哲学产生以后,作为文明的精华和文化的一部分,对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具体科学有密切关系。它们在一开始是作为原始神话和宗教世界观的反对者出现的。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但它是建立在虚幻的想象的基础上,以非理性的信仰为其支柱。哲学和科学则依靠理性精神,反对盲目信仰。哲学和具体科学相区别:具体科学以自然或社会领域的某一方面为对象,研究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具体现象和运动,提供的是各种实证知识;哲学则通过总结和概括这些实证知识,而形成理论体系即世界观。哲学以整体的世界包括人和世界的关系为对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哲学是一般,具体科学是特殊,哲学总结概括具体科学发现的各种特殊规律,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的新发现、新成果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的科学”的观点,“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之前一些哲学家不懂得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而提出的一种错误的看法。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

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不同民族的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哲学又有共同的基本问题和本质特点,形成了哲学之为哲学的一些基本规定性。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古今中外的各种哲学所必然涉及、必然研究的共同问题,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中,前者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最高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第一,这是由哲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物质和意识是人们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困惑的两种基本现象,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必须对它们的关系作出回答。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一派哲学的性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是根据对它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第三,这个问题也是人们实际生活和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坚持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归根到底是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密切相关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如何回答和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由此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哲学阵营。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哲学理论和哲学派别,它们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即对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思想观念作为唯一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如“宇宙即吾心”、物是人的“观念的集合”等。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它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人的精神变成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创造者,如把“理”、“理念”、“绝对精神”等作为世界的本原,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尽管从总体上看它是错误的,但它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也有合理性,对于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有一定意义。

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历史形态:第一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其特点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力图从某种固定形态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第二种历史形态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近代唯物主义,它的主要成就是:第一,它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把哲学结论建立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第二,它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作了有意义的哲学概括,尤其是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真理问题的重视,促使哲学重点从本体论转移到认识论上来,并对社会和人的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第三,它以科学知识为武器,在反对以宗教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先导。它的主要缺陷是:第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运动的规律来解释一切现象。第二,形而上学性。与自然科学当时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相适应,它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绝对化,用一种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不彻底性。它虽然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无法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表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造成这些缺陷的总根源,就在于它不懂得实践,看不到实践对于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意义,不懂得把对象、现实都当做人的实践来理解,不懂得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唯物主义第三种历史形态是彻底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本原是什么,而且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处于什么样的存在状态,由此而划分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对立表现在:第一,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二,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主张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辩证法认为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认为矛盾是背理,是应该尽力排除的东西,这是二者对立的焦点。正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引起运动、变化和发展,因而唯物辩证法坚持在对一切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也包含着否定的理解,不承认绝对的区别和界限,它在承认非此即彼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承认亦此亦彼。科学和实践的发展都充分证明,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形而上学则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防止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2.世界的物质性

(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哲学虽然一开始就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但对物质的认识却有一个逐渐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古代唯物主义把物质当做是某种具体的东西,比如水、火、气,其最高成就是原子论,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的根据,同时,在思想上也没有搞清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近代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以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坚持原子就是物质,在对物质的认识史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它没有弄清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把当时具体科学认识到的原子的具体特性如不可分性、不可人性等当做物质的一般属性。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入,这种物质观破产了。

辩证唯物主义吸取了历史上对物质认识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特别是总结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经验,总结了现代科学的具体成果,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对物质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指出物质即客观实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表述,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种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高度抽象和概括,表明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达到了科学的水平。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