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芗剧 |
释义 | 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芗剧,顾名思义,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概述芗剧(歌仔戏),因流行于闽南芗江流域而得名,传播于东南亚华侨旅居国。它与台湾的歌仔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被称为“同根共土并蒂花”。 芗剧与歌仔戏同源于歌仔(1953年改称“锦歌)。歌仔是漳州方言,意为曲艺、小调。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领闽南兵众东渡收复台湾时,把歌仔以及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起初尚未广泛流传,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漳浦人吴沙渡台到宜兰县扎根,闽南歌仔衍化为“宜兰歌仔”。随后向台北等地农村、渔村广泛传播,出现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馆”。继而,为配合迎神赛会的需要,在坐唱歌仔的基础上,吸收漳州地区的“竹马”、“车鼓”和“采茶”等歌舞,形成有人物角色化妆演唱的上街表演,因成队一阵阵沿街表演,故时称“歌仔阵”,它标志着曲艺开始转化为戏曲。 清末,歌仔阵根据歌仔的[四空仔]、[大调]、[背思]等曲调加工发展成[七字仔调]、[哭调]、[杂念]、[卖药滚调]等作为主要曲调,唱白用漳州、厦门方言混合台湾当地腔调,并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台湾称“四棚戏”)和乱弹等剧种的剧目,在城乡村镇的晒谷坪上,或神庙前的空埕上用草索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后来,每逢节日、神诞,也出现临时搭棚演唱。有的“落地扫”班常趁四平戏班演完后,借其戏台和服装在下半夜登台演出,被称为“半夜反”,又因它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该剧种为“歌仔戏”。 据《台湾通志》载:“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暇时以山歌遣兴,所唱歌调,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调],传授门下试为演出,名曰‘歌仔戏’。”又据《宜兰县志》载:“歌仔戏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调。民国前二三年,有员山结头份人,名阿助者,幼好乐曲。每日农作之余,辄提大壳弦自弹自唱。好事者劝他把民谣演变为戏剧。初仅一二人穿便装扮男女,以大壳弦、月琴、箫、笛等伴奏,此即歌仔戏之鼻祖。阿助当时所唱的“七字调”即是由从漳州传去的歌仔(七言体的[四空仔])演变而来。两者在唱词句式、唱腔结构和旋律进行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其伴奏的四种乐器也是锦歌传统的“四管齐”。 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戏曲表演,对原锦歌[四空仔]的节奏、旋律作了一些紧缩或扩展、改弦或易宫等革新,发展成[台北七字调]、[台南七字调]、[洞管七字调]、[七字正]、[七字反]、[七字爿]、[七字联]等不同曲式、调式、板式的唱腔。同时,还对锦歌的[大调]、[三空半]加以发挥,形 ?成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哭调”。如[台湾大哭调]、[台湾小哭调]、[宜兰哭调]、[台南哭调]、[艋舺哭调]、[运河哭调]等等。尽管各地名称不同,但其曲式结构、调式色彩仍未脱离锦歌“哭调”的规范。根据锦歌[四空仔]改编的歌仔戏[卖药哭调],虽然在原角调式中渗入变宫、变徵色彩,形成角、宫、徵羽调式游移,却依然保持[四空仔]角、羽的稳定性。又如[台湾杂念调]是锦歌[杂碎调]的叠板衍化,[彰化倍士]、[大调]是锦歌硬软“阳关”的翻版等等。 民国初年,是歌仔戏崛起时期,一时风行台湾岛,迅速跃居四平戏、梨园戏、竹马戏和乱弹等古老剧种之上。梨园戏受其冲击,有的班社改唱歌仔戏。民国7年(1918年),厦门出现“仁义社”歌仔馆教唱歌仔阵。民国9年(1920年),台湾艺人来厦门陈圣王宫前演出。民国14年(1925年),厦门梨园戏“双凤珠班”聘请台籍艺人“矮仔宝”传授歌仔戏。翌年(1926年),小梨园“新女班”亦改为“歌仔戏班”。民国17年(1928年),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回闽南白礁慈济宫谒祖进香,并在白礁、厦门演出。从此,闽南各地纷纷成立专业与业余的歌仔戏班社。厦门相继成立“平和社”、“亦乐轩”、“谊乐”、“福义社”、“开乐”等业余歌仔戏班,并涌现出王锦泉、勤有功等一批著名艺人,流传有“浒茂生、白礁旦、崎巷丑、石美须”的民谣。随后,台?湾歌仔戏“霓进社”、“爱莲社”、“丹凤社”、“牡丹班”、“如意班”等班亦相继来闽南演出,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殖民主义者在台湾强制推行“皇民新剧”。于是,来自台湾的歌仔戏曾一度被视为“亡国调”、“汉奸调”而遭禁演。漳州老艺人邵江海、林文祥等人重新从锦歌[杂碎调]、[哭调]改创新腔,名为[改良调],并更名“改良戏”。他们编演了《六月飞霜》、《卢梦仙》、《战地啼鸳》、《白蛇传》、《白扇记》、《陈三五娘》等剧,在城乡产生广泛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改良戏班社中有由挖笋农民组织的“笋仔班”,卖豆腐小贩组织的“豆花社”,麻袋工人组织的“布袋社”,织席业者组织的“咸草班”,花农组织的“水仙班”等200多个。其中专业的有“龙凤春”、“宝德春”、“金宝升”、“金瑞春”、“艳芳春”、“宝莲升”等,并出现苏登发、甘英伟、甘文质、陈德根、陈金木、姚九婴、颜扁等一批著名艺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南靖都马乡改良戏班旅台演出,闽、台两地出现“改良调”与“歌仔调”合流的盛况。这对同根异株的姐妹花从此联为一体。在台湾仍称“歌仔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仔戏在闽南地区迅速发展,因流行于芗江流域,故被称为“芗剧”。1951年8月,由歌仔戏“霓光班”与子弟戏“新春班”合并成立漳州实验芗剧团。这是第一个以“芗剧”命名的剧团,芗剧与台湾歌仔戏从此异称。1954年,在赴上海参加首届华东区戏曲会演中,芗剧传统剧目《三家福》和现代戏《赵小?兰》分别获奖,台籍演员李少楼、陈玛玲荣获一、三等奖。根据1963年龙海县农民堵江抗旱事迹编写的现代戏《碧水赞》,于1965年参加华东区戏曲现代戏会演获得好评。“文化大革命”后,芗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10月,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为向国庆30周年献礼晋京演出新创作的现代戏《双剑春》,获文化部颁发的剧本创作三等奖。从1980年到1989年,漳州地区创作出一大批新剧目,其中现代小戏《邻里之间》、《结冤》、《解怨》,现代戏《情海歌魂》,古装戏《煎石记》、《肃杀木棉庵》、《鸾错凤误》等分别在福建省现代戏会演、福建省第17届戏剧展演、福建省民间职业剧团展演等活动中获奖。其中《鸾凤配》还入选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福建分会场暨首届福建艺术节献演剧目。1990年3月至4月,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应新加坡新源成公司的邀请赴新演出《百岁挂帅》、《双桥公主》、《三凤求凰》等。由漳州市芗剧团创作演出的《戏魂》获福建省第18届戏剧会演剧本、演出、导演、音乐等奖项。1992年,《戏魂》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作者杨联源、方朝晖获文华创作奖,章月娇的扮演者郑秀琴获全国“文华表演奖”。1993年,龙海市芗剧团创作演出的《疯女恋》等参加首届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福建第19届戏剧会演,获剧本、音乐等奖项。1995年5月,漳州市芗剧团首次赴台湾访问,演出《李妙惠》等剧目;同年9月,作曲陈彬、司鼓郑松江、导演黄卿伟、颜梓和等人应邀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歌仔戏实验剧展”《李娃传》的音乐创作、导演与演出活动。同时,台湾举行首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邀请大陆学者参加。这是两岸艺术人员时隔46年后的第一次聚会,进一步探讨台湾歌仔戏与福建芗剧的历史血缘关系。1995年2月中旬,在厦门召开歌仔戏学术研究会,闽、台两地芗剧、歌仔戏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2月,漳州市成立“闽台芗剧(歌仔戏)艺术中心”。 1996年3月,漳州芗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郑秀琴赴京参加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日晚,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朱镕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亲自为她签名留念。同年6月,《侨乡轶事》一剧获第10届“田汉戏剧”一等奖,并于7月晋京演出。9月,在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上,漳浦县芗剧团演出的《保婴记》获剧目、导演、音乐、舞美等奖项,并于1997年12月参加福建剧展赴京演出。 起源芗剧,原名歌仔戏,亦名子弟戏,起源于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在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坐唱形式的“歌仔馆”。清末,由于迎神赛会的需要,清唱的“歌仔馆”走上广场,出现化妆游行的表演形式,时称“歌仔阵”。此后,“歌仔阵”吸收梨园戏、四平戏和乱弹的剧目及表演艺术,在农村谷场、庙埕牵草绳圈地演出,民间俗称“落地扫”。逢年过节,也搭戏棚表演。因为是从“歌仔阵”发展起来的,故称歌仔戏。 歌仔戏音乐曲调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与表演艺术,民国初年盛行一时。民国17年(1928年)4月,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来漳州白礁慈济宫进香、演出,大受群众欢迎。于是龙溪、海澄等县城乡,纷纷成立歌仔馆或歌仔戏班。民国20年,龙溪竹马戏班宝德春首先改唱歌仔戏,随后一些小梨园、竹马戏班也改唱歌仔戏。民间近百个南馆、北馆也改为歌仔馆,逐渐转为子弟戏班。抗日战争爆发后,地方政府把形成于台湾的歌仔戏视为“亡国调”,通令禁演。当时,邵江海、林文祥等艺人从锦歌吸收养分,创作了杂碎调。他们以杂碎调为主曲,六角弦为主弦,并吸收高甲戏、梨园戏、竹马戏、汉剧部分曲调,融汇南曲、南词、山歌小调,重新创作一套新的唱腔改良调,搬上舞台演出,时称改良戏。改良戏在漳州龙溪一带广泛流传与发展,仅龙溪县的改良戏班、歌仔馆就有200多个。较著名的职业班社有龙凤春、宝德春、金宝丘、金瑞春、艳芳春、新金春、宝莲丘、笋仔班等。苏登发、甘文质、宋占美、陈金木、姚九婴、叶振东、颜扁等一批名艺人崭露头角。民国29年末,国民党龙溪社会服务处以“扩大抗日宣传”为借口,插手子弟戏班社,并塞进黄色歌曲,使改良戏一度走向歧途。抗战胜利后,舞台上出现改良调与歌仔调合流融汇的盛况。民国37年,南靖县都马抗建剧团(子弟戏班)前往台湾演出,带去改良戏和新编杂碎调,受到台胞的喜爱与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改良调(子弟戏)主要流行于龙溪芗江一带,就正式改称芗剧。1951年8月,歌仔戏霓光班与子弟戏新春班合并成立漳州市实验芗剧团。从此,芗剧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50年代初,南靖、漳浦、龙溪、海澄、华安、长泰相继组织县一级专业芗剧团。各剧团贯彻中央戏改政策,推行“改制、改戏、改人”措施,政府向专业剧团派去干部和文化教员,组织艺人学习,剧团管理逐步走向正轨。通过记录、整理传统剧目,逐步改幕表制为剧本制,芗剧表演艺术逐渐成熟。芗剧团创作与上演了不少优秀新剧目,参加省、华东区的戏剧会演,频频得奖。1960年,龙溪专区芗剧团(原漳州实验芗剧团)参加全国巡回演出,进一步扩大芗剧的影响和知名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芗剧专业剧团全部被解散。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县芗剧团相继恢复并有所发展。1979年,新编歌仔戏现代剧《双剑春》晋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芗剧首次进入首都舞台。 1983年、1988年漳州市芗剧团两次出访新加坡,带去面目一新、风格鲜明的芗剧艺术,共演出49场,受到各界的赞赏,新加坡政界、商界、文艺界、宗教界一些名人均出席观看演出。1990年,台湾明声歌仔戏剧团首次采用大陆的剧本,改编演出漳州芗剧《琴剑恨》。至1990年,全市有专业芗剧团6个,民间职业剧团50多个,还有许多业余剧团遍布城乡。全市涌现了李少楼、姚九婴、宋占美、陈玛玲、纪招治、谢秀莲、张丹、郑秀琴、戴进德、洪彩莲、杨丽玲、郭维窕、江铁、蓝海滨等著名芗剧艺人。 剧目概述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最初多用歌仔戏的唱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剧目,多是从其他剧种或小说改编来的连台本戏。当时多是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首先废除幕表制,编定本剧种的第一个文学剧本《六月飞霜》(又名《六月雪》),以后又编演了《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寻母》等三十多出戏,初步奠定了芗剧传统剧目的基?础。 芗剧的传统剧目均为幕表戏。《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杂货记》被称为歌仔戏“四大柱”。30年代末,芗剧名艺人邵江海为改变幕表制,曾编演《六月飞雪》等定型戏,但普遍上演的剧目仍是幕表式的“提纲戏”。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戏改政策,龙溪专区成立剧目工作室,组织力量对传统剧目进行发掘、记录、整理,并积极推行定型戏。芗剧老艺人口述的传统剧目有984个,至1963年记录410个,其中42个剧本收入《传统剧目选》,4个剧目收入《中国戏曲选》(福建省卷)。60年代后,全区改幕表制为剧本制,建立保留剧目制,芗剧纳入文学创作规范化的轨道。全区拥有一支20多人的专业创作队伍,创作、改编和整理的一批优秀剧目,在参加省、华东区及全国会演中屡次得奖。较著名的芗剧编剧有邵江海、陈开曦、陈志亮、王游治、魏乃聪、陈德根、陈大禹,以及中青年作者汤印昌、姚溪山、庄火明、杨联源、杨路冰、方朝晖等。 芗剧历年来上演创作和移植的现代戏80多个,在全省名列前茅。90年代初,杨联源、方朝晖创作的《戏魂》,一举获得全国现代戏会演优秀编剧奖、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剧作奖,成为历届文华奖福建省获此殊荣的少数现代戏剧目之一。在全省获一等奖的剧目还有《月蚀》、《侨乡轶事》。 《三家福》芗剧传统剧目。1954年由芗剧代表队演出,先后参加福建省及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分别获剧本一等奖和二等奖,姚九婴先后获演员一、二等奖,纪招治获演员二、三等奖。1979年10月,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携《三家福》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文艺献演。 《双剑春》芗剧现代剧目。1963年,龙海芗剧二团根据闽南红军游击队长王占春的革命事迹编成芗剧《王占春》。1978年,根据同一题材重新创作芗剧《龙岭春晓》,参加省现代戏创作剧目调演。后经反复修改,改名《双剑春》,由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排练,于1979年10月晋京献演。该剧填补了歌仔戏表现农民革命斗争题材的空白,受到普遍好评,获文化部创作三等奖、演出三等奖。 《碧水赞》芗剧现代剧目。反映闻名全国的堵江抗旱、“丢卒保车”的“榜山风格”。由龙溪专区芗剧团演出,1965年春参加华东区戏曲现代戏观摩会演,获得好评,剧本由文化部艺术局印发,向全国推荐。 《肃杀木棉庵》芗剧新编历史剧。创作于1987年。反映南宋末年丧师误国的奸相贾似道被罢相贬谪,押解循州,途经漳州木棉庵,被监押官郑虎臣诛杀的故事。由漳州芗剧团首演,1987年参加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1987年第五期。 《戏魂》芗剧现代剧。原名《散戏》、《最后的演出》,内容反映60年代台湾艺人在陷入散班困境时,为维护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崇高精神与宝贵品格。1990年由漳州市芗剧团首演,是年参加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随后又获第五届华东区“田汉戏剧奖”剧本创作二等奖。 《煎石记》芗剧新编古代剧目。内容写婆媳和解,化怨为爱的故事。漳浦芗剧团演出。1987年参加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剧本刊发于《福建戏剧》,获“田汉戏剧奖”剧本创作二等奖。1988年由厦门电视台摄成舞台电视艺术片。 《李妙惠》芗剧传统剧目。又名《谢启娶妻》、《卢梦仙》。芗剧名艺人邵江海编剧。1962年,剧本由龙溪专区戏曲学校作为教学实践首演。剧中用闽南方言写成的韵白,有很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唱腔以“杂碎调”为主。1980年5月,由漳州市芗剧团重新整理演出。 《安安寻母》芗剧传统剧目。是本戏《面线冤》之中一折。取材于明传奇《跃鲤记》。由芗剧名老艺人邵江海改编。剧中写姜诗妻庞三春被婆婆逐出家门,仍克尽节孝,寄迹尼庵后感动婆婆,一家团圆。1979年,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重新整理带往北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芗剧《安安寻母》是一折唱做并重的唱功戏,由邵江海配曲,它比较集中地运用芗剧诸种“哭调”的唱腔变化,刻划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的发展,集中体现了邵氏的音乐唱腔风格,是艺校芗剧班的传统教材。 《鸾凤配》又名《鸾错凤误》,庄火明根据芗剧传统剧目《万花彩船》整理、改编。1962年获龙溪专区剧目创作二等奖。1963年由龙溪专区芗剧团首演。1989年7月经重新整理,由漳州市芳苑芗剧团排练,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民间职业剧团展演获优秀演出奖、剧本一等奖。同时被选为参加首届艺术节和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福建分会场献演剧目。剧本发表于1989年《福建戏剧》第六期。 《邻里之间》芗剧现代小戏。有“新《三家福》”之誉,编剧陈志亮(执笔)、郑惠聪。1982年,由南靖芗剧团首演。同年参加福建省第十四届戏曲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福建省电视台曾录像播映。1982年1月,剧本发表于《福建日报》副刊。 行当芗剧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芗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旁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芗剧的传统曲调有一百多处。歌仔戏时期以锦歌、台湾调和民歌为主,改良戏时期则以内地杂碎调和若干改良调为主,适当吸收京剧、潮剧、汉调等部分曲牌,夹杂些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现复杂状态。 乐器芗剧的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音乐芗剧音乐源于闽南民间音乐,由流传在台湾的闽南“歌仔”(锦歌)与台湾民间音乐结合形成。 芗剧唱腔属民歌联曲体,有“七字调”与“杂碎调”两大声腔曲调以及“哭调”、“杂念调”、“民歌小调”等。主要唱腔的调式多为两调交替的混合调式,为唱腔提供转调的方便,曲调的联串顺理成章。场景音乐既有来自漳州民间音乐锦歌、十音、八音,也吸收竹马戏、潮剧、京剧、南曲的音乐。传统歌仔戏的主奏乐器有4大件: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杂碎调声腔则以六角弦为带腔乐器,伴以洞箫、鸭母笛(芦管)、三弦。芗剧音乐比较讲究配器,一般已有成规:“七字调”和民歌小调及部分场景音乐用4大件;“哭调”和“台湾杂念”主要用大广弦、月琴、洞箫;“杂碎调”用六角弦、三弦、洞箫等乐器。 50年代以后,由于新音乐工作者的加入,从填词、配曲改为作曲、配器,并发展了和声、伴唱。重点剧目、现代戏乐队也随之扩大,增加了二胡、扬琴、笙、中阮、大阮等民族乐器,并引进西洋管弦乐,使芗剧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表现力。 特点芗剧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