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有山 |
释义 | 九台市实验高中教导处副主任张有山,男,1984年7月参加工作,吉林省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九台市实验高中教导处副主任。曾获吉林省中学思想政治课三等奖,长春市中学思想政治课优秀奖,长春市教学先进个人。1995-1996年九台市教育科研积极分子。九台市先进工作者,1997年长春市岗位练功二等奖,九台市岗位练功一等奖.九台市高中毕业班教研公开课一等奖,九台市业务标兵,九台市政治课优秀教师,九台市骨干教师。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百年中国教育"学术论坛(2003)大型征文活动撰写的论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价值观的取向》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东北三省美育论文一等奖,2003年被九台市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九台市名师”。 土壤与植物营养专家张有山,男,辽宁沈阳人,生于1938年9月16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土壤与植物营养专家,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化系,同年来到北京市农科院土肥所,曾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土壤肥力与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北京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土肥所所长、党支部书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被评为院优秀党员、先进个人。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36年,1998年退休后被营资所返聘至今。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主要从事土壤调查、改良,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土壤、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农业节水,提高化肥利用率及建立农业资源信息库,改良施肥机具等科研工作。 从1962年11月到1966年,主要从事京郊盐碱地改良等工作,这期间主要熟悉京郊土壤状况、农业生产状况及科研方法等。1979到1982年参加并主持了农业部在通县举办的我国北方16个省市的土壤普查培训班和试点。参加了土壤普查技术规程的制订,主持了土壤质量评价等专题,参加了《通县土壤》一书的编写。这一阶段共获部、市二等奖三个。 1983~1990年主持了北京市东南郊永乐店地区粮食中低产综合治理研究,提出水、肥、排、灌、化改等综合治理盐碱及中低产改良配套技术。这阶段先后获奖三项,其中市星火二等奖一个,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个。 1991到1995年开始主持市科委重点项目“北京市平原区节水型农业示范研究”中“节水型农业示范区土壤资源良性循环研究”专题。从学科优势出发,从三个层次开展工作:第一,土壤详查打基础;第二,优化施肥上水平;第三,技术集成求效益。完成了4个示范区27万亩的土壤详查,将调查测试数据建成数据库、图件库,最后形成了土壤资源信息系统。这在国内乡镇级大比例尺土壤调查中尚无先例,对全国开展基层单位土壤调查具有借鉴作用。 在研究优化施肥方面,把施肥方法研究同施肥工具研究相结合,将地力评判与推荐施肥相结合,最后将各示范区的土壤资源信息系统与推荐施肥系统结合起来,形成计算机软件分送给每个示范区。期间将长效碳铵肥料首次引进北京,并研制成功与其配套使用的施肥机,效果很好,提高化肥利用率15~20%。科技日报、北京日报和北京电视台为此做过专门报道。 节水型农业研究项目1997年被评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1998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1996年起,与孙政才院长(现农业部部长)一起主持北京市“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京郊粮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与示范”。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这项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个,市星火科技二等奖一个。 1997年主持了北京市“九五”另一重大项目“北京市现代化节水型农业研究与示范”中土肥专题:“水土资源良性循环技术与措施研究”。完成了徐辛庄示范区土壤调查,规划了施肥分区,探索了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完成了冬小麦及夏玉米水肥调控模型,建立了示范区土壤水肥调控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土壤资源良性循环技术措施,实现了示范区土壤资源良性循环的目标。这项成果在2003年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