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有生
释义

1.原辽宁中医学院肛肠医院院长

张有生 原辽宁中医学院肛肠医院院长、肛肠医院创始人、主任医师、教授、学术带头人。

学术成就

张有生,1928年生,大连人。原辽宁中医学院肛肠医院院长、肛肠医院创始人、主任医师、教授、学术带头人。1951年毕业于吉林医学院,在辽东省医院任内科、妇科和外科医师。后参加朝鲜战争,任战伤外科医师。1956年到辽宁省中医院西学中班学习两年,期间学习中医和西医结合痔瘘疗法。结业后于1958年组建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任科主任。1982年任辽宁中医学院肛肠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学术带头人。50多年潜心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疾病,取得五项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在1966年卫生部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瘘科研成果技术鉴定会上介绍,一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辽宁中医科研成果奖。1985年出版专著《肛肠科手册》,2000年增订再版。1986年出版日文译著《临床肛门外科学》。2005年出版专著《实用肛门手术学》。2009年出版专著《实用肛肠外科学》。发表论文36篇,这些成果和论文曾在国内和国际肛肠学术会议上交流,并举办肛肠学习班7期,培养专门人才千余人,又应邀到各地讲学和手术示教30余次。曾被选为全国肛肠学会理事、辽宁省中医学会理事、辽宁省肛肠学会副会长、《中国肛肠病杂志》编委,沈阳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及文教卫生组副组长。业绩收载于《中国当代名医志》和《世界名医大典》。

社会兼职

曾任全国肛肠学会理事、辽宁省中医学会理事、辽宁省肛肠学会副会长、《中国肛肠病杂志》编委,沈阳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及文教卫生组副组长。

出版专著

1985年出版专著《肛肠科手册》,2000年《肛肠科手册》增订再版。1986年出版日文译著《临床肛门外科学》。2005年同中国医大四院李春雨教授合著《实用肛门手术学》。2009年同中国医大四院李春雨教授合著《实用肛肠外科学》。

学术思想

1951年吉林医学院毕业(证书号910026),到辽东省医院任内、外科医师,后因抗美援朝需要到后方医院搞战伤外科。1956年到辽宁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两年,1958年毕业后被派往北京广安门医院痔瘘研究组(肛肠科前身)学习重庆痔瘘小组李开泰(后改李雨农)、周济民的痔瘘治疗法,又到天津第五医院(天津滨江医院前身)参观学习肛肠外科中西医结合经验后,回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外科组建痔瘘专科任主任,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瘘,但因病种太少还兼管夜间外科急症会诊和手术,干了八年接到会议通知,进行总结写出两篇论文:

·结扎压缩法治痔的初步报告(后裁《辽宁中医杂志》1978、4、34);

·131例肛瘘的分型论治及其疗效(低位单纯瘘切开、高位复杂瘘切开挂线后载《全国首届中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29、130)。

上报卫生部审查批准参加1966年卫生部在京召开的广安门医院痔瘘研究组承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瘘成果鉴定会”,在大会上宣读肯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成绩,但他认为痔瘘科仅治两个病没有发展,而中医痔瘘科是肛门直肠疾病的总称与西医肛肠外科近似,为首先体现专科名称的中西医结合,在小组讨论会上他和代表们建议将痔瘘科改称肛肠科,得到领导同意,他又参加由三支力量组成的全国肛肠科研协作组,回省又建立辽宁省协作组被推为组长,回院将痔瘘科改成肛肠科扩大治疗病种开展纤维结肠镜检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直肠脱垂。如有适合病例也做直肠阴道瘘、直肠前突、镜检肠穿孔修补术、肛门直肠异物和外伤手术、肛门成形术、还有直肠全层脱出、结肠息肉和肿瘤等开腹手术。但仍以肛肠科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为重点。他认为中西医结合重在疾病和疗效,病证不符,疗效难定。中医所说的痔和俗称的“十人九痔”都不是单一疾病,最多有马氏72痔,但尊古而不泥古、应该删繁就简、病证对照,才有利于中西医结合。西医所说的痔是单一疾病,按照Thomson W-H学说:肛垫病理性肥大(Ⅰ度内痔)、下移(Ⅱ~Ⅳ度内痔)而成痔,阐述痔的本质来源与肛垫。但又说没有便血和脱出的痔不是病,如此说来中医所说的痔都不是病,又怎么搞中西医结合?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文化,更不懂中医的不适之词。而中医历代医家都认为痔是病,才在寺上加·,说痔不是病就像说“脑想事成”一样不是中国话,所以崇洋而不媚外,不能照搬原话认为是病才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效要高于中西医的疗效才有意义。治病无效再好的理论和治法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所以他从临床入手,以病人为本,凡是临床上的难题和病人的要求都是他研究的课题,并不断改进而取得下列成果:

·肛周脓肿切开挂线一次性根治术:内蒙农妇患肛周脓肿,无钱来沈治病,要求一次根治,但无先例,他联想切开挂线治愈高位复杂形肛瘘的经验,文献查无记载,后经患者同意实验治疗,如能成功则可免去二次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如后遗肛瘘再行二次手术也无妨,遂在简化骶麻下切开排脓,分离间隔,冲洗脓腔后镜检患侧肛窦红肿或有的溢脓,指诊可触及中心凹陷的硬结则为原发肛窦感染内口,再以球头探针自切口探入在肛内食指引导下向上探查到硬结最薄处至高点即是闭锁的内口而成脓肿,轻轻一穿即通。如不是原发内口探至正常直肠壁,因韧性很强,钝头探针用力也不易穿通,故内口可以准备找到进行挂线,勒得不要太紧,水逐线流,僻处即补,炎症不会蔓延,脱线后已成浅平创面,经换药至痊愈。术后用抗生素控制炎症蔓延,一次成功,屡治屡效。1921年6月被选入辽宁中医学院西学中教材《中医学临床讲义》下册肛门直肠疾病一节。1979年首先在最早复刊的《中国医刊》第一期上作出初步报告。1980年又在全国肛肠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当即有武汉市八院司永会、沈阳市痔瘘医院王运来、阜新铁路医院张振锡自愿参加协作研究,重复验证,远期治愈率96.9%(《中国肛肠病杂志》1985、5(3):3),1984年通过辽宁省级成果技术鉴定,1986年获辽宁科技进步三等奖(奖励证书号86医-3-11)。其后各院继续应用共治2501例,治愈率98.65%(《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5):22)并推广到省内外,调查各杂志和论文汇编共120篇论文、报道17336例,治愈率均在96.4%以上,无一例炎症蔓延,曾在1987年多国肛肠学术会议上交流。广西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学院也派医师来进修,现已成为首选常规术式。

·硝矾洗剂:中药熏洗方中都有草药需要火煎,但独身职工和学生无煎药条件,要求开水冲化即可熏洗,又无现成方剂,遂收集熏洗方,上自《五十二病方》下至清《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及各省市出版的《秘验丹方汇编》共326首。先从中筛选出能溶于水的中药,再根据肛门常见的症状和术后创面生长的需要,再从中选出利用率最高的三味中药:芒硝(朴硝元明粉)、硼砂、明矾优化组合成硝矾洗剂,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去湿止痒、去腐生肌多种功能,经抑菌试验杀虫作用,经中药系做毒性试验无毒副作用。对照观察效果优于p.p粉,经协作单位重复验证,对各种症状总有效率87%~100%,消肿止痛效果最好99.2%~100%,使用方便,不染浴盆,护士乐用,1986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证书号860453),《中国肛肠并杂志》1990.1.13发表,现已做成制剂常规应用并推广省内外。

·通灌汤:中西医院临床所见的结肠炎多为慢性,属中医脾虚和脾肾阳虚证,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多用补脾益肾法而固双本。有时便下脓血,里急后重则为湿热结于大肠而伤肠络,属虚夹实证,当以清热燥湿而治标,但口服中药显效缓慢,便下脓血不止,根据患者纤维结肠镜检均有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糜烂和溃疡出血等病变。如果通过保留灌肠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药效可能奏效快,但古今文献查无记载,1970年尚无现成有效的灌肠方剂,遂根据民间验方明矾煎鸡蛋口服治泄泻的经验选用明矾在肠内不吸收只起局部作用:收敛止血、去腐生肌、抑菌杀虫、促进溃疡愈合为主药,但明矾刺激甚至腐蚀肠粘膜而选用内外两用的中药为辅药,起局部和辅助作用。取地揄含鞣质,白芨黏腻降低明矾的刺激性,保护肠粘膜,延长药物附着保留时间,为防治混合感染用黄柏抑菌,苦参抗滴虫及真菌,取甘草和诸药,共六味药组成灌肠方,凡是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腹泻腹痛均可通用,故简称通灌汤(原载《肛肠科手册》)1985年辽宁科技出版社)。过去认为中药保留灌肠还可通过大肠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避免胃酸和消化酶的破坏,直接进入大循环起全身作用,甚至超过口服药的效果。但生理学家却说正常大肠吸收功能有限,只有升结肠能吸收,自横结肠至降结肠逐渐减弱,到直肠吸收功能已微乎其微。而溃疡71%却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郑萍:上海部分地区镜检溃疡性结肠炎调查分析,四川出版社2000.120~121)且因炎症刺激肠粘膜表面杯状细胞增加分泌更不能吸收。另外中药为生物制剂,食药同源同性都含有脂肪、蛋白、生物碱和挥发油等口服消化吸收发挥药效才知道它的功能。所以根据口服药的功能去选用灌肠达不到口服药功能。中药保留灌肠的疗效机制主要是起局部作用,改善肠粘膜的微循环,增强上皮细胞的再生更新能力,加速损伤粘膜的修复而愈合,便下脓血则消失。1978年用于临床,便下脓血多在10天左右逐渐减少直到消失,镜检溃疡已愈合。但应继续口服中药治本,防止复发。口服和灌肠并用超过单用的效果(张友安:中药口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3例(《陕西中医》2002.23(1))。1992年在天津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证书)。现已做成制剂还在常规应用并推广省内外,已有11篇论文重复验证效果可靠。

·直肠全层脱出三联术:直肠全层脱出必须手术,术式繁多均不理想,即使开腹悬吊或明矾液直肠周围注射、肌层可不脱出,但与肌层分离而松弛的直肠粘膜、因括约肌松弛仍然脱出,常需二次行直肠粘膜结扎+肛门环缩术才能治愈。这些术式单独使用复发率高,经过改进联合应用则提高疗效,可避免或减少开腹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1)直肠粘膜排列结扎术:Cant原法为不定点无规律地结扎直肠粘膜使其短缩,故称直肠粘膜短缩术,但有时结扎血管走行区粘膜坏死脱落后常有术后出血,遂改成排列结扎,即在充分脱出后冲洗消毒,直视下在左前、左后、右侧无血管走行区粘膜、距齿状线2cm开始纵行排列结扎至脱出远端肠腔口,能通过两横指,防止术后直肠狭窄,形成三个纵行链条、牵起结扎线,在各结扎点粘膜下注射消痔灵原液0.5ml,既能防止脱落出血又能使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边剪线边自动复位。比在直肠腔内结扎操作方便又准确。

(2)肛门环缩术:Theirsch术比括约肌折叠紧缩术操作简便,微创无痛,但原法用银丝环缩,因无弹性,环缩略紧术后排便困难,环缩略松不起作用,丝线,肠线也无弹性,胶线,硅胶管弹性过松环缩力小,最后选用注射器塑料管,环缩略紧,因有弹性用力排便可撑大而排出,环缩略松因弹性大仍有环缩和承托作用。重新消毒,更换器械,于前后肛缘外1.5cm切口0.5cm,用大弯血管钳将塑料管引进肛周皮下,于前位切口引出,两端平行接头抽紧至肛内食指,钳夹平行接头中间,在钳沟内以丝线结扎,在其两侧各钳夹一沟结扎共三道结扎不易滑脱断开,再将平行接头移至一侧皮下,以免刺激切口不愈而感染。随诊半年拆除塑料管在肛周皮下仍可触到异物反应面形成的纤维环,仍有环缩和承托作用,粘膜不再脱出而治愈。1979年曾获辽宁中医学院科研成果奖。1981年在《实用外科杂志》第一期(2):104作过初步报告。但对严重病例有时复发,即使不复发,患者总感到直肠坠胀,排便不畅,这是外脱垂变成内脱垂,需加用消痔灵直肠周围注射术。

(3)直肠周围注射术:更换注射包,严密消毒,选用市售消痔灵原液(4%明矾),用穿刺针吸入,于肛后及两侧肛缘外1.5cm进针,肛内食指引导注入直肠后间隙及两侧骨盆直肠间隙各15ml,因铝离子游离产生无菌性炎症,使直肠壁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内脱垂复位,术后坠胀感消失,排便顿觉顺畅而愈。

三种手术按上述顺序,不能颠倒一次完成,中间环缩术可使直肠充分复位,利于注射后粘连固定,术后平卧流食,输液加抗生素,控制排便五天,共治94例,全部治愈平均疗程15.8天,随访半年拆除塑料管均未复发无何后遗症(《中国肛肠病杂志》2005.25(1):13)。

·环状混合痔分段结扎术:从前多用Klose(木塞法)环切术,但因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常皮肤缺损,粘膜外翻,肛门狭窄或失禁后遗症,故废弃不用,故行外剥内扎术,术后常残有皮赘,需二次手术切除。后用西安医院的分段切除术。在简化骶麻下使痔脱出,在母痔用两把血管钳夹近健康皮肤和粘膜,在两钳间切开,皮肤和粘膜缝合一针,共分3-4段,提起母痔两侧血管钳,将母痔外翻,再横行钳夹母痔基底部,在钳上切除痔块,铬制肠线绕线连续缝合。但缝合太紧术后肛门狭窄,缝合太松术后出血,遂改成结扎压缩法,即在横行钳夹下行8字贯穿结扎钳压缩痔块或向结扎痔块内注射消痔灵原液,后再行压缩痔块呈片状,剪除部分痔片,以免术后痔块水肿,残端待其自然坏死脱落。为防止肛门狭窄,在肛后偏一侧分段剪口处挑出外括约肌皮下部和内括约肌,切断松解,称括约肌松解术,个别术后轻度肛门狭窄经指扩肛即可好转。因只结扎痔组织,不损伤联合肌腱纤维故无粘膜外翻或脱垂。因未破坏诱发排便感觉中心板肌带ATZ上皮(friggenzone),故无肛门失禁。共治283例全部痊愈,随访171例无复发,随访时间越长最长8年肛周疤痕吸收越好软化而不狭窄。1987年列为省级科研项目。(《中国肛肠病杂志》1996.3刊载),至今各院还在应用共治3000余例并推广省内外。调查杂志及论文汇编26篇共治5839例,治愈率均在98%以上。

由于这些疗法效果显著,病人越来越多,1982年又创建辽宁中医学院肛肠医院任院长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兼职教授,他带领医护人员继续提高医教研水平。在本科教学中制成痔的病因病机图解(《中国肛肠病杂志》1985年1.34)一目了然,容易了解,便于记忆,并在讲稿中随时补写新疗法,新中成药和中西结合新术式,还协助鞍山市中医院、开原市中医院建立了肛肠科,辽宁中医学院三个附属医院先后也成立了肛肠科,他成为辽宁中医学院肛肠学科奠基人,学术带头人,肛肠专科医院创始人。

他为人正派很实在,不分中西医护都以诚相待,不会权术搞学术,凡是肛肠学术活动和《论文汇编》不分学派他都看,他博览群书学习文史哲,自己动手搞实验写论文,亲自实践得真知。他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他取得的成果各个都真实可靠,但他认为并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只是继承中西医前辈的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加以改进,提高疗效的中西医结合成果,而且尊重前辈的功绩都署名原著作者。这些成果都经得起考验,至今本院和协作医院还在应用并推广到省内外,谁用都可无可非议,但也有人应用这些效果显著为了晋升职称也写成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说成是自己创立的成果。

他通过50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要发展肛肠学科,就应该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他认为中西医虽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但都属于自然科学,服务对象都是病人,病人和社会科学也分不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的高度概括就是哲学。中医理论贯穿着朴素的辩证法,西医的基本理论是唯物论,二者结合,去伪存真,形成辨证唯物论作为医学的指导思想更完美。中医宏观看整体,西医微观看局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更全面,中医源于经验医学,西医源于实验医学,经验和实验相结合水平更高。所以中西医结合从理论上讲是可能的,从实践上是可行的,许多学术成果体现了这一点,但是目前中西医结合还是初级阶段。“中西医都未打破各自的局限性尚未脱离中西医的固有模式(陈凯先:中西医结合发展思考),所以有些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尚未被广发接受,不像PPH手术引进后很快就全面展开。因此,西医要学习中医,中医也要学习西医,掌握中西医两种知识,没有门户之见,有比较,有鉴别,才能看到中西医各自的局限性,脱离固有的模式,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医结合,自主创新。古为今用就是努力发掘中医精华,利用现代科学整理提高,洋为中用就是优先引用现代医学高新技术加以研究。中西医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自主创新就是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创造中西医结合新模式。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研究表明“某一门学科越复杂就越难实现东西方的统一”。中西医肛肠学科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实现中西医结合新的肛肠学科,历史事实也证明肛肠学科的中西医结合时比较早比较好的。所以才有今天 的成就和发展。但不能因为比较简单而走捷径,他体会到在学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作学问,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才能成功。

他为了传播这些思想方法和推广这些成果连续举办7期肛肠学习班,为省内外培养近千名人才,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古晋华裔医师各一人,接受省内外医院和中医院校进修医师。应邀到十省十二市讲学。在全国和省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36篇。他白天上班,挑灯夜半著书,1985年出版《肛肠科手册》,1986年出版日文译著《临床肛门外科学》,曾被选为全国肛肠分会理事,辽宁省中医学会理事,辽宁省肛肠学会副会长,《中国肛肠杂志》编委,沈阳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文教卫生组副组长。他的业绩被《中国当代名医》收载成为著名肛肠专家”。

离休后还笔耕不辍,2000年增订再版《肛肠科手册》。又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肛肠科主任李春雨教授主编《实用肛门手术学》2005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实用肛肠外科学》2007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成为他毕生经验的总结。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没有忘记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同道们合作的给力。他不因为取得成果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受到侵害而耿耿于怀,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我国的中西医结合肛肠事业,他无怨无悔,呕心沥血为解除病人的痛苦,他感到欣慰。

2.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简介

张有生 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煤炭加工与利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 1989年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专业,同年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6和1999年分别获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自2001年进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能源经济、能源战略和能源规划等方面的研究。2005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韩国能源经济研究所开展东北亚能源合作研究,2006~2008年借调在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事新一轮国家能源战略研究协调、管理与研究工作。自进入能源所工作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60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部委各项任务40多项。先后获得省部级、宏观院各类科技进步奖7项、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作编著出版研究报告4部。

主要科研

1. 宏观经济研究院2001年度重点课题,《我国石油战略研究》,主要研究人员;

2. 宏观经济研究院2002年度重点课题,《西部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主要研究人员;

3. 宏观经济研究院2003年度重点课题,《2000~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发展战略》,主要研究人员;

4. 宏观经济研究院2005年度重点课题中《“十一五”能源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主要研究人员;

5. 宏观经济研究院2009年度重点课题中《“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研究人员;

6.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研究课题计划《关于能源原材料供求趋势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子课题《能源供求现状及中长期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年,主要研究人员;

7.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研究课题计划《国家能源安全与资源保障问题研究》,2006年,主要研究人员;

8.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研究课题计划《国家能源安全风险和对策》,2008年,主要研究人员;

9.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2004年,主要研究人员;

10. 国家能源办,《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优化》,主要研究人员;

11. 科技部,《能源科技战略研究》,2004年,主要研究人员;

12. 国家西部办,《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2006年,主要研究人员;

13.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备研究》,2005年,课题组长;

14. 国家能源办、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战略研究》,2006~2010年,总报告主要完成人;

15. 国家能源局,《西南能源基地发展战略研究》,2009年,课题组长;

16. 国家能源局,《西南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开发与煤电发展战略研究》,2009年,课题组长;

17. 国家能源局,《蒙东能源基地开发战略研究》,2009年,课题组长;

18. 国家能源局,《山西煤化工发展问题研究》,2009年,课题组长;

19.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送审稿)》,2010年,主要研究人员

20. 国家经贸委,2002年,《节约和替代燃料油重大政策措施研究》,主要研究人员

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部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主要研究人员

22.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能源基地设施防恐安全调查,2003年,

23.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及对我国影响,2004年

24.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中国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2005年

25.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2005年

26.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借鉴国外煤矿管理经验,治理国内小煤矿,2004年

27.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际油价上涨趋势和我国的对策,2005年

28. 国家发改委,“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思路研究,2005年

29. 国务院办公厅,主要国家调控油市的经验做法及启示,2006年,

30. 国家能源局,2005年世界能源形势与特点,2006年

31. 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国能源问题。2006年;

32. 国家发改委,南方雪灾后能源供给面临的矛盾和问题,2008年

33. 国家发改委,中美能源环境合作十年计划框架优先建议领域-洁净煤技术合作,2008年;

34. 中办,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008年;

35. 国办,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2008年;

36. 国办,我国煤电协调发展对策和建议,2008年;

37. 国家能源局,能源工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煤炭工业,2008年;

38. 国家发改委,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能源部分(草稿),2008年;

39. 国家能源局,金融危机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影响,2008年;

40. 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石油安全保障工作的报告,2008年;

41. 国家发改委,金融危机对能源价格和能源行业的影响,2008年;

42. 中财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策研究-金融危机对石油价格和石油行业发展的影响,2008年;

43. 中财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策研究-金融危机对煤炭价格和煤炭行业发展的影响,2008年;

44. 国家发改委,禽流感对我国石油需求和价格的影响,2009年;

45.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战略(征求意见稿),2010年

46. 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调控与分解方法,2010年;

47.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战略规划体系研究,2010年

48. 国家能源局,新疆能源资源开发与转化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0年;

获奖情况

2002年,“我国石油战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2002年,高煤级煤物质结构演化及其地球化学机理, 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号2002-023);

2002年, 渤海湾及外围深层烃源岩成烃演化与二次生烃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号3-179-5);

2003年,“西部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2005年,“2001~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战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6年,“我国能源科技发展战略”,获“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

2006年,“我国能源科技发展战略”,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主要论著

主要论(编)著:

1. 《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理论及其应用》,2001年12月出版,地质出版社,ISBN: 711603481,合著,撰写约10万字;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源战略研究》,2006年,中国计划出版社;ISBN 7-80177-476-0/F,主要编写人;

3. 《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见《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ISBN 7-5058-4533-0;主要编写人;

4. 《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及其相关政策研究》,见《西部大开发重大问题与重点项目》,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主要撰写人;

5. 《中国的能源问题》,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合编著;

6. 《能源词典》,编撰词条27条,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年4月。

主要论文:

1. 国外治理小煤矿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办《参阅资料》供稿,独立完成。

2. 中国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为中办《参阅资料》供稿,主要撰稿人。

3. 试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方略,《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独立完成;

4. 聚焦我国石油战略,《环境经济》,2004年第8期,第26~33页,独立完成;

5. 西部地区油气发展与西气东送,《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50期,独立完成;

6. Natural Gas Demand and Supply in China and Gas Trade Cooperation among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Northeast Asia Energy Focus》,2005年第2期,独立完成;

7. 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to Chinese Energy Supply. 《Northeast Asia Energy Focus》,2005年第4期,独立完成;

8. 世界煤炭资源及我国利用潜力,《能源研究通讯》,2004年第5期,独立完成;

9. 我国石油资源战略,《调查·研究·建议》,2002年第31期,主要执笔人之一;

10. 西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50期,主要执笔人之一;

11. 我国能源供求现状及中长期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12月,主要执笔人之一;

12. 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11月,第84期,主要执笔人之一;

13. 2009年我国能源供需形势及2010年走势分析,为国办供稿,合作完成。2009年11月

14. 金融危机对能源价格和能源行业的影响及政策建议,为国办供稿,合作完成。2009年11月

15. 2010年我国能源供需形势与2011年走势分析,宏观经济信息研究,合作完成,2010年11月

16. “十一五”能源规划执行情况与“十二五”展望,国际石油经济,独立完成,2010年第12期

17. 2009年我国能源供需形势及2010年走势分析,能源研究简报,2009年

18. 世界核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简介及启示,能源研究简报,2010年第22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