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汝为
释义

林汝为,女,著名影视导演,北影表演系50届毕业。曾主演影片《赵小兰》、《她爱上故乡》;导演成名作:电视剧《四世同堂》、《便衣警察》中任编剧和总导演,《四世同堂》获得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同时获得第六届电视飞天奖特别奖;《便衣警察》获得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

人物简介

林汝为,女,演员,著名影视导演。女,山东即墨人。

北京电视台电视艺术中心导演。

曾主演影片《赵小兰》、《她爱上故乡》;

饰演主要角色的影片有《暴风中的雄鹰》和《红梅花开》。

参加译制的影片有《失踪的人》、《暴风雨》等。著名影视导演,词作家,1950年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表演一班学员。

导演成名作:电视剧《四世同堂》、《便衣警察》中任编剧和总导演,《四世同堂》 获得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同时获得第六届电视飞天奖特别奖;《便衣警察》获得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

代表作品

林汝为也是著名的词作家,代表作有:《重整山河待后生》(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骆玉笙演唱)、《少年壮志不言愁》(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等。

个人履历

1950年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成立,这个研究所就是现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当时,成立之初的研究所招收了两个表演班,而林汝为就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她的影视艺术生涯就从此起步了。

主演《赵小兰》

1953年,林汝为主演了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赵小兰》,该剧描写在建国初期,东北某农村妇女生产组长赵小兰和劳动模范周永刚反对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故事,歌颂了赵小兰为了争取婚姻自主坚决和封建主义思想作斗争的精神;同时又以她的姐姐赵秀兰所遭受的不幸,揭露了封建主义思想对妇女的残害。林汝为在剧中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追求思想解放的农村妇女的形象,获得了较大的反响。而该剧在细节描绘上追求浓厚的生活气息也给林汝为日后从事导演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之后,林汝为又主演了《她爱上故乡》等几部电影作品。

导演《四世同堂》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蛰伏之后,林汝为在八十年代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这次她以导演的身份为大家带来了国内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该剧描述的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北京城一个小胡同的故事。随着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的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阅历,使他懂得了国家民族大事上的是与非、爱和憎。儿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孙,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被逼投河自尽。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同贤妻韵梅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次孙祁瑞丰贪图安逸享受当了汉奸。三孙祁瑞全是个热血青年出城当了八路军。全家的宝贝,祁老的曾孙小妞妞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争,或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做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这条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

《四世同堂》在播出时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当时的人们几乎每天谈论的都是有关该剧的话题。就是在影视圈内,这部作品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当年拍摄《四世同堂》,林汝为为此累掉了17颗牙,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但播出成功之后,林汝为回头总结还是觉得有点儿遗憾,因为她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对于当年拍《四世同堂》小崔太太改嫁进门的那个镜头,林汝为只给打了60分,她表示“演员最好是用眼神而不必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再嫁的复杂情感。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也不能要求演员太多。我一般一次只给他们提一个要求,因为要求太多怕他们完成不了。”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林汝为拍片时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前一天晚上开会把第二天的演员走位、调度都商量好,拍摄时主要负责演员镜头前的表演,“我主要管补充、丰富人物,其他的由副导演等去做”。

《四世同堂》中那首京味十足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着实打动了很多观众: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由林汝为亲自作词的主题歌从著名艺术家骆玉笙口中唱出来,那雄浑、苍凉的唱腔令人闻之无不击掌、动容。当初,选择主题歌的演唱者,着实让追求完美的林汝为费尽了心思。林汝为回忆说,电视剧《四世同堂》拍完后,她把“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歌词也写完了,可让谁来演唱呢? 《四世同堂》写的是日本侵华时期北京老百姓举步维艰的生存处境,剧情要求主题曲必须有北京特色,有气魄。但不宜用单弦,因为单弦叙事味儿太浓,气魄不足。在和作曲等人多方商量之后,林汝为觉得非骆玉笙不可。在正式录音时,《四世同堂》剧组差不多所有的演职员都跑去听,此前十个多月的拍摄,大家的情绪早已蓄得满满的,听到骆玉笙用她特有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唱出来,大伙儿全感动得哭了。正是林汝为的识人用人,才让《四世同堂》完全成为一部经典的作品。

发现和推荐赵宝刚

发现和推荐赵宝刚,则又是林汝为在拍摄《四世同堂》过程中的伯乐之举,至今已传为一段佳话。在《四世同堂》剧中扮演汉奸祁家老二的赵宝刚,原是首钢一个车间的工人。《四世同堂》一拍完,林汝为就把赵宝刚留下来当后期的剧务,并介绍他去当时的北京电视制片厂,就是现在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那里,赵宝刚逐渐成长为一名高产的导演,《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永不瞑目》等都是他导演的影视作品。

执导《便衣警察》

1987年,林汝为和蔡兴德执导的《便衣警察》再次获得了巨大成功,电视剧播出后该剧的原著被寄予很高评价,被称为公安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而林汝为作词、刘欢演唱的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至今依然动人。

改编《采桑子》

时隔将近20年之后,一直过着低调生活的林汝为又再次走上前台,她要将著名作家叶广芩的《采桑子》改编成42集的电视剧。在林汝为看来,“这本书好在有文化底蕴,贵在它的人物有个性,它的人物命运相当曲折”。对于现在的编剧们来说,历时3年改编一个本子时间可能是太长了。而为了改编《采桑子》,林汝为和老伴却着着实实做了3年,光查资料就查了一年。为了了解叶广芩,林汝为老两口把她的作品都看了,有的作品买不到,就到图书馆复印。《采桑子》剧本在2003年非典时期成型,随后开始初期的立项、物色演员的工作。为了使本子更加完善、京味更足,林汝为请著名民俗专家李滨声做民俗顾问。林汝为说,“过去旗人怎么梳头现在人懂得不多了,书里也没写细致,但是电视画面上就要很清楚。李滨声就在剧本旁边给注上,过去女人梳头要怎么个动作,要把条子含在嘴里再梳后面的头发等等。”林汝为把老专家改过的原本都收藏着,她说将来做老专家兢兢业业的见证,“京味有赖于生活的积淀,《四世同堂》要是有他作顾问,肯定还会更好”。

林汝为说:“叶广芩写这部小说下了那么大的工夫,我也不能怠慢,争取拍出一部超过《四世同堂》的作品。”

创作生涯

七年改编,把叶广芩看遍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里何曾到谢桥。”清代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这首《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长篇小说《采桑子》书中各章的标题均来自这首词,它通过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嬗变,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令人思绪绵绵。

这部大型电视剧的总导演正是创造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成为一代人记忆中永难磨灭的电视剧《四世同堂》和同样成为一个时代象征的经典电视剧《便衣警察》的总导演林汝为。年已花甲的林汝为导演有信心把这部浓缩了百年兴衰的家族小说再造成为自己引以为豪的“第三部经典”。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林导高超的导演手法和技术,来源于林导对于原著《采桑子》的感情和研究。

说到书中人物的一生,林导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声音哽咽,她说:“改编后的电视剧,不仅仅只是一首挽歌,还突出了情——亲情、爱情和爱国情”。

1986年执导《便衣警察》后,时隔将近20年,林汝为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如今为何要拍摄《采桑子》呢?原来,几年前林汝为夫妇读到《采桑子》,一下子就被书中的人物和书中描述的这个家族的百年兴衰迷住了,“这本书好在有文化底蕴,贵在它的人物有个性,它的人物命运相当曲折”,林汝为说。

对于现在的编剧们来说,花七年时间改编一个本子可能是太长了。而为了改编《采桑子》,林汝为和老伴儿两个人却着着实实地做了七年,她说,光查资料就查了一年。此外,他们还请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帮忙找了许多介绍老北京的文史资料,都是市面儿上买不到的,“光有京味是不够的,还得有历史做依托。”

为了了解叶广芩,林汝为老两口儿把她的作品都看了,有的作品买不到,就到图书馆复印,一本书就一百多块钱。小说《采桑子》首印数才1万多册,很难买到,林汝为想了各种办法甚至通过网络在上海、浙江前后买了几十本,买完送给人家看,介绍这部作品。

京腔京味,有赖于生活积淀

林汝为导演本身就是京味电视剧制作的代表人物,当初的《四世同堂》一出手,就为她迎来了盛名和赞誉,剧中北京味道的拿捏,分寸都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为人称道。但是接手《采桑子》的改编之后,林汝为导演还是一心要为本子解决两个问题:一,查遍能够找到的资料,为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找到一个历史的立足点,要让他们有着有落,以历史为依托。二是,遍寻名家,为故事中渗透出来的京腔京味,宅门脉络找一个可靠的顾问。

为了使本子更加完善、京味更足,林汝为专程请著名的民俗专家李滨声做民俗顾问。李滨声先生已经70多岁了,对80多万字的《采桑子》剧本一页一页的看,一个字一个字的改,哪一个字用得不好都给圈出来,改完之后在一个大冷天送过来,连林汝为的家门都没有进,这让林导十分感动,“过去旗人怎么梳头现在人懂得不多了,书里也没写细致,但是电视画面上就要很清楚。李滨声就在剧本旁边给注上,过去女人梳头要怎么怎么个动作,要把条子含在嘴里再梳后面的头发等等,其实不是老先生的事儿,他看到了还是给写出来。”林汝为说李滨声先生改过的原本她收藏着呢,将来做老专家兢兢业业的见证,“京味有赖于生活的积淀,《四世同堂》要是有他作顾问,肯定还会更好”。

之所以这样做,是林导的心声所在,这个小说是叶广芩耗费了多年心血,用生命书写的家族往事,是真实发生在中国,发生在北京的一个家族百年的风雨写照,绝不是戏说,更不是无根据的瞎编,既然小说本身就下足了十分的劲,之后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也必然不能懈怠,力争要做到处处有根据,事事显精致。要把这一百年来中国人的命运表现出来,要把中国一百年的进程表现出来,要把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出来,这绝不是儿戏。

林汝为导演说 “叶广芩写这部小说下了那么大的功夫,我也不能怠慢,争取拍出一部超过《四世同堂》的作品”。

用《采桑子》,弥补《四世同堂》的遗憾

作为国内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当年拍摄《四世同堂》林汝为累掉了17颗牙,但林汝为告诉记者,现在回头总结还是觉得有点儿遗憾:当年拍《四世同堂》小崔太太改嫁进门的那个镜头,她就只给打了60分,“演员最好是用眼神而不必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再嫁的复杂情感。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也不能要求演员太多。我一般一次只给他们提一个要求,因为要求太多怕他们完成不了。”

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林汝为拍片时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前一天晚上开会把第二天的演员走位、调度都商量好,拍摄时主要负责演员镜头前的表演,“我主要管补充、丰富人物,其他的由副导演等去做。”

林导更掷地有声的表示,现在的制作水平已经不是二十年前能够比拟的了,自己出于对原著的尊重,对叶广芩的尊敬,更对自己作品的一贯要求,有信心在晚年用一部全新的《采桑子》来弥补自己当初在《四世同堂》上的遗憾,全力以赴把《采桑子》制作完成,并且制作成精品,使其成为又一部新世纪的经典。

再度操刀,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经典的因素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当年骆玉笙老人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唱响了全中国,同样林汝为导演的《便衣警察》也有一首传唱一时,风靡全国的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林汝为导演的电视剧在音乐上的卓然不群的追求和其最终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殊不知,这其中也包含了林汝为导演自己的心血。《重整河山待后生》和《少年壮志不言愁》的词作者正是导演林汝为本人。这就造成了凡是林汝为导演的作品,林导必然亲自操刀电视剧的音乐创作,凡是林导亲自操刀的音乐作品必然成为唱遍中国大街小巷的音乐经典,林导认为她操刀的词曲作品,最注重的是其音乐中的中国性,中国的文化是林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那么在这部《采桑子》中,音乐制作上,林导又将如何处理呢?林导宣称还在保密之中,但是相信这部作品最终的音乐部分也必将超凡脱俗成为令人痴迷沉醉的元素,正如林导自己说的:“恒量一部作品是否是经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然包括音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