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丰港乡
释义

丰港乡位于固始县城以北35公里处,史灌河穿乡而过,东与徐集乡相望,西与往流镇接壤,南和李店乡毗邻,北与三河尖镇相连,乡域总面积83.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5649.68亩,人口61947人。

区划沿革

明代时,固始县辖五乡,丰港(桥沟)彼时属遗爱乡梁安里;清代,实行乡、里、保、甲制,县辖四乡、乡辖四里、一百一十六保,桥沟属北乡梁安里;民国初年,废乡设区,全县设十区,桥沟属五区蒋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区合为五区,五区设于今桥沟集;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区和联保,设二十个乡(镇),桥沟集乡为其一。

1947年,固始县部分地区在刘邓大军三纵的配合下建立了爱国民主政府,1948年11月,爱国民主政府迁入城关,全县重新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当时全县设九个行政区,桥沟此时为八区,第一任区委书记王青奇(兼,后换孟长庚)、区长叶茂青、副区长路济生。

建国后,1949年12月,全县设十区,桥沟乃为八区;1951年8月2日,桥沟区划归新设立的淮滨办事处,1960年6月,淮滨县撤销,桥沟(此时为公社)乃属固始县所辖,1961年9月公社改为区建制,桥沟区辖望岗、三河尖、大桥、左围四个小公社;1962年6月又撤销区和小公社建制,桥沟复为人民公社;1962年6月,桥沟区所辖望岗、三河尖两个小公社的王棚、黄寨、翁棚、蚌山、万圩、望岗、周营、常岗、黄营、三淮、建湾、谷营、港口等大队划属新设立的三河尖人民公社。1975年8月,泉河以东文塔、贾庙、沈岗这三个大队划属新设立的徐集人民公社。1978年3月,大桥圈堤片,由大桥大队划出一部分,增设潘台大队;岗片由姚圩大队划出一部分,增设种子场大队;另由冯棚、李棚大队各划出一部分,增设六里桥农场大队。1983年12月,全县农业公社复为乡建制,桥沟人民公社更名为桥沟集乡。1987年11月,大桥圈堤片内的倒庙、竹楼、军岗、童营、台地、丰港、大桥、潘台、付寨、潘庄等十个行政村34.5平方公里划属新设置的丰港办事处,后经省批准成立丰港乡。2005年底,乡镇机构改革,桥沟集乡撤消,并入丰港乡,丰港乡人民政府驻地由丰港街道迁到桥沟街道。即为现在的丰港乡。

行政划分

丰港乡现辖有22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基本情况如下:

赵圩村 位于丰港乡南部,耕地面积3536亩,辖马庄、李庄、沈庄、高圩、赵楼、老庄、腰庄、周营、赵店、塘拐子、新塘、大地、赵圩、南行、东行、新庄十六个村民组,总户数761户,总人口2773人。

杨庄村 位于丰港乡西部,耕地面积3229.38亩,辖北张营、西张营、南张营、西瓦房、范桥、霍营、渠西、老庄、老圩、左庄、杨庄、三圩、东瓦房、大地、新塘十五个村民组,总户数661户,总人口3168人。

高庄村 位于丰港乡西郊,耕地面积1821亩,辖高庄、西张营、东张营、黄庄、王庄、崔庄、左庄、王塘、戴庄、张坊西、张坊东、孟庄十二个村民组,总户数581户,总人口2383人。

冯棚村 位于丰港乡北部,耕地面积1492.5亩,辖程老围子、梁营子、陶营子、冯棚子、潘小营子、李瓦房、三里庄、王老庄、橡栗、黄庄十个村民组,总户数516户,总人口1987人。

李棚村 位于丰港乡东北部,耕地面积1415亩,辖李棚、大坝、李小庄、李楼、王围子、西围子、万庄子、郭庄、范庄、李岗、门楼十一个村民组,总户数493户,总人口1925人。

高圩村 位于丰港乡北部,耕地面积3787.7亩,辖范营子、王营子、朱庄、高圩、竹庄、朱西、下塘、汤庄、朱寨、刘庄、傅塘、王槽坊、黄庄十三个村民组,总户数743户,总人口2960人。

种子场村 位于丰港乡南部,耕地面积1076.5亩,辖木厂、后霍营、古村寺、潘营、饶庄、沃沽楼六个村民组,总户数330户,总人口1235人。

姚圩村 位于丰港乡西南部,耕地面积2220亩,辖姚圩、霍围、西霍营、老庄、霍棚、梨树庄、王庄、霍南庄、庙庄、高堂屋十个村民组,总户数469户,总人口1986人。

左圩村 位于丰港乡中部,耕地面积1683亩,辖下左围、上左围、庙山、七里井、五里拐弯、杨营子、高小庙、瓦房八个村民组,总户数531户,总人口2043人。

谢集村 位于丰港乡最西部,耕地面积2857.4亩,辖谢集北队、谢集南队、新街、司庄、司棚、徐大地、下楼、左圩子、高围子、朱营子、前进、王庄、新店、瓦庙十四个村民组,总户数747户,总人口3001人。

张集村 位于丰港乡西北部,耕地面积1785.4亩,辖柳围子、黄庄、凌庄、土井沿、钱岗、西圩子、王岗、司围、港东、港西、北头、南头十二个村民组,总户数695户,总人口2536人。

新桥村 位于丰港乡北部,耕地面积380亩,辖一组、二组两个村民组,总户数112户,总人口321人。

倒庙村 位于丰港乡南部,耕地面积1985亩,辖祠堂、丁圩、黄一、黄二、黄三、李台、陈台、渡口、霍圩、白台、高台、倒庙、曾台、崔圩、余台、柿元十六个村民组,总人口3564人。

竹楼村 位于丰港乡南部,耕地面积2000亩,辖顺河、地埂、沟北、竹楼、元拐、东滩、后圩、堂庙、后营、西仓屋、老庄、新台、庙门口、东仓屋、前圩、小河东十六个村民组,总人口3390人。

童营村 位于丰港乡东部,耕地面积1717亩,辖范集、邓坊、沟外、前台、沙台、南桥、沙州、新台、仓屋、老河沿、蔡营、小童营、新河、大童营、木厂十五个村民组,总人口2653人。

付寨村 位于丰港乡北部,耕地面积2690亩,辖沈营、张庄、小余营、大余营、大坝、老坡、胡营、前西、前东、后丁营、南埂、西埂、寨西、寨东、后寨、北埂十六个村民组,总人口4290人。

台地村 位于丰港乡东部,耕地面积2444亩,辖张庄、杨营、大元、欧营、何台、千堂、万台、立元、台地、沟北、顺河、朴东、朴西、庄台、陈营十五个村民组,总人口2894人。

大桥村 位于丰港乡东部,史灌河沿,耕地面积1757亩,辖腰台、小乔、塘溃、塘西、塘东、井东、瓦营、陶营、小寨、牛梳、大桥、刘营、湖岭、庙台十四个村民组,总人口2753人。

丰港村 位于丰港乡东北部,耕地面积2310亩,辖应台、港套、雷西、雷东、雷营、东埂、埂拐、代营、张脑、楚东、楚西、小台、河沿十三个村民组,总人口3419人。

潘台村 位于丰港乡东北部,史灌河沿,耕地面积1444亩,辖梅台、新台、蔡台、潘台、王台、李庄、草庙七个村民组,总人口2525人。

潘庄村 位于丰港乡东北部,耕地面积2800亩,辖东队、西队、高台、新台、埂湾、双台、春台、罗台、蔡台、闫洲、渡口、大圩十二个村民组,总人口3267人。

军岗村 位于丰港乡东部,耕地面积1083亩,辖三里、大台、元西、元东、军岗、湖沿、徐圩、腰台、塘沿、洼西、洼东十一个村民组,总人口2282人。

桥沟街道 是丰港乡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乡政府所在地,街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亩,辖有东、西、南、北四街和中桥、孙营二个村民组,总户数1162户,总人口4221人。

农业及手工业发展

丰港乡是一个农业大乡,粮食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25000万吨。特色经济初显成效,目前,丰港乡已初步形成小型柳编生产基地,特色种养加工业示范基地,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柳编是丰港乡当地传统手工工艺品产业,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产业,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丰港乡地位临淮中心,西与往流镇接壤,南与李店乡毗邻,北与三河尖乡相望,东与徐集乡相望,承西启东,通南贯北。处于淮河、泉河、史灌河交汇之处,气候土壤极其适宜柳条生长,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古村寺居住时,在古村寺旁插柳成荫,教会当地群众用柔软柳条编织各种生活用品,丰港乡处淮河、泉河、史灌河交汇之处,气候土壤极其适宜柳条生长,勤劳、纯朴的当地人民创造了柳编历史,自古一来,人民群众就以柳条编制笆斗、簸箕等劳动工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成立了专门的柳编种植、购销合作社。2005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府更是把柳编产业的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现有的柳条基地,柳编企业为重点,加快柳编产业发展。丰港乡柳编龙头企业华丰公司近年来加大柳编产业开发力度,带动柳编产业逐渐蓬勃发展成为该乡的一个支柱产业。2005年华丰公司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宜家家居、沃尔玛、家乐福的供货商。华丰公司是河南省重点上市后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现有以华丰柳制品工艺品有限公司龙头的柳编产业集群,从事柳编生产达10000多人,3000多户,柳条种植面积1800亩,年创产值6000多万元。

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其产品包括: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产品不断创新,会有更多的新颖实用美观的柳制品展现在客户的面前。柳编价廉物美,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

经济发展

丰港乡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依托工业重镇三河尖的产业辐射,全力做好三河尖柳编产业的配套加工,使丰港乡成为三河尖企业的重要加工生产地。华丰柳制品有限公司、豫兴集团、霍振平精制大米加工厂、超凡活性碳厂、引进三河尖3家柳编企业、三河尖世环液化气加工厂等工业产值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在此安家落户,农机加工、小五金生产、汽车修理、装修装潢、家具加工等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丰港已初步形成了工业经济聚集区的新格局,成为固始以北最具活力的城镇之一,乡内外商贾纷纷云集而至。全乡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5家,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乡的一大支柱。全乡形成柳编、制衣、小五金、机械制造、家具生产、超市、物流等10多个行业。

2007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4亿元,比2006年增长13.2%。全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8074万元,增长29.9%,吸收县外资金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5元,集镇人均可支配现金收入达到3955元,人均财政收入180元,人均GDP45665元。

丰港乡是一个农业大乡,粮食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25000万吨。特色经济初显成效,目前,丰港乡已初步形成柳编生产基地,特色种养加工业示范基地,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迅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产业带动,工业兴乡,柳编富农”的工作思路,实施“工业强乡”、“科技兴工”战略,以涉农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壮大骨干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培植涉农民企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乡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

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涉农工业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柳编为主体的一批涉农企业,通过整合了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了农业生产从单一的种养业向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步伐。将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市场需求多、特色较突出、产品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作为“广揽”项目的“金招牌”,农业品加工、农民手工制作等项目“落地开花”。

目前,全乡已立足林、果、畜、菜、农产品加工等农产品资源,通过能人带动、股份合作、启动民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先后扩建建成了三兴米业有限公司、华丰柳编公司、豫兴集团、金稻活性碳厂、永广野生甲鱼养殖基地等 “农”字号企业20多户,建设和发展家畜、渔业、蔬菜等经销户和农民专业协会28个,开发各种农业新品种78种,组建农民经纪人队伍15支,发展农村运销户3600户,培育开发了华丰柳编、三兴精制米、高圩固始鸡、大桥萝卜等农业新品种16种。“农”字号企业撑起了全乡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全乡财政收入的30%,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来源于涉“农”工业产业。

丰港乡党委、政府从信贷、场地、招商等方面给各龙头企业广开方便之门,扶持奖励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开发。积极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中,打破“公司+农户”的束缚。华丰工艺品有限公司,原是一家柳编生产的小品,2006年,成立于1946年的跨国家居企业—瑞典宜家集团(IKEA)中国总部多次派员到该公司进行考察,在县、乡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华丰公司以精湛的工艺、齐全的设备、优良的品质、诚信的口碑,得到宜家集团的认可,并与华丰公司签定了长期供货合同。华丰公司成为宜家集团在华中地区唯一一家编织工艺品供货商。合同签定后,一年来,在宜家集团的指导下,在丰港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华丰公司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喷漆生产线,多方进行技术革新,并推陈出新,开发了柳编家具这一优势品种,加大广大农户的柳编技术培训,使其柳编制品变为精品,也使其订单下的农户收入翻了一番。

集镇建设

丰港乡街道位于固始县以北37公里处,位居临淮中心,204省道自西穿过,桥沟大桥连接史灌河两岸,自古以来是固始临淮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商贸繁荣。2005年以来,在充分调查研究,征求上下意见的基础上,对老集镇规划进行修编,提出“五路一长廊”集镇新区规划,采取“四垫一给”的办法,即由投资商垫资征地、拆迁,完善配套老街,开发新街,所有垫款全部用新开发的街道门面房抵还的办法进行集镇建设,从而走出了借力进行集镇开发建设的新路子。吸纳资金5000多万元,按照“美起来、亮起来、绿起来、硬起来”的标准完成了4条老街全长2500米的路面整修,新修标准化街道5条,全长3390米,配套完善下水道、路灯等相关市政设施,规范化建设乡中小学教学园区,吸引外来人口达3000余人来丰港街道定居经商。目前,世纪大道、商业街、工业路、文化路已建成启用,农业路也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街区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今的3.8平方公里,初步构筑了以204省道为纽带,新区老街互补相融的“六纵六横”集镇总体框架。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标准,全方位培育小城镇经济,在规范集镇建设的同时,本着以商兴镇、以商活镇的发展思路,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工业支撑,规划建设柳编工业长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民营工业园区,初步形成服务功能齐全的,集饮食、音像、五金、家电、维修、配件、超市和加工制造等为一体的商贸新区。

乡村风俗

春节:

1、祭灶。丰港乡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小年”,又称“灶神节”或“祭灶节”,主要习俗有扫尘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全乡差不多家家厨房里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厨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丰港乡一般则称为“灶老爷、灶老奶奶”。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的对联,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同时也表明旧时灶神的地位。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回来后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也就是“回天述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灶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热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女人是不参与祭灶活动的,据说,灶王爷是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授受”之嫌。之后,便是洗脸洗手换新衣,放鞭炮,分食祭灶供品,喝酒(吃饭,这样,整个祭灶仪式就圆满完成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用的是石磨,人推。把黄豆浸泡24小时左右(当然要视气温高低而定时间的长短),待掰开豆瓣看凹下去的部分全部饱涨,即可上磨了,泡黄豆的水与磨制用水均为清净的池塘里面的水,因为不含碱。接下来的工序是把磨制成的原浆过滤、烧煮、点卤、压榨,这样新鲜的水豆腐(即豆腐)和干豆腐(即千张、豆腐皮)就做成了。

磨汤圆面是当地必做的功课之一。首先是选上等的糯米,然后用清澈的池塘水浸泡,待米体饱满后沥水晾半干。然后就是用石碾子碾,所需要的工具有石碾子、簸篓、箩(柳条编制)等。石碾子的动力当然还是人推,好在有汤圆的诱惑,累也就不在话下了。磨出的面看上去很白很柔,绵绵的很是诱人。那时汤圆的吃法很简单,可以包馅也可以不包馅,包馅也十分简单,就是红塘,与现在的汤圆馅花样翻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其实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的食品,寓意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大年三十,当地称过年,年夜晚很隆重,基本上是能准备的全准备了,但基本上要有绿豆圆子(当地的一种美食,以绿豆磨成粉,炸制而成),寓意团团圆圆,要有青菜豆腐,寓意清菜豆腐保平安。

大年初一第一餐一般来说是吃饺子,此日不能扫地,不能泼水,不能动针线。大年初二风俗禁忌:女儿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要好事成双。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大年初四风俗禁忌:禁忌出门,都在家,因为民间说灶王爷来查户口,不可外出。大年初五风俗禁忌:民间称“破五”“五穷”忌走亲访友、可以打扫卫生、将垃圾送走称为“送穷出门”。吃水饺、忌讳吃藕,忌梳头。大年初七风俗禁忌:称“人日”,忌讳动针线,不用刑法,不罚孩子等。大年初八风俗禁忌: 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生意人开市,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

婚嫁:婚典又名红典。姑娘出嫁前,男方要送订婚礼。出嫁前夕,姑娘要洗澡、更衣、束发、扯脸,又叫光脸(即用两根线绳把脸上绒毛扯掉)。坐水桶、拜辞家神。当轿子来时,必须哭着上轿,名为思亲泪。从屋里到轿上不能下地走,由哥哥背着,或铺上红毡上轿(车),意为不带娘家土。父母要向门外泼水,表示“覆水难收”,不会被男方“休”回。轿帘上贴“一路吉祥”或“一路福星”之类的小红签。姑娘要一路小声哭泣,表示恋家,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富户一般都用三顶轿,第一顶是接亲的人坐,第二顶新娘,第三顶是伴娘。到男家后,送亲的一般吃罢饭即返回。伴娘要待三天后新娘回门时再跟着回去。

男家娶亲之日则张灯结彩,焚香点烛,所有窗户均糊上红纸。并用红纸封好一个装满粮食的斗。床褥下面藏钱、枣、花生、红鸡蛋等。待新娘花轿到后,在门前稍停放,男方即打开中门迎接。然后举行拜堂礼,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入洞房后新娘要喝枣水,名早生贵子。这一天闹房往往闹至天明(闹房一般是三天,在这三天中不计较老少辈数皆可参加,但本家父母和大伯哥是不得参加的)。在入洞房时要唱颂歌。(有专门从事此职业的中老年妇女唱颂)。

第二天,从新房用凳子架着梯子一直搭到厨房。新郎、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比较讲究之家,凳子、梯子都要铺裹红毡。

第三天,女方和新郎一齐回娘家,叫做“三天回门”。由女方家长宴请女方客人。回门走路秩序也有讲究:回娘家时,女方走在前,男方在后面;待下午返回婆家时(必在日落前离开娘家),则男的走在前,女方在后跟随。

丧:丰港乡民间多为土葬,葬俗比较复杂。人过世以后必第三日才可出棺。出棺前一天如挖成墓坑,则墓坑不可空坑过夜,要放一物品(如鞋子等)在坑中。如当天挖,则不必放物品于坑中。除正常安葬外,有两种与别地不同的习俗,一是“丘棺”,在应该安葬的期间,如果择不到好日子,或一时找不到“吉利”的墓穴所在地,或父母新亡不足百日等情况,就要先把死者的棺“丘”起来,即临时盖以小屋,把棺存放起来。直到择好合适的日子再正式安葬。

还有一种习俗,即人过50岁以后,儿女及亲戚每逢寿诞之日,要敬献果食烟酒之类为寿礼,在寿礼中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就是青砖(或青瓦)若干块。这样,年年积累,到了七八十岁过世时,人们就用每年积累的砖瓦,给老人砌墓穴。将死者棺木放好后再封口。这种习俗群众谓之“生祭”,或“生葬”。

婴儿:婴儿“洗三”礼相当隆重,大体有以下几项内容:置红色公鸡和母鸡于床前,产妇焚香祈祷,谓之拜床公、床母。然后由收生婆在桌案上摆观音神像。收生婆拜毕,将艾水置于床前,并置两个盘子,一个盘内装胭脂、爽身粉、茶叶、青布条、剪子、线等物;另一盘装有栗子、花生、枣、鸡蛋(均染红)。诸亲交集于床前,将枣、花生等投数枚于盆内,并由亲友、长辈往盆内投以铜钱。名为“添盆”。 亲戚添盆后,由收生婆将小儿洗净,搽粉抹胭脂,将脐带涂上烧过的明矾。在洗小儿时,收生婆还念念有词:“先洗头,做王侯;再洗肩,当大官;不愁吃,不愁穿,观音菩萨保平安。”洗完后还要让婴儿喝少许用大黄熬的水,叫做“三日尝得黄连苦,终身富贵不受穷。”因大黄有清火去毒作用,故喝大黄水可以清洗小儿肠胃。“洗三”礼结束后,盆内所有钱物全归收生婆所有。亲友们则欢聚会宴。

文化发展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缴励试验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市、县相应出台了创新文化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机关政策和实施细则,我乡结合市、县有关精神,成立以乡长黄俊红为组长,宣传委员、人大副主席张括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丰港乡创新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体制工作领导小组。卓有成效的开展了各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文化资源开发和后续产业发展

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自筹资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活动室、个体电影放映队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认真做好现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切实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开发文化产品,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达到村村通。

二、着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立足资源,锁定特色,打造本地1至2个文化品牌,为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和规范管理等提供有效指导和政策服务。依托根亲文化、歌舞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坚持经常性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利用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河南省最大的圈堤(丰港圈堤)

三、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全民参与文化发展

鼓励民间文化组织和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主体。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印刷出版发行等领域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鼓励支持发展农村文化娱乐市场,培育农村文化消费,积极引导文明的消费观念。

四、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机制

理顺乡镇综合性文化站管理体制和职能。文化事业单位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创新公共财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实现方式。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入多种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绩效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奖励长效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对在文化招商引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以及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和对在重大文化赛事和文化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给予物质奖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