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
释义 |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在某些出版物种也称之为解离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 疾病简介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在某些出版物种也称之为解离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 多重人格障碍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像,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彼此的存在,这会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通常在此分裂现象开始时,原本的人格(即未产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或称主人格)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例,主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就能从中得知许多有益的资料。 可供查证<二十四个比利> 一种表现为病人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身份和人格的精神障碍,其行为受其多种人格的支配. 遗忘是对个人自身的一些重要情况,包括个人身份无法回忆.遗忘内容在不同的人格表现中有所不同,即在这一人格中被遗忘的内容在另一人格中清晰记得.在病人内心世界中,有些人格可以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并作用于它们.比如在一个病人身上,人格A并不知道同时存在其他的人格形式,但其他的人格形式却知道人格A在作些什么,犹如旁观他人的行为.其他的人格可以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人格A的存在,但却不能和人格A有共同的意识(多种人格对事物同时意识). 分离性身份障碍可以是非常严重并且持续很长时间,由此造成病人的功能缺损.病人较多有自杀企图,并被认为自杀成功率高于其他精神疾病. 有研究表明,在精神科急诊住院的病人以及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治疗机构中,被漏诊的分离性身份障碍可达3%~4%.近年来,由于对该病的重视,诊断方法的改进和对童年期虐待及其后果的认识,该病的诊断明显提高.虽然有些学者认为,诊断率的提高反映的只是医生对于那些易受暗示和影响的病人的作用结果,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 注意事项对于儿童,这些症状不是由想像玩伴或其他幻想的游戏所致。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简称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这种病症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v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具有超过一个(若是2个则称为双重人格)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DID是一种极端的人格分裂。通常,DID总是在成年时期才被诊断出来。对大多数DID患者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承认和接受一个事实:你过去的生活,并不如你以为的那么美好,你信赖的人,曾经做出对你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事情,否认事实,只会使情况恶化。 患DID的人,平均得待在精神病院7年,才会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只是因为一般的临床医生根本察觉不出DID特有的症状。 病因学分离性身份障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强烈的应激,能力的分离(包括在意识中将个人的记忆,知觉和身份统一),成长过程中防御能力的习得,童年期遭受伤害后缺乏同情和抚慰以及对今后伤害性刺激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缺乏等.身份认同的统一并不是与生俱来,它依赖于后天各种资源和经验而发展.在遭受创伤的孩童,这种发育被阻断,许多本该组合于同一身份中的特质仍然处于孤立状态.北美地区的研究显示,97%~98%分离性障碍成年病人报告童年虐待史,同时在85%的成年病人和95%的儿童,青少年分离性障碍以及其他形式相近的分离性障碍病人身上,可以验证有虐待史.虽然这些资料表明在北美地区病人中,童年虐待史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文化背景中,战争和灾难起着更主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说明所有的病人都有虐待史,或者病人所报告的虐待经历确实发生过.有些虐待经历的描述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同时,有些没有虐待史的病人在童年早期却遭受过重大创伤(如父母亡故),患过严重的疾病,或经历过重大的应激事件.举个例子,一个童年时代多次住院和手术的分离性障碍病人,他有着明确的创伤史,但没有虐待史. 个体的发展有赖于儿童时期将各种复杂的信息和经验成功地整合.当儿童获得对自己和周围人统一而复杂的认识后,他们将顺利渡过那些不同的知觉和情感分离的阶段.每个发育时期都产生有不同自我,同时并不是每个经受童年虐待和创伤的人都发展成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病人容易被催眠,而这一特质与分离性素质密切相联,同时它被认为是分离性障碍的患病因素之一.当然,绝大多数具有这些特质的儿童还是具有正常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在成人的保护和抚慰下,不会发展成分离性身份障碍. 症状和体征病人通常具有一连串和其他神经症以及精神疾病相似的症状,如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和癫痫.大多数病人有抑郁,焦虑(出汗,脉搏加速,心悸),恐惧,惊恐发作,躯体不适,性功能障碍,饮食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等症状.常见自杀观念,企图以及自伤.许多病人在某些时候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人格转换和间断性遗忘障碍常常使得病人的个人生活一团糟.由于不同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分离性障碍的病人时常报告听到内心的对话和其他人格评论和针对病人的声音.这些声音被认为是幻听. 分离性身份障碍具有一些特征性的症状,包括症状表现的波动;社会功能的波动,即从十分能干到无能;严重的头疼和其他躯体疼痛;时间定向障碍;时光倒流;遗忘;人格解体和失去现实感.人格解体是指没有真实感,从自我中脱离,游离于个人身体和精神活动之外.病人对自己的生活感觉像一个旁观者,对于自己的观察由于在看一部电影.人格解体是指对熟悉的人或环境感到陌生或不真实.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病人常被告知他们所作过的一些事和行为,但是对此病人无法回忆.他们可以发现一些无法解释和认同的东西,后果,笔迹;他们会将自己称作"我们"或用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称呼自己;他们对6~11岁所发生的事记不清.病人对童年早期经历的遗忘是常见而广泛的. 由于分离性身份障碍病人表现出类似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所以在明确诊断之前,病人往往会被诊断成多种其他的精神疾病,而先前的治疗也以失败告终.在团体中,控制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对自己的控制和对他人的控制. 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Ⅳ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DSM一1V)中关于DID的诊断标准如下 : A.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有自己相对持久的感知、联系以及思考环境和自身的方式)。 B.至少有两种身份或人格状态反复地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C.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无法用通常的健忘来解释。 D.这些障碍不是由于物质的直接的生理作用所致(如,酒精中毒时暂时的意识丧失或混乱行为)或一般的医学情况(如复杂部分发作)。 诊断诊断需要全面的身体和精神检查,包括对分离性现象的特殊的检查.有时精神科医生可以用延长谈话时间,催眠,药物诱导催眠,或者让病人对不同来访者进行记录等方法,使病人在检查期间出现人格上的变换.特别制定的问卷也可以帮助识别分离性身份障碍. 精神科医生也可能试图通过要求病人与意识中的某一部分进行交谈来接触并消除其他的人格,而这一部分意识所涉及的行为正是病人已经遗忘的或者是以人格解体或非现实的方式经历过的. 预后预后转归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那些主要表现出分离性症状和创伤性特征的病人,他们通常经过特殊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第二种是那些同时伴有其他严重精神症状的病人,如人格障碍,情感性障碍,饮食障碍和物质滥用.他们一般恢复很慢,治疗可能无效,或者缓慢而具有冒险性;第三种是那些不仅伴有其他严重的精神症状,同时可能仍然和他们指控的虐待者生活在一起,这种病人的治疗通常费时且疗效极差,对于他们,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而不是人格整合.有时候,治疗可以使得一个预后极差的病人向着康复大步迈进. 治疗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症状可能有变化或减轻,但疾病本身不会自发缓解.药物会有助于缓解某些症状,但对疾病本质不起作用.所有成功的治疗都是使用针对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特殊心理治疗,促成病人人格的整合.有些病人不愿意或拒绝人格整合,对于他们,治疗目标应放在促成病人各种人格间的协调性和合作性上,以减轻症状.这种治疗十分艰巨和痛苦,各种人格间的相互作用暴露出病人所面临的危机,而病人对创伤性的记忆会感到痛苦.一次或多次住院可以帮助病人渡过困难时期,或者渡过其痛苦回忆时期.催眠可以用来了解各种人格特征,促成彼此间的沟通,使得它们协调平稳.催眠也用来发掘创伤性经验,减轻它们的消极影响.有时眼球运动失感觉和重新恢复试验(EMDR)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使病人回忆起创伤性经验,并将对自我的负性思维替代为积极的思维. 如果要达到将病人的人格整合,促成其和谐统一,恢复正常功能,完全消除症状的治疗目标,一般需要每周至少两次,持续3~6年的心理治疗.而人格整合是最为理想的治疗结果. 心理治疗有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强安全感,稳定感,使病人足够坚强,面对创伤性经验和人格问题.对人格系统的发掘是为了计划以后进一步治疗.第二阶段,帮助病人回忆痛苦的经历,将对丧失和创伤的痛苦体验表达出来.当病人分离性症状原因被解除后,治疗进入最后阶段.这时对病人的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进行连接,整合和修复.有些整合可以自发实现,但大多数需要对人格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筑,或者必须借助想象和催眠促成.整合完成后,病人还必须对其余留进行治疗.整合后的治疗十分必要,治疗次数虽有所减少,但不能完全停止.病人会将精神科医生看做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一如他们定期寻求内科医生的帮助一样. 其他相关现实中的多重人格疾患比利·密里根(记载于传记《24个比利》) 第五位莎莉(此条应为虚构的故事,为24个比利的纪录者所创作的小说) 神奇城堡(真人真事的日记式纪录,记录自己的养子八岁之后的人格分裂及八岁之前的受虐记忆,此案主由美国联邦政府保护) 宫崎勤事件(此条为妄想症患者案件,特此标识与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的不同) 酒鬼蔷薇圣斗(此条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案件,特此标识与人格分裂不同) 卡梅伦·韦斯特(记载于传记《24重人格》) 小说中的多重人格疾患《人格裂变的姑娘》 犀川创平、真贺田四季 《全部成为F》 《第十三个人格ISOLA》 森谷千寻 《姑获鸟之夏》 久远寺凉子 《空之境界》 两仪式 电影中的多重人格疾患《沉睡的青春》 《无间道III终极无间》 《Color Of Night》(中译:夜色) 《Fight Club》(中译:斗阵俱乐部) 《Identity》(中译:致命ID) 《Secret Window》(中译:秘窗) 《Hide And Seek》(中译:捉迷藏) 《东京少年》 《绿茶》中赵薇饰演的 吴芳和朗朗 《双面夏娃》(港) 《妖夜回廊》(港)中吴彦祖饰演的 袁森和袁洪 《我,我自己和艾琳》(另译:一个头两个大) 剧集中的多重人格疾患《终极一家》 《Heroes》(Niki Sanders的人格是非常暴力、血腥,拥有超强力气的Jessica和喜欢享受的Gina) 《镜中人》(新加坡)范文芳扮演的王毅芯(Joan) 《真情满天下》(彭玉琴因不堪现实的压力与打击,产生出多重人格) 《陀枪师姐II》中的鲍国平(由骆达华饰演) 《陀枪师姐IV》中的陈志聪(由蔡康年饰演) 《MR.BRAIN》中的秋吉かなこ(秋吉佳奈子,由仲间由纪惠饰演)模仿多重人格,并模仿出三个人格 《Lie To Me》Season2Ep1中的Sophie(Sophie是主人格,Tresha是普通的大学生,Jessie是放荡的*女,RJ是male personality充当保护者的角色) 《刑警2010》中的丁远浩 《仙剑奇侠传三》龙葵在平时是一个善良温柔胆小的女孩,衣服为蓝色,头发为黑色;当被激怒或遇到危险时会变得谨慎而易怒,会射箭,头发和衣服均为红色 动漫中的多重人格疾患《七龙珠》(兰芝在打完喷嚏后,凶残的人格便会出来。) 《爆丸》(爱丽丝是马斯卡雷德的核心人格,马斯卡雷德会在爱丽丝失去意识时出现且戴上面罩。) 《Keroro军曹》(Tamama二等兵、西泽樱华)(里桃华是西泽桃华分裂出来的另一人格) 《彩云国物语》(阳月是杜影月喝了酒之后出现的另外一个人格,由平日的温和变得喜欢打架。) 《数码暴龙02》(一乘寺贤是数码精灵凯撒的主人格;次人格数码精灵凯撒由一乘寺贤分裂出来的!) 《幽游白书》(仙水忍,他拥有“七重人格”。) 《DNA²》(他身上的另一个他)(桃生纯太的另一人格是花花公子) 《三眼小子》(写乐保介平日是个呆呆的中学生,当第三只眼露出时则会变成极度聪明且不择手段的三眼族人。) 《机动战士高达 00》(哈雷路亚代表原人格阿雷路亚的残暴一面,他的头发亦会由原本盖著右眼变成盖著左眼;索玛.皮里斯是原人格—玛莉.帕珐西在被植入后的另一人格) 《飞轮少年》(鳄岛亚纪人、咢、凛鳞人:右眼被眼罩掩盖时是比较善良的亚纪人,反之则是嗜血成性的咢;凛鳞人…) 《圣斗士星矢》(双子座撒卡:原本身份是黄金圣斗士其中一员,在善良一面时是世上最善良的人,但在邪恶一面时,是杀死旧教皇自封为新教皇的恶魔;在善良的时候头发是蓝色,邪恶是时则变成灰色。) 《我们的仙境》(苍叶梢拥有五种人格) 《SA特优生》中的纯,被女生亲吻脸颊,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幪面超人电王》中良太郎,可视在为有多个人格,六只异魔神上身… 《空之境界》两仪式有着“式”和“织”两种人格 《万有引力》佐久间龙一,一站上舞台马上变了一个人。 《变身123》月斗素子与一二三之间的互换(普通形态转换成三个武术形态) 《游戏王 怪兽之决斗》马利克˙伊修达尔,内心具有一个邪恶的黑暗人格,以黑暗决斗折磨决斗者使其痛苦死去并送进黑暗世界,主要目的是杀了法老王,并破坏整个世界。 《魔之系列》涉谷有利在极端愤怒或无辜人员在战争中死去and受伤的情况下,次人格即魔王灵魂会苏醒。 《网球王子》主角之一的河村隆在拿到球拍之前温和有礼,拿到球拍以后迅速变得大胆,脾气火爆。 《乱马1/2》主角乱马通过凉热水变成男性和女性两种角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