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圃村 |
释义 | 历史东圃村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东端,紧靠104国道。清乾隆时为仁德乡朱家笆弄庄。民国初,在相公殿开办小学,因校址在县城东郊的菜圃,而学校是育人的苗圃,故定名为东圃小学。后以校名为村名,称东圃村,又名菜园地。至30年代属东圃乡。40年代末又属仁德乡。1949年属竹山乡,1958年属城东人民公社,1961年属城隍山人民公社,1962年属城关镇。由相公殿、朱家笆弄、下园地3个自然村组成。1992年,全村556户、2004人。另有住宿村区的外来流动人口2000多人。耕地面积808亩,其中菜圃415亩、水田393亩。 概述东圃村地处澄潭江和长乐江的汇合口,千百年来经受一年数度的洪涝冲刷,淤积成为以沙土为主的三角洲。因它紧贴古老县城的边沿,吸引了来自东阳、天台、仙居、绍兴等地的渔民、无业劳动者和逃灾、逃荒者栖息定居。全村以朱、周、赵为大姓,余有90多个姓氏,堪称百姓村。这里没有宗族祠堂,唯有一座建于南宋的黄姥岑庙。黄老岑庙,俗称相公殿,传说有一位黄氏相公,精通医术,游方行医,因医术高明,深得四方好评,一些病家合资建立了相公殿,以示纪念,现因年久失修而拆毁。 东圃村北邻艇湖塔,南望天章塔(俗名花田塔),西北依剡山(俗名城隍山)。剡山顶峰有星子峰亭。东圃人多以种菜秧、种植蔬菜为业。长期来处于大大小小的沙砾石、散散落落的泥草棚、零零星星的蔬菜地的总格局,并屡受洪灾之苦,村民过着采数支苦竹笋,泡一碗咸菜汤的生活。近几年来,在蔬菜业的基础上,农、工、商、建、副各业全面发展,成为城郊型的新农村。1990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村党支部自1983年起连续十年被评为市级或县级优秀党支部。 扶贫致富1949年后,东圃村首先以集体的力量,解决剡溪拦洪问题。在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下,1953年组织施工,至1956年建筑了东圃堤,总长2.2公里,与上下游村段和古城墙合拢,人称救命堤,相对保证了村民的安居乐业。1959年大堤被洪水冲塌,13位乡亲葬身洪涛。灾后,城关镇总动员重建堤坝,并逐年整修增高。现高达25米。1962年9月初,遭60年一遇特大洪灾,水位达22.63米。村庄因下游艇湖村段溃堤,洪水倒涌遭灾,但村区堤坝无恙,经受了洪浪的考验。 村民除少数时令性捕鱼、撑排以外,仍以种植经营蔬菜为主业。1980年与县人民政府签订有关建立蔬菜基地合同,1981年实施,基地占地305亩,保证蔬菜计划种植、计划收购、计划上市,国家供应菜用化肥和菜农口粮,成为政府的菜篮子工程。当时,城关镇菜市场70-80%蔬菜为东圃基地所供应。直至1985年市场全面放开,基地合同自行取消,但蔬菜仍是东圃农副业的主业。为适应市场竞争,采取科学种植,春菜秋种,夏菜冬种,并引进一些高档蔬菜。1992年蔬菜产值达135万元,占整个农业产值的50%以上。 东圃村紧靠县城,嵊县又为宁波至金华、杭州至温州公路干线的交会点,具有振兴经济的地理优势。东圃村在认真落实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经过10余年的努力,开创以服务型带动生产型的经济模式,实行集体经营与家庭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迈开了治贫致富的新步伐。 1992年,村建筑业产值800万元,商业产值667万元,工业产值534万元,农业产值261万元,服务业产值137万元,其他产值130万元;各业总产值为2529万元,是1980年12.5万元的202倍。1992年人均纯收入2192元,是1980年184元的12倍。1992年村级集体净收入为142万元,是1980年4.8万元的30倍。1992年为扩大再生产,村投资总额达415万元,是至1980年止积累的12.5万元的33倍。如今,葱翠油绿的菜畦、鳞次栉比的小楼、洁净宽敞的通道和阿娜多姿的梧桐水杉,与隔路相对的县城中心交辉相映,成为一幅融田园风光与现代城市美于一体的立体画轴。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由原生产队队长张樟兴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同支部一班人,率领村民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城郊型新农村治贫致富之路。执行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的措施,以为群众办事,应当抢先一步;为自己谋利,应当靠后一步,约束自己;经营中勒紧裤带办企业,放开手脚搞开发,使东圃村成了嵊县首富村。东圃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这里农、工、商全面发展,走的是一条真正共同富裕的道路,全村经济、文化生活形成全新的格局。 1956年4月,东圃村在嵊县首先实行机灌改电灌。1985年投资13万元办起了全省第一家育秧工厂--绍兴市东圃育秧公司,每年培育可供2000亩大田的秧苗,除满足本村农田需要外,还支援邻近乡村,1988年被国家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技术联络中心评为先进集体。蔬菜基地也实现全功能服务,投资5万元,建造了10座育秧大棚。1986年起又投资3万元修建农业排灌设施,建立专职放水组织。陆续配置了大、小型收割机2台,拖拉机11辆,机动插秧机1台。集中200亩水田搞农场集约化经营。如今,全村农田从耕种到收获,已实现机械化;同时还实施每亩水田100元的贴农制度。 1980年发动村民每人出2尺布票、1张棉花票和每个生产队出4块铺板,兴办东圃旅馆,开村办企业之先河。从此,办一个像一个,再发展一个,先后办起2个停车场,2家旅馆,1家饭店。1991年投资115万元兴办了嵊县广告装潢公司,是县同类行业的佼佼者。接着,新建了七层的商业综合大楼。此外,还先后创建运输、建筑、修理等经营性部门。1992年,筹建东普商用电脑公司,设备投资100万元,跨出当代先进科技服务的步伐。 在服务业的带动下,兴办东圃羊毛衫厂、嵊县冲压件厂。1992年7月,与港商合资兴办浙江东昌服装领呔有限公司,固定资产500万元,10月投产,产品外销,当年年底外汇收入就达200多万元。同年,筹建嵊县永利化工厂,固定资产72万元。除此以外,还有服装、领呔、泥塑等季节性家庭工场。现在全村有800个劳力从事集体二、三产业,占总劳力的66%,而且还吸收了外村农民200余名。 文化教育1986年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东圃幼儿园、东圃小学校舍,还建造了教师宿舍楼。全村从1985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都由村集体支付学费;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分别给予300元、1000元、2000元补助。同期,兴办了敬老院、老年活动室,60岁以上老人每人按月享受生活费50元,村民医疗费向集体核报50%(独生子女、五保户全报)。建立电影放映队,每月免费向村民放映电影4-5次。至今,90%以上的村民已住进别墅式新楼房,人均住宅面积为70平方米。1992年投资50万元,为村新规划区道路浇制水泥路面,配套排水管道,村民们发自心底地说:百业兴旺换新貌,儿童读书甭钞票,男女老来有劳保,吃住都要讲时髦,工农差别看不到,幸福全靠领导好。1992年年底,成立拥有1180万元固定资产的东浦实业总公司。它拥有18家工、商、服务、建筑等企业,1300多名在编干部与职工(其中外地人员950名),成为供、产、销一条龙的集团公司。东圃村又登上了新的台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