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侗族文化 |
释义 | 公元6到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截止1990年侗族人口总数为251.401万人。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 名词解释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但差异不大。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完全说汉语。侗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没推行起来,现在基本通用汉语。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大歌、芦笛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侗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的访的男青年多为荣。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好饮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多数地区的侗族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吃新节多在七月,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老人去世,男子须剃发。无论男女,均要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事忌荤吃素,实行土葬。经济方面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一些林业,所产杉木非常有名。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新中国成立后,与苗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单独建立了3个自治县,与苗、瑶、壮族联合建立1个各族自治县。 分布侗族共有2,962,911人(2000年人口普查),为中国第12大民族。侗族世居地分布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黔湘桂鄂四省交汇区域。贵州为侗族人口第一大省份,有侗族1,628,568人,占侗族人口的55.01%,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12.21%,占全省人口的4.62%,侗族是次于汉、苗与布依族列贵州第四大民族。湖南为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有侗族842,123人,占侗族人口的28.45%,占湖南少数民族人口的13.14%,占全省人口的1.33%,是次于汉、土家与苗族列湖南第四大民族。广西为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有侗族303,139人,占侗族人口的10.24%,占广西少数民族人口的1.80%,占全省人口的0.69%,次于汉、壮、瑶与苗族列广西第五大民族。湖北为侗族人口第四大省份,有侗族69,947人,占侗族人口的2.36%,占湖北少数民族人口的2.69%,占湖北全省人口的0.12%,次于汉、土家、苗与回族列湖北第五大民族。在其余地区,因工作就业或婚姻迁徙,侗族以杂居为主。广东、浙江,侗族人口均超过1万人;在江苏等13个省份,侗族人口均在1千人以上,其余各省均有侗族人分布。 饮食侗族饮食没什么禁忌,品种丰富,甚至包括一些昆虫、蚕蛹。 侗家菜腌制食品特别多,包括各种腌酸菜、腌肉、腌鱼。另有独特的米酒,口味不凶,但据说喝多了容易摔跟头。米酒多由当地产糯米或玉米酿造,度数不是特别高,但经常混合蜂蜜、冰糖等,口感甜,容易喝多、喝醉上头。喝醉后容易快速入睡,长时间不醒。 服饰侗族人的服装多用自制的「侗布」制成,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边远山区的男子多穿右衽无领的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稍有差异,上身有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也有的衣长至膝,下穿百褶裙或管裤,多束腰带、绑裹腿,衣襟、衣滚等出秀有花纹。妇女多梳盘发包头,喜爱佩戴银等饰品。 节日侗族人的节日各地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 外嘿:农历正月 架桥节:农历二月初二 新婚节: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常有数十对男女青年在这一天成婚,贵州省剑河县的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着这个风俗。 文化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有侗寨必有鼓楼。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 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风雨桥的建设即利于交通、休息避雨、会友、观赏江面风景,同时可美化侗寨环境,所以,风雨桥又叫花桥。 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民族差异感强的独特的侗族文化。民族建筑方面,以鼓楼、凉亭、风雨桥最为出色,不用钉铁,工艺精湛,堪称侗族建筑的“三件宝”。民族服饰方面,以侗锦、侗帕、侗带最负盛名,其工艺之精细,色彩之艳丽,图案花纹之美观,民族特色之浓郁,可谓巧夺天工。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流传着数十种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舞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民族体育方面,通道又被称为“民族体育之乡”,传统的抢花炮、射弩、高脚马、多毽、荡秋千妙趣横生。民族饮食方面,甜醇的苦酒(侗王酒),香喷的油茶,陈年的腌肉腌鱼风味别具。民俗方面,侗家的抬官人、萨岁、婚礼、喜庆、岁时等习俗古雅淳朴,奇异独特。以皇都侗文化村为中心,沿黄土、芋头、坪坦、陇城、坪阳一带,构成了一条保存完好、多姿多彩的百里侗文化长廊,是我国侗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