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远 |
释义 | 1 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研究生学历,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馆馆长。200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画作曾入选第五、七、八、九届全国美展,获多类奖项十余次。撰写论文、评论、教材近百万字,出版画集、画册、专著15种。冯远的作品影响较大,许多画作被国内外美术馆和藏家购藏。 中文名:冯远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2年 职业:画家、教授 毕业院校: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 代表作品:《秦隶筑城图》、《星火》、《屈赋辞意》 ◎ 人物简介冯远,中国画家、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司和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200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2011年5月,被聘为北京东方祥和书画院艺术顾问。冯远画作曾入选第五、七、八、九届全国美展,获多类奖项十余次。撰写论文、评论、教材近百万字,出版画集、画册、专著15种。冯远的作品影响较大,许多画作被国内外美术馆和藏家购藏。 ◎ 艺术简介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擅长人物画。中学时喜爱绘画,自习连环画八年。14岁入高中,从学于名师家翁范子愚并徐质夫、顾昌祖、顾尔亦、颜若愚、冯德吾、张慎余、子通、黄幼松、顾云璈、季修甫、李效成等。 1977年,调辽宁文艺创作办公室工作,翌年底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师从方增先。 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1987—1999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长、副院长,从事中国画艺术创作、艺术教学、理论研究,主持学院的教学、创作、科研管理工作。曾获优秀教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调国家文化部艺术教育科技司,任司长。 2000年,调任艺术司司长。 2011年11月24日,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 人物冯远介绍冯远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司和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联委员和副主席。200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画作曾入选第五、七、八、九届全国美展,获多类奖项十余次。撰写论文、评论、教材近百万字,出版画集、画册、专著15种。冯远的作品影响较大,许多画作被国内外美术馆和藏家购藏。 冯远在绘画史中,其笔墨语言从传统的疏淡飘逸、逸笔草草中抽离出形态美、黑白构成关系及可变性,又借鉴了西方艺术的造型、体量、结构等美感元素,展示为极具个性化的艺术旨趣与审美追求,那种坦荡深沉、大气磅礴的艺术品位与艺术特色,在当代画坛尤为突出。 ◎ 中国画作品《秦隶筑城图》、《星火》、《屈赋辞意》、《世纪智者》等入选第四届、六届、七届、八届全国美展,获金、银、铜、优秀奖等各类奖项十余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国东亚艺术博物馆 等收藏。 ◎ 论文及出版物《从生命意识到审美知觉》、《21世纪艺术教育及人才培养》、《回到单纯 》、《现代日本画的启示》、《水墨人物画教程》、《东窗笔录》、《冯远画集》等。受文化部委托执笔撰写《高等美术教学方案》、《教育艺术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等,多篇论文获科研成果奖。 另有著作《走近画家》、《水墨人物画教程》、《中国画名家经典》、《北京当代优秀作品集》等。 ◎ 水墨艺术冯远在自己的水墨创作中,引人瞩目的是加强了理性因素,特别是对哲学、历史、人生因素的强化,使其作品气象与诗情、结构与语言更偏于冷峻,结果使艺术的至境氤氲着哲学的启示与理趣,成为他作品的审美取向。而类型化和概念化的笔墨方式,始终是中国水墨画的弊端,千百年恒定不变概源于此,它从根本上与绘画的审美特性背道而驰。冯远的水墨艺术,其意义正是建立在对这种倾向的克服上。 冯远的中国画创作以现实主义具象写实风格为主,兼及其它。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谨严传神,画风追求拙朴浑厚,笔墨苍涩遒劲。偏爱历史题材创作,善于营造组织浩大场面。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力求传达出宏大精神的写照,同时也关注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颖、精致。亦作简单、抽象绘画,意在博采兼蓄。近年来供职之余勤于笔耕,热衷参与创作理论研究。冯远致艺、执教踏实认真,创作研究上的每一次风格嬗变都努力争取达到相应成熟的高度。冯远认为中国水墨人物画前景未可限量,但是要创造出既与传统艺术拉开距离,又与西方现代艺术保持距离的真正属于中国现代的人物画,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 冯远的艺术观冯远认为,中国目前可以说具有正在发展、形成中的当代艺术,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形、成熟、成功的当代艺术。这里所说的“正在”指的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概念,即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的模仿、挪借、学习、借鉴(包括照搬)西方的艺术观念、语言、形式、材料,将西方现代艺术理念与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符号相兼融的艺术实践方面发展变化。而就学习,采纳西方当代艺术中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且意识到终将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理念、文化内涵、文化载体,进而创新发展中国的当代艺术而言,不乏其积极意义。在目前而论,也是具有可行性的选择之一。既然处于学习发展的过程之中,缺乏自己独立思考和创意在某个阶段就势所必然,不管是青年前卫艺术家们有意还是无意,都难免脱开他人的“附庸”嫌疑。但是,冯远也不相信,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当代艺术家甘愿成为“附庸”,甚至一辈子作为“附庸”。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已经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成进步,有的甚至在国际上也获得西方同行的认同和赞誉。当然,在现阶段,游戏规则、价值标准的话语权在别人手里,甚至东西方策展人观念中对“前卫”的概念也有特指,中国当代艺术是就着别人的规则和标准在“思考”、在“创意”。冯远指出:有一天,中国的当代艺术能够由中国和国际同行的共同标准来判别优劣,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才能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 ◎ 冯远论画冯远认为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而且是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中国画的艺术一定也会源远流长。和其他国家的绘画艺术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秉持的文化哲学理念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跟现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中国画艺术观察世界的方式不一样,中国画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哲学理念,俯仰天地,品察万类,抒情畅意,以中国笔墨材料诉诸妙在似与非似之间的物象造型,追求作品的气韵生动和意境格调,并且在与观众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达到得意(他的意思得到了呈现)、观众会意(画家的意图给了观众,观众能够接受)的审美效果,达到这样一种互动的效果。 另外就是运用不一样的艺术理念,不一样的色彩语言,不一样的视觉图式来呈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梦想。通过把192个国家的各自不同的图形连起来,成为联合国一个比较壮观的画卷,它的主题易于被各国观众接受。由于中国画创作介乎是与非是之间,既不同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那种非常精细、照相似的再现形式,也不同于西方当代的一批抽象形式,所以它的特有形式易于观众和同行理解。 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虽然跟西方绘画的这种色彩调性不一样,但是它始于实,从写实起步,止于虚,就是有一个界限,不完全是抽象的;与西方当代绘画中间的新写实主义、具象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甚至象征主义的观念是完全相同的,或者是异曲同工的。它注重绘画性、书写性和作品的意境、比兴象征意味。所以我想中国画和西洋画应分属不同文化体系的两类高端艺术。相信中外观众应该是心有灵犀,能够分辨良莠高下的。 ◎ 冯远与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建于1958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殿堂。多少年来,画家们都以能在此办个人画展为荣。冯远坦言自己年轻时也有这种心理,但他从未在此办过个人画展。当上馆长后,所面临的不是画好自己的画,而是为美术馆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他说:“中国美术馆应成为推介、倡导、引领健康进步的艺术思潮与美术创作,不断推出具有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具有艺术魅力的国家级美术精品的重要展示交流平台。美术馆要办成世界一流水平,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和经营管理意识。”针对有一时期外界反映美术馆艺术标准降低,社会上所传“有钱就能办画展”的说法,冯远明确强调,美术馆已着手聘请馆内外专家组成艺术委员会以及藏品评鉴、策展和展览资格审核小组,严把质量关。他解释说,过去美术馆是等人上门,现在要实行策展布展、广告宣传、学术研究一条龙服务,主动策划一些高质量的展览,引进世界各国代表性艺术家和艺术精品展。他说目前正在论证将以往的场地租金制改为鼓励美术家、企业、社会团体出资赞助的形式,以提高画家的荣誉感和参与美术馆共建的意识。 进入中国美术馆,会发现这里的服务较之以前有很大改观,门厅内放有近期展览的册子,人们可以电脑查询展览内容,艺术书店、咖啡厅、餐厅随时供参观者享用。还有服务人员为需要的观众提供帮助。这些都使美术馆多了几分人情味。但冯远认为还远远不够。他说:“中国美术馆除了需要尽快向世界第一流的标准看齐之外,还负有普及公众美术教育的责任。美术馆不能像个衙门,我只管办展览,看不看由你,而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强化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大众文化休闲、娱乐、审美、教育的国家级殿堂。”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美术馆一方面正着手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包括工作人员在着装、待人接物上的明确规定,以及为参观者提供种种方便等;另一方面,以低票价吸引更多的美术爱好者。本次印象派珍品展,按说是一次赚钱的好机会,但美术馆却贯彻服务大众的公益性宗旨,票价没有提高,维持在20元不变(学生票10元)。“我们不能把经济不富裕却热爱美术的人挡在门外,剥夺他们欣赏优秀作品、接受艺术熏陶的权利,不能趋一时小利而损害公众的积极性。其实用正常的票价来经营高雅艺术,这也是在培养观众,为未来培养观众。”冯远说。 冯远透露,中国美术馆二期工程明春开工,2007年完成后,在布展、收藏、研究工作上将拥有设备先进的工作空间。届时将构成三面环路的建筑群,与故宫、景山、皇城根遗址公园、北大红楼、老北京图书馆一起,形成一个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文区域环境。这位白天团结美术馆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共同创作“美术馆这张大画”,晚上仍坚持自己的美术创作和研究的馆长,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中国美术馆的前景,没有围墙,,阴掩映,雕塑环绕、舒适惬意,一个开放、典雅、具有亲和力的艺术鉴赏娱乐休闲中心……。 ◎ 冯远谈全国“美展”冯远认为,全国美展对绘画作品的分类一直是按画种来区分的,即国画、油画、版面、壁画等等。现当代艺术发展十分快捷,许多艺术边界模糊,形式交叉,原有的分科模式已不能概括它们,新的东西又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用高新技术手段制作的作品越来越多,难以用传统的范畴去界定它们。因此,我觉得可以对艺术作品重新分类。艺术设计是个非常大的门类,它关系到现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未来发展的边界在哪里,还难以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超出了今天“美术”这个概念的范畴。所以,将来可以按照绘画、雕塑、设计以及综合艺术等几个方面来分类。作品的选拔机制也要“与时俱进”,评委会中要有在不同艺术门类中各有所长的专家,要有不同年龄的专家,不光要有技术类的专家,还要有理论家和艺术市场专家。可以由不同种类的专家组推荐作品,最后提交大专家组终选。至于将来是否还是由各省市美协发动、组织作品的送选工作,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来进行,比如可以改变评奖机制,给专家以推荐作品的权力,但作品入选和获奖要有一定数量的专家认可,获得金奖、银奖、铜奖的作品,可由专家写出评语,进行公示,让大家知道该作品为什么获奖。这样,既体现了政府的文艺方针,又体现了专家评委所鼓励的东西,即学术上的要求和导向,同时也反映了技术层面上所推崇的东西。大家很在乎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冯远认为不要以年展的方式代替大展,而是要将这五年的优秀成果推荐出来,展示出来。 ◎ 教育观点冯远认为:学院是教学、研究、培养人才的中心,学院理应秉持学术精神、良知精神、济世精神,在当今时代扮演传承经验、研究新知、创造成果、倡导价值、引领社会的重要角色。学院可以保守,它坚持张扬传统的文化核心价值;可以与时共进,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产品的专业素质;学院也可以前卫,它研究现象、提出真知远见、形成思想、助推社会。但是有一点,学院不应当被动追随社会成为随波逐流的尾巴。美术学院的意义亦然。 冯远还认为:教学的意义,在于将无限的知识、技能通过合理有序,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内容结构组合,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技能有专精,知识有系统,教学有规律,教材有规范,循序而渐进。学院教学教会学生的是基本的方法,学院学习不在于学生具体掌握了哪一门手艺,而是成为了什么样素质和才能的人。一个艺术家,从院校毕业到其成为有造就的大家,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实践、研究,创造乃是需要倾其一生心力之事,但事实上,那些真正成为大家的艺术家,并不是全凭求学那几手的功夫。中国历史上自学出大家,师徒授受也出大家,学院出大家,转行的也出大家。西方近代史上自印象派以降,许多大画家都非出自学院,那么学院的意义在哪里?艺术还可不可教?学院需要办,那是社会有相应的需要,学术仍然可教,教什么?教基本的规律。任何特殊人才都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特殊经历和方法造就。艺术崇尚独特,这是任何一位从事艺术创作者的共同目标,没有谁会乐衷于雷同一律。 ◎ 作品拍卖◎ 简介冯远作品艺术价值较高,一直为市场所看好,从近年的拍卖记录来看,不仅参加拍卖的作品数量大幅上升,而且成交量很高,拍卖价格节节攀升。业内人士分析,与冯远的艺术价值及综合能力相比,他的作品市场价格偏低,有着非常大的升值空间,冯远是新中国继徐悲鸿、李可染、陆俨少等大师之后的第二代中国画家的代表之一。徐悲鸿等大师的精品之作已经拍出了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价格,与他们相比,在不久的将来,冯远的作品将会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冯远从不参与商业炒作,因此,他的作品拍卖价格都是自发的市场行为,含金量高。从他的作品拍卖的数量、成交的比例,以及拍卖价格的节节攀升来看,已有藏家意识到冯远作品的巨大升值潜力,将收藏投资的目光投向了冯远的精品之作。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收藏家与艺术品投资者应及时抓住目前冯远作品价位偏低的有利时机,收藏冯远的精品之作。 2001 秋拍平均价格3236元/平尺,2002 秋拍平均价格4337元/平尺,2004 春拍平均价格10314元/平尺。拍卖价格有波动,总体上升趋势,成交率很高,几乎100%。 ◎ 成交案例成交年份 作品名称 作品尺寸规格 成交价(人民币:元) ------------ ------------ ----------------- ------------------------ 1993年《秋水长天》 67.5×67.5cm 93,500 1994年 《正气图 》 137×68cm 132,000 2000年《秋思图》 132×66CM 121,000 《梅韵图 》 132×66cm 123,200 2001年 《垂钓图 》 52,800 《对弈图》 66×66cm 47,040 2002年 《八仙醉酒图》 137.5×70 cm 40,000 《牧牛图 》 132×66cm 103,040 2003年 《唐人击鞠图》 137×70 cm 49,500 《 清江垂钓》 66×67cm 55,000 2004年 《人物》 137×69 cm 50,820 《仕女》 67×67CM 74,800 《四季》 67×67CM 68,200 《凉山绣女 》 35×103cm 99,000 2005年 《诗仙》(四屏) 396,000 ◎ 水赋其形 墨成其相2009年12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水墨形相”的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展。展览全称中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冯远。作为文联的副主席,这次展览是他为自己的八个学生举办的毕业展览。这些学生本身,也都是各个高校艺术系的教授。 一年半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开班。学生不是交钱就能来,而是冯远亲自挑的。这些学生们不在冯远面前时,几乎都是各个高校的教授级人物,但在冯远面前,都乖乖地做起了学生。“同学们选择我,我也选学员,我们拿出一点精力做一点事业,在每个学生现有的状态上有没有可能提升一步?”在此次画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冯远如是说。 既然当了先生,冯远就不敷衍。课程排的满,并且采用切磋、交流、探讨、提示的多种教学方式,有时画画兴到浓时,便趴在地上整夜作画。整个工作室的教学模式遵循了学问——生活——思考——实践的模式,还具体涉及到了艺术、技术等问题。对于当前水墨人物画“如何在写实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传统笔墨的典雅性、抒情性”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这八位同学被人称为“八大金刚”。为首的是工作室助理李也青,他也是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平时被大家叫做“班长”。他的作品以城市农民工为题材,从现代主义小说、壁画和现代派美术作品中汲取营养,以民工各种形象和动作的穿插、拼贴、叠压而形成多向性的叙事结构。 李锛“同学”是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他喜欢画民俗题材,《京剧八大锤》、《霸王别姬》、《东坡闲逸图》以民俗民风以及戏曲为主要题材,以线造型,着意营造一个充满传统趣味的世界。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珂偏爱普通百姓的题材,着重展示普通人的平凡和快乐。 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美术创作员邹立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喜欢画汉子,着力塑造了现代军人的群像。 谭乃麟同学在当“学生”前是青岛画院创作部主任、青岛市美协副主席。他有一种本领,画面愈是人物众多,愈能掌控局面,得心应手。现实社会中生动丰富的人物群像,富有生活气息的各式人等不缩小日常生活场景和人物在特殊语境中的状态。 “北人南相”的范治斌同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做讲师,他重心向着具象表现主义理念的创作方式转型。 杨晓刚是工作室里最年轻的画家。在《千年古风》这一作品中,他将传统的水法融入到创作中,通过极有控制力的手法,使水的通透流畅富于美感。 相对于杨晓刚的轻盈和抒情,李连志笔下的人物形象是苦涩与厚重的,《天堂》系列中静谧的天空、流转的白云、屹立的高山、坚实的土地以及站立在天地之间的人们,无不在向观者传达一种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意识。 然而,一个先生带出的八个学生,风格却各不相同甚至毫不相近。我们看不到哪怕是相近的风格。“这是冯远教学最为成功,也是最为动人的地方。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学生们的个性和想象力,以免他们成为老师的复制品。”评论家张晓凌很是赞叹地说。“希望在中国人物画比较薄弱的现状下,这批人能成为一种推动前进的力量。” ◎ 坚持与选择2009年11月30日下午14:30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冯远老师做客新华网书画频道的艺术名家访谈,和大家交流新中国美术60年的脉络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实施的过程。同时他还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的简单情况,就他的水墨人物画艺术观和广大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 嘉宾简介: 冯远,祖籍江苏无锡,1952年生于上海,中学时喜爱绘画,自习连环画八年 。1977年从农村调辽宁文艺创作办公室工作,翌年底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师从方增先。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擅长人物画。 一、新中国60年的美术发展的脉络 (一)、1949——1976 袁思陶:2009年是伟大祖国60周年华诞,也是美术界的盛会。今年文化部也组织了很多优秀的展览,比如新中国60年美术展,还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实施,首先请您简单的梳理一下新中国60年的美术发展的脉络。 冯远:今年是我们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国的美术也经历了60年这样的风雨历程。60年一甲子,我们今天来回顾这60年中国美术走过的发展历程是应该做一番梳理研究工作的,这对我们未来美术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不久我写了一篇《中国美术:承传图新与时俱进60年》,这篇文章是作为一个基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以艺术家的角度对这个60年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这篇文章是8000字左右,所以很难兼顾到方方面面,不能是具体的史的论述,只是大体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新中国的美术前后经历了60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向世界开放,转向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所以后30年基本是一个稳定的延续的过程。 可以这么说,美术是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大发展而同步进行的,每个阶段都应和着党和国家发展的政策指导方针和文化建设的大的目标共同发展。所以这60年来,中国的几代艺术家都通过他们的辛勤创作和智慧劳动为中国的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交出了一个完美的答卷。我们可以把新中国成立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后,就象征着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决定了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走向。 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有一个简短的致辞。他说:“因为你们都是人民需要的人,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是一个大会师,当时在这个会上大家共商新中国美术发展大计。 “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努力发展为人民所需要的美术工作。”那次大会同时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并提出了明确的章程指导思想。 经历了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外文化碰撞的时代洗礼,持各种艺术观点的美术家们会聚在一起,他们通过50年代我国党领导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是一个大的历史巨变。当时美术家的积极性就被激发了出来,作为一个新中国的主人,他们要用自己的画笔去反映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精神状态。相当多的文艺家、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都真心诚意的接受了党和人民的这种思想教育,从灵魂深处开始了一场新的思想洗礼,也接受了广大人民群众各种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和文艺现象批评,进行了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 袁思陶:那个时期产生了哪些伟大的作品呢? 冯远: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样式来表现新中国成立的这种新气象,1955年至1956年,毛主席提出了在“艺术的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作愿望在当时就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涌现出了一批新颖有质量的作品。 后来我们就经历了一个左右摇摆的历史阶段,“反右”斗争扩大化使得一批艺术家们和知识分子受到了批判和打击。当时也是处于多种思想在交流过程中的碰撞。60年代初,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来又颁发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使得文艺创作再现生机。当时出现了一批好的作品,广大的文艺家们向生活学习,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在改造新中国绘画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多的聪明才智,像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老一辈艺术家革故鼎新,走出新路,傅抱石、关山月、赵望云、李可染的山水画,在原来的传统的技法方面加入了一种新的元素。徐悲鸿、蒋兆和、黄胄、方增先的作品很有代表性。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候一民的《刘少奇同志和安源矿工》等等,反映了那批艺术家们是真心诚意的歌颂新中国的巨变和劳动人民的崭新风貌。晁楣、李焕民的版画作品,雕塑家有潘鹤的《艰苦岁月》,包括刘开渠先生领军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等,这个年代是一个充满着激情和理想的时代。同时期的大众美术水平质量有很大提高,比如说杨柳青年画,木板年画,新年画等。在60年代的前期,整个美术界应该说是非常活跃和繁荣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那个时期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找到了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 冯远:对,艺术家们通过各自的艺术劳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66年到1976年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必须要提,我们应该给出一个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评价。在那个特殊的处于一种极左思潮的历史阶段,林彪、江青政治集团,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文化的创新,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了破坏。 对文化的破坏就在于全盘否定中外文化的精华,把我们新中国前17年美术发展的一些优秀成果全盘否认了,更重要的是迫害了一批老艺术家们。当时的美术创作、教育、出版等等都停顿了下来。各级艺术家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被扫地出门,很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知识分子被送去进行了劳动改造。 袁思陶:这个阶段过了以后,美术史就进入了宽松的阶段了。 冯远:即使是在“黑云压城”的年代,当时还是出现了一些好的作品。比如说大家熟知的《毛主席去安源》,还有宣传画《主席视察大江南北》,还有版画《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这是能够体现文革特殊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我们看到了历史所留下的痕迹,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批很好的作品,比如说油画家汤小铭的《永不休战》,陈逸飞和魏景山画的《开路先锋》,年画《红太阳暖光辉暖万代》,《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唐大禧的雕塑《海的女儿》等等。我觉得广大的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是以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从他们对当时历史时期的认识理解表现革命领袖人物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 袁思陶:这些作品从现在来看,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是站得住脚的。 冯远:是的。所以通过这些作品能够反映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我们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和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是保持一致的时候,艺术家是同路人,他也是工人阶级的一个成员,是劳动阶级的一分子,表现出来的一定是真情实艺的反映了当时的状态。真诚的、朴实的、追求光明理想的东西和精妙的艺术语言结合在一起,任何时候艺术作品都应该是这样的。 (二)、1976——1989 1976年四人帮覆灭,1978年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和学术界形成了反对教条、反对迷信的思想解放运动。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发表讲话:“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他特意谈到了在文艺创作中要反对教条主义。他说:“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文艺创作思想、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要着重帮助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小平同志的讲话非常的振奋人心,埋藏于老中青几代美术家心中的创作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美术界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由原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发展经济建设为目标,如何解放文艺思想,文艺家也经过了思想转换的过程。“乡土美术”,“伤痕美术”应时而生,创作思想活跃,美术界、文化界展开了对艺术的风格、形式、内容的思想解放大讨论。 袁思陶: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各个艺术流派都可以自由的发展。 冯远:是的,当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高小华的油画《为什么》,何多苓的《春天开始苏醒》,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图》等等。这都是人性的回归和思想的解放的成果,人重新获得了尊重。当时还有首都机场的壁画《泼水节》,由于作品里有裸体受到了争议。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艺术家们重新获得了自主意识,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表现美好的东西。这无疑是思想的解放,人性的解放。后来刘海粟、李可染、吴冠中等老艺术家也焕发了青春,创作的热情和欲望大大提高了。先后涌现了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朱乃正的《国魂》、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等优秀作品。 袁思陶:油画、国画和版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力也不同,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是不是占很大优势啊? 冯远:中国画也有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王子武的《曹雪芹》郭全忠的《千言万语》、以及王公懿的版画《秋瑾》等优秀作品都受到了关注,在那个时期呈现了又一波艺术振兴的趋势。 这个阶段有两件事情是值得我们总结一下的,一个是“伤痕美术”“乡土美术”;还有就是“85美术新潮”。80年代对外开放以后,西方的当代艺术思潮逐渐影响到了我们。当时美术界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一批年轻人,他们的思想比较敏锐,艺术创作比较有勇气,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他们表现出了一种急切追赶国际潮流的愿望。当时各种文艺思潮被介绍到了中国来,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经历过文革这样一场历史浩劫以后。在文化思想、艺术创作领域形成了碰撞,一些年轻人提出了中国的艺术应该跟上现代的国际潮流。他们认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化艺术现象,文艺观念的反叛解构来达到创新变革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一种探索创新,把西方现代的某些艺术的理念、样式、风格等等,都被直接引用进来,甚至于套用一些观念和表现手法等等。 袁思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由于我们的文化不自信呢? 冯远: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在我们突然封闭多少年以后,又经历过文革这种极左的历史阶段,突然打开了国门以后,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激荡也是可以想象的。我觉得当时的年轻人的愿望和出发点是一种迫切的愿望,我们是在院校,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第一手的出版物。 接着中国的美术界逐渐有条件,分期分批派出教员去国外的美术馆临摹作品,去考察访问,甚至建立工作室,后来的条件就越来越好了。这使得我们国内美术家在学习研究西方的当代艺术,包括古典艺术都可以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这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理解、认识、吸收,客观上对中国绘画艺术,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我今天更多的是肯定它的终极目标,哪怕过程中生吞活剥的把西方的东西为我所用。 袁思陶:把西方的艺术经过一个学习沉淀,我们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 冯远:是的。中国文化五千年的传统没有被割断,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需要保持的,但同时需要注入一些现代的血液。研究西方现代的东西,了解他们发展生成的规律,把他们的有用的观念和艺术创作的样式、风格、理念吸收过来,真正的去粗取精,来创作出我们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真正现代性的艺术作品,才是我们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目标。 (三)、1989——2009 袁思陶:冯主席给我们把新中国美术60周年的脉络基本理清了,从90年代到目前为止,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艺术家对于图片、信息、样式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了。那您觉得中国美术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 冯远: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尤其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我们的财政投资逐年加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有了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保护和有效的资金投入,使得中国美术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可以说纵向比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繁荣时期,也许将来还会更好。文艺创作环境空前的宽松,中国的艺术走出去,国外的艺术家请进来,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尊重,不断推出了一些好的作品。 1996年第六届全国文代会召开,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鼓舞中国的文艺家们用手中的画笔讴歌这个时代,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他认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化艺术作为提升国民素养的要素,在今天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第八届全国文代会的讲话中,对文化艺术家们提出了希望,可以说我们经历的30年是历史最好的时期。 袁思陶: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就非常丰富了。 冯远:推动了中国艺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走向了现代文化艺术转换时期,向着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如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在中国也蓬勃的发展起来。随着我们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外的文化艺术创作的信息得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中国艺术家参加世界各国的艺术展览,使得当代艺术的创作、研究、生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识。 袁思陶:油画和国画在以前占有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装置、影像、动漫等艺术形式都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也有网友关心油画和国画会不会越来越弱势呢? 冯远:很多人认为当代艺术可以用更多的新方法、新材料来进行创作,但是即使是在西方的现代艺术和前卫艺术仅占相对的比例,并没有完全取代绘画、雕塑等传统的艺术门类。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艺术门类在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观念、风格和探索,远没有穷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具有2000年历史的绘画艺术仍然具有庞大的艺术空间和民众需求。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当代艺术的各种样式也逐渐被中国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艺术家在从事创作,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我认为,随着美术事业的发展,各种艺术样式的发展都能够在中国找到它的发展的空间,都会拥有它爱好者和观众。 (四)、 对“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的看法 袁思陶:前不久“中国当代艺术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了了,您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怎么认识? 冯远: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久远的国家,文化艺术的传承积淀比较丰厚。现代科技的发展,还有资讯和媒体、网络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和传统的农耕文明以及早期的工业文明是不一样的历完全不同的时代。现代科技终将会影响文化艺术,并且会对文化产生一个助推的作用。当代艺术反映了当下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 所以在当代中国艺术应该是多样共存并行发展,互相都有发展的空间。传统绘画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因为有相当多的爱好者。当代艺术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课题,这中间不是完全割裂开的,中国的当代艺术不是凭空生产出来的,是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不是由你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及它的价值。 我们也鼓励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应该下功夫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怎么发展,还要关注世界艺术的发展走向和学术前沿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 二、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实施 袁思陶:我们知道,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整个的实施过程中您功不可没。这中间肯定很艰难,请您和网友谈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初期策划和后期实施的情况。 冯远:前不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告一段落,所有的美术作品向公众展示,引来了很多评论。这是一个政府和艺术家的集体意志和行动,是共同完成的一件大事。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起源应该从我刚调往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的时候说起。作为一个美术学院出来的艺术家,我研读了中国的美术史以后有一个遗憾,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有大量的山水花鸟画的精品,但是缺少有表现中国历史这种彰显人物精神的有分量的美术作品。他们应该记录着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通过美术作品能够读到一个国家的历史。 中国的博物馆、中国的美术馆缺乏这块收藏和陈列,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所需要的。其次,中国逐步富裕了,我们已经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修建博物馆、美术馆,但是我们拿什么陈列呢?美术史的经典作品是必需的,传统美术作品是必需的。近100年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受尽屈辱,后来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改革开放30周年,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了,我觉得中国的博物馆应该有一部分反映这百年历史重大题材的作品。从屈辱中奋起,从被压迫、被殖民、被奴役的民族通过奋斗成为一个逐步富裕强大的现代中国。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个作为我们的课题,让画人物画的画家们作为研究的方向,带着主题性创作来完成这件事。当时中国美术馆要修二期新馆,我们就提出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构想,这个项目得到了文化部、财政部、中宣部的支持。后来我们请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的历史学家们坐下来论证了100个课题,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整个历史史实。实际上这100年能够入画的题材远远多于100件,但是作为工程只能有一个限量。 后来经过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的批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列入了“国家八五文化发展规划”。当时对整个工程的构想心里是没有底的,因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以政府主导的美术创作行为。而且国家财政拿出一个多亿的资金以购买的方式支持这批作品的创作,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放到未来的美术馆新馆里作长期陈列。这个事件当时在美术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相当多的艺术家来报名,我们通过了层层筛选,最后选拔了120多位作者参加。我当时也非常的感动,很多爱好历史题材作品的画家都积极毛遂自荐。我们确定了创作的计划,资金的下拨,组织专家检查指导,草图观摩,切磋论证等等。后来我调离文化部到文联工作,整个工程的实施历时五年左右,现在正在进行全国巡展。 三、“主题性的创作”在中国当下的状况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袁思陶:“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实施再次让“主题性的创作”受到了美术界的瞩目,请您谈谈“主题性的创作”在中国当下的状况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冯远:从艺术创作规律来说,任何题材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母体题材,但是我想“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有几个功能是一般的绘画所达不到的。 一个文化大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需要大作品,当代美术史也需要一些有分量的大作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国际上所展示的形象需要有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来确立他的文化形象。文化对外交流,也需要一些有精湛艺术技艺的作品。包括国外的游客到了中国,到了北京的美术馆来观看藏品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些代表这个国家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宏大历史作品,肯定不能都是小作品。小作品确实也是精品但不能代表全部,需要有一些精神主导,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分量的宏大历史作品。所以“主题性的创作”在中国当下对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还很大。 四、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有哪些变化更新 袁思陶:2009年美术界的大事很多。与往届全国美展相比,您认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有哪些变化更新?请您谈谈全国美展在多元化艺术生态中的功能定位、文化使命及历史作用? 冯远:我参加了多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美展每五年举办一届,我觉得这是中国保有历史最长,享有规模最高,具有规模最大的美术展示,具有权威性。据我了解,今年的全国美展是从全国近两万件作品,经过初选3000件作品入选,经过复选评选出了300件金银铜优秀奖提名作品,这个数量虽然和第十届持平,但和以往相比,参展数量最大,参展艺术家和作品都是历届最多的。 五、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的情况 袁思陶:12月3日至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作品展。此次展览是这个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经过近两年的学习研究和精心的创作成果,首先祝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请您谈谈“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的简单情况以及您的水墨人物画教学理念。 冯远:这些年来,有好几个单位希望我能够去带博士生,培养当代比较优秀的人物画家。但我精力有限,后来禁不住同学的再三邀请,我就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晓凌院长说同意带一届试试。我一直从事着专业创作,我觉得中国人物画遭遇了很多问题,在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精神指导下如何更加有效的反映当代人的面貌,描绘改革开放和富裕了的当代中国人的形象,为这个时代塑像是我们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间存在着不少值得改进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现在展览数量非常多,艺术品市场看起来也很活跃,但是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真正堪称扛鼎力作的好的人物画还是不多的。 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虽然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们绘画功底扎实,但是他们还需要全面提升艺术修养。其次,提升艺术家眼力,只有有了这个才可能进行更好的创作。我后来就选了8个同学,秉持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理念,以写实为基本创作手法,这8个学生代表了五六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样式。在实际教学中,我鞭策他们按照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一步,我不客气的指出了他们身上存在的的缺陷和薄弱之处。我给他们的任务是读完几本书,完成几件好的作品,研究艺术创作规律。 我的中心命题是研究中国绘画的笔墨技法在当代人物题材表现中的拓展和运用问题,人物画的造型规律与表现力的关系,解决好艺术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系。我做这个事情,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完全解决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学生的要求,在他们创作道路上对有些问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两年的时间不是很长,这些人都是在社会上已有名气的画家了,这一年半时间我就要求他们以创作为主,他们都非常努力。 袁思陶:在这里我们就祝愿这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六、冯远的艺术创作理念 袁思陶:我们知道冯老师您的创作题材很丰富,有评论家把您的创作大致分四类:一、历史主题性创作;二、抽象水墨实验;三、都市人物系列;四、古典诗意之作。可能学术界在关注您的历史主题性创作的同时,忽略了您的艺术中个人心性的表达,浓厚的古典情结、抽象的水墨世界的探索等等,您个人得艺术创作怎样做到如何丰富和多元 冯远:我原来在美术学院当老师。做老师需要一个很宽的视野,需要多方面的涉猎,需要对不同艺术观念、学术观点、流派风格技艺的深入认识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给学生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技能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这是对一个老师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创作期间我喜欢读历史,喜欢文学方面的读物。 其实我关注的是近代历史,我想表达中国人的精神。我看到了这百年中国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屈辱,有一种由衷的体会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所有的成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付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吸引我去做的事情。而我对现代抽象水墨,对传统技法的修炼是希望从中找到中国笔墨语言的核心精华部分,看看能不能嫁接到我的历史题材上。 艺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传统艺术非常好,但我们这代人的任务不是重复。尤其是在现代这种艺术流派纷呈,周期淘汰率在不断缩短的情况下,艺术邪恶需要艺术家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艺术,而且必须要亲身尝试一下。很多艺术家都在夸大自己研究方向的重要性,这都没有错,但是他仅仅在一个点上。当在一个面上的时候,多种艺术的涉猎是对他艺术的完善和补充。至于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系列的绘画,是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重新解读和爱好。因为中国的古典格律诗中承载着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美的东西。 我最后的创作就是要回到原点,关注当代人,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也试图揭示现代人灵魂的另外一面和人的多样性。我笔下的是“人”的艺术,同时我创造的是“艺术”的人,希望通过我的艺术语言能够表现当代人,让这个“人”能够留下一个过目不忘的形象,这是一个人物画家的使命、一个任务。 袁思陶:今天非常荣幸请您给广大网友就很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解读,对您的艺术创作我们也有了新的了解,广大网友可以在12月3日到中国美术馆观看冯主席学生们的作品展览。最后祝愿冯主席个人的艺术创作中能够取得新的成就,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水墨人物画作品开展2009年12月3日,“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郭怡孮、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介绍了冯远工作室的概况,在说到此次展览意义的时候,他说:“我们美术界应该努力的目标和应有的责任,就是中国人物画的转型问题。冯远同志的创作在当代转型这个课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他的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这也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选择冯远同志来组织这个班的原因。” 随后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同志对此次创作研究班的成立的初衷和状况做了简单的介绍。这个研究班主要是探索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代具象写实人物画造型形式的意味,二是水墨画技法对当代人物画表现技法方面空间拓展和兼容研究,第三中国人物画的视觉样式探讨”。这三个方面不但是针对8位同学艺术创作的现状,更是对中国当代人物画发展的进程的思考。 自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的造型手段和审美趣味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绘画的面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画的发展不断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对花鸟与山水,人物画的笔墨趣味和造型问题一直是众多艺术家孜孜以求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王文章部长和冯远先生的讲话,笔墨趣味和任人物造型的矛盾便被凸显出来。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在展览期间采访了担当此次研究班理论指导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先生。张晓凌先生认为“笔墨的抒情性、精神性的东西如何结合是中国画难度最高的地方”,调和二者是中国人物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除此之外,“新的题材和新的视觉的表现上千人没有留下任何的笔墨意味可供参考,这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了,就可能成为一代大家”。 中国人物画所面临的这个重要问题,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内举办的研讨会上被专家们反复提及,包括邵大箴、陈传席、刘国辉、林木等中国近现代绘画的知名专家先后发言,他们结合自己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针对这次展览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中国人物画在当下和以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会议气氛紧张热烈,取得圆满成功。 关于此次展览相关作品及信息《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作品集》已由此次展览的主办单位河北教育出版社颂雅风文化艺术中心制作成册并出版发行。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简介男,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理论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研究成果(合作)多次荣获省部级优秀论文奖。近期研究重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问题。 ◎ 主要代表作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石研究 2、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特征 3、李斯特的国际贸易思想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4、我国轻工产品出口发展战略研究 5、我国新关税制度运行的实证分析等。 1990年论文"南朝鲜汽车出口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财贸经济资料》1990年第7期 1991年论文"我国纺织工业的现状与对策"(合作)《科技导报》1991年第3期 1991年"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特征"《国际商报》1991年12月1日 1993年"新疆同独联体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市长参考》1993年第18期 1993年"谈我国轻工出口产品生产开发战略"《国际商报》1993年3月27日 1993年参与编写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洪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994年论文"李斯特的国际贸易思想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贸易报》1994年8月25日 1994年论文"我国轻工产品发展战略研究"《财贸经济》1994年第11期 1994年论文"我国轻工产品出口集约经营战略研究"《对外贸易集约论》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1994年论文"我国轻工产品出口发展研究"《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4年第66-67期 1994年"专家学者再谈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经贸论坛》1994年第3期 1994年"'复关'对我国轻工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关贸总协定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9月版 1995年《国际经济贸易惯例辞典》(主编之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沿边开放:跨世纪的战略》(陈家勤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1995年Preparing for global change CHINA DALLY 1995n年 12月12日 1995年"我国轻工产品出口经济效益分析"《中外信息周刊》1995年第16期 1996年"1996-1997年我国外贸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动态》1996年12月 1997年"1996年的中国对外贸易"《企业改革与管理》1997年第5期 1997年"我国新关税制度运行的实证分?quot;《财贸经济》1997年 1997年参与撰写了《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97年"全球化推动企业重组"《中国改革报》1997年11月17日 1998年"当代国际企业重组的若干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2期 1998年"我国外资外债规模与国际收支关系问题研究"《商业研究》1998年第 期 1998年"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战略性重组问题的研究"(合作)《经贸论坛》1998年第 期 1998年"企业重组莫忘风险"《经济日报》1998年 1998年"当代世界电信市场与中国电信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研究"《服务贸易-世界与中国》(杨圣明主编)中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1999年"国有外贸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几种思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前沿I》(杨圣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999年"中国外贸代理制面面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前沿I》(杨圣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000年"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合作)《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2000年"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年第73期 200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合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前沿II》(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002年"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评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国际贸易理论探索》(杨圣明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003年“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品出口的运行框架设计“《财贸经济》2003年11期 1996年──2001年,共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点研究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重点研究课题10项,共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共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两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