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关广梅现象 |
释义 | 1986年6月,《经济日报》上刊出了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和《本溪市委、市政府的一封吁请信》,文章以“本溪出了个关广梅”开头,既描写了关广梅实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种种成绩,更真实地反映了她在改革中面临的阻力和困惑。并在随后通过多篇深度系列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商业企业实行个人承包、租赁和租赁群体的经营方式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即所谓姓“社”、姓“资”的大讨论。 事件简介1987年10月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的媒体见面会上,几个崭新的面孔引发了西方记者的好奇。时年37岁的关广梅,和其他三位企业家一起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新兴力量。 在西方记者的追问下,关广梅坦率透露了她在1986年的全部收入:44000元人民币。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这个数字是中国人平均收入的12倍。 事实上,关广梅激起西方媒体兴趣的主要的不是财富数据,而是在经济并不发达的辽宁本溪市租赁了8个食品商店、拥有1000名员工的关广梅在当年颇受争议。 关广梅1971年参加商业工作,从副食商店的营业员、业务员、门市部主任一直做到业务副经理。 自1984年以后,关广梅的人生被改革开放的浪潮改变,她总结出的经营方式取得甚至超出了她自己预料的效果。 1984年,她在本溪市蔬菜公司组织的承包招标中,以当年完成12万元、次年完成14万元、第三年完成16万元的利润指标,夺标承包消防副食商店。 1984年,关广梅当上消防副食商店经理的第一年,就实现利润18万元。 1985年4月29日,关广梅与市蔬菜公司签订了租赁经营消防副食商店的合同,在本溪市第一个开始租赁经营。 事件意义正是《经济日报》这场实质上关系着对中国经济改革性质认识、持续了40余天的大讨论,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时任《经济日报》评论部主任、后曾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冯并在他撰写的《“关广梅现象”提出了什么》一文中明确指出,“人们不要动辄提出姓什么问题,不要受旧框框、旧模式的影响,一遇到改革现象,一讲改革人物,就用‘社’和‘资’的陈旧尺度去衡量,观念不改革,我们将永远在姓什么问题上争论不休,徘徊不前。” 尽管当时写下了如此一针见血的言论,但冯并也坦言,正如关广梅本人面临着改革还是固守的新旧经济体制矛盾选择的同时,《经济日报》在当时刊发、且如此大规模地刊发这组稿件,也是冒着一定风险的。 2007年,冯并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坦言,“关广梅被我们选中,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这个路子有点问题。”但《经济日报》仍坚持参与并主导了这场为中国经济改革思想解放破题的大讨论。“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就是所有权没有变,只不过是经营权、管理层上发生变化,而且是在租赁的条件之下发生变化,租赁基本上是一种法律行为。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就谈不到姓社姓资。”冯并说。 1987年10月,关广梅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