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点蜂缘蝽 |
释义 | 点蜂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别名白条蜂缘蝽、豆缘蝽象。分布在浙江、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点蜂缘蝽寄主:主要为害蚕豆、豌豆、菜豆、绿豆、大豆、豇豆、昆明鸡血藤、毛蔓豆等豆科植物,亦为害水稻、麦类、高粱、玉米、红薯、棉花、甘蔗、丝瓜等。 中文学名:点蜂缘蝽 拉丁学名:Riptortus pedestris(Fabricius) 界:动物界 纲:昆虫纲 目:半翅目 科:缘蝽科 分布区域:分布在浙江、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7mm,宽3.6~4.5mm,狭长,黄褐至黑褐色,被白色细绒毛。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触角第1节长于第2节,第1、2、3节端部稍膨大,基半部色淡,第4节基部距1/4处色淡。喙伸达中足基节间。头、胸部两侧的黄色光滑斑纹成点斑状或消失。前胸背板及胸侧板具许多不规则的黑色颗粒,前胸背板前叶向前倾斜,前缘具领片,后缘有2个弯曲,侧角成刺状。小盾片三角形。前翅膜片淡棕褐色,稍长于腹末。腹部侧接缘稍外露,黄黑相间。足与体同色,胫节中段色淡,后足腿节粗大,有黄斑,腹面具4个较长的刺和几个小齿,基部内侧无突起,后足胫节向背面弯曲。腹下散生许多不规则的小黑点。 卵长约1.3mm,宽约lmm。半卵圆形,附着面弧状,上面平坦,中间有一条不太明显的横形带脊。 若虫1~4龄体似蚂蚁,5龄体似成虫仅翅较短。各龄体长:1龄2.8~3.3mm,2龄4.5~4.7mm,3龄6.8~8.4mm,4龄9.9~11.3mm,5龄12.7~14mm。 发生规律在江西南昌一年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和草丛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第一代若虫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二代若虫于6月中旬末至8月下旬孵化,7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上旬至10月下旬产卵。第三代若虫于8月上旬末至11月初孵化,9月上旬至11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并于10月下旬以后陆续越冬。卵多散产于叶背、嫩茎和叶柄上,少数2枚在一起,每雌产卵21~49枚。成虫和若虫极活跃,早、晚温度低时稍迟钝。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和杂草,并带出田外烧毁,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药剂防治在成虫、若虫为害期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广谱性杀虫剂2.5%敌杀死乳油2 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 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