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官方利率 |
释义 | 由一国货币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是指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确定的利率,也称法定利率,是相对于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言的,基准利率是法定利率的一种,在我国主要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利率介绍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 / 本金 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利率的种类各种利率是按不同的划分法和角度来分类的,以此更清楚的表明不同种类利率的特征,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利率的各种分类之间是相互交叉的。例如, 3年期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4.95%。这一利率既是年利率,又是固定利率、差别利率、长期利率与名义利率。各种利率之间以及内部都有相应的联系,彼此间保持相对结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一国的利率体系。 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建立在对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西方的利率决定论大都着眼于供求对比关系的分析,认为利率是种价格。其分歧在于什么样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如马歇尔的实际利率论就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生产率由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量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量和储蓄量的均衡点;凯恩斯的货币供求论认为决定利率是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则倾向于增加货币持有数量,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可贷资金论综合了前两种利率决定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供给包括总储蓄和银行新增的货币量,需求包括总投资和新增的货币需求量,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