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龙光 |
释义 | 邓龙光,(1896~1979),别号剑泉。1936年1月授陆军中将,广东抗日四大名将之一,茂名人。投笔从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科毕业,参加东征和北伐。1923年起任粤军第3师6旅11团中校团副、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第4军教导1师副师长、师长,第12师师长,第1集团军舰队副司令、独立第4师师长,第9师师长。任第4军副军长兼156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83军军长,第29军团副军团长,第35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后,任陆军第2方面军副司令长官,广州行辕第一副主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49年去台湾,1979年2月逝世。 中文名:邓龙光 别名:剑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茂名市茂南区镇盛白沙 出生日期:1893 逝世日期:1979年2月3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主要成就:南京保卫战成功突围昆仑关?会战驱逐日军 代表作品:参与编著《第四军纪实》 个人简介邓龙光(1896~1979),别号剑泉。广东茂名市茂南区镇盛白沙人,原为广东高州中学学生,后来投笔从戎,参加东征和北伐,战斗在革命前线。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6期、武昌陆军第2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科毕业。1923年起任粤军第3师6旅11团中校团副、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第4军教导1师副师长、师长,第12师师长,第1集团军舰队副司令、独立第4师师长,第9师师长。1936年1月授陆军中将,任第4军副军长兼156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83军军长,第29军团副军团长,第35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后,邓龙光任陆军第2方面军副司令长官,广州行辕第一副主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49年经香港到台湾,任“ 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参与编著《第四军纪实》。 1979年2月3日邓龙光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 忠义家风邓父秀川老先生是一个富有民族气节的宿儒,博览经史,涵咏诗词。认为忠孝乃人生之大义,为国捐躯,无上光荣。在北伐和抗战中,邓家牺牲三人,负伤三人,受到地方的崇敬。时值抗日烽烟四起,每闻名城要塞失陷,生灵涂炭,百姓遭殃,老先生必悲痛欲绝,乃与友人作有《白沙唱和集》,感怀河山破碎,哀人生之多艰,激愤之情溢于词句间。1939年春,邓父秀川老先生去世,当时朝野上至林森、蒋介石,下至族老乡党等军政要人及地方士绅均题联致哀。作为同僚,朱德、彭德怀(第18集团军正、副总司令)所撰的挽联“哲嗣尽多才,威望显扬万里莱衣振乡邑;耄年尚忧国,河山破碎满腔悲愤溢诗词”,即此谓也。 坚决抗日1937年12月1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以三倍于中国守军的兵力围攻南京,南京保卫战开始。1937年12月6日,日寇以大批飞机经常轰炸南京城内及城廊附近的军事要点。8日,日军第18师团和伪军于正山部占领了芜湖,对南京形成包围。9日,敌逼进南京城。邓龙光任第83军军长,其部在光华门、麒麟门等处,痛歼日军松井石根部第6师团5000余人,受到最高当局明令嘉奖及2万银元犒赏。在南京保卫战突围作战中,第66军、第83军主力(欠第83军156师)在军长叶肇、邓龙光指挥下,从正面突破日军阵地,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在激战中阵亡,两个军突围过程中打散,部队各自为战,付出大损失后分头突出围,成为南京保卫战中唯一幸存的部队。 南京保卫战后,邓龙光继而挥师广东三水、花县及广西南宁、黎塘等地抗日,升任第35集团军总司令。在桂南、昆仑关大会战中,驱日军退出钦州湾,升任第2方面军副司令长官,兼粤桂南区总指挥,抗击广州湾及沿海日军。1945年日本投降,受降广州湾(湛江市)及海南岛之日军。 邓龙光故居位于茂名市茂南区镇盛镇白沙乡白沙村。邓龙光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诞生于此。房屋始建于清光绪初年,系传统建筑形式,红砖黄瓦木结构,两进,主偏房两座相连的平房。主房面阔20米、进深35米,偏房面阔12米、进深30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