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李浈 编著出 版 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 版 次:2 页 数:298 字 数:480000 印刷时间:2010-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60840611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以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为重点,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建筑匠作工艺的发展概况、建筑材料的利用和加工工艺、传统的营造工艺流程等,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对传统建筑的材料防护、防火、抗震、防潮,以及油漆与彩画等方面的技术与工艺也有涉猎。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适合建筑学专业师生、考古工作者以及古建筑施工人员等阅读参考。 目录序路秉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 第二节 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技术工艺背景 一、石器时代的相关工艺 二、青铜时代的木作工艺 三、铁器时代的木作工艺 第三节 传统建筑木作的用材特色 一、建筑木材的构造、种类和特性 二、木材的干燥和选择 三、板材与方材 第四节 传统建筑石作的用材特色 一、天然石材 二、建筑石材的性能和特色 三、石料的缺陷及选材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与工艺特色 旧石器时代人们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两种居住形式——巢居和穴居。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发展为干阑式,北方黄河流域采用木骨泥墙建筑。穴居有从竖穴到半竖穴,再到地面建筑的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的房屋有分间组合现象,普遍使用人工烧制白灰面,用于地面和墙面,起到防潮、提高照明度的作用。此外还有夯土技术的出现和土坯的使用,并已开始筑城,这在古代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南方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榫卯结构房屋实例。原始社会晚期已有艺术的萌芽。 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已知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商代中期以后开始采用版筑夯土技术。西周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二进院落,有影壁、门、塾、前堂、后室等,并已用瓦和陶制的排水管。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西周时已见斗棋的使用。春秋时期建筑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使用,以及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时代始筑长城。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朝,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从西周到春秋战国这一漫长的时期,可看作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育期。 战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进步,奴隶制的瓦解,城市建设出现第一个高潮。当时的主要建筑,仍是版筑的城垣和土木结合的高台建筑。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至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对土木工程产生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城市建设的规模及质量均有提高,陵寝规模庞大,陵体采用“方上”的形式。 汉代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成熟期。西汉时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构架已形成。斗棋的使用已经普及,,但形式还不统一。屋顶的式样也丰富起来,以悬山和庑殿最为普遍,歇山和囤顶也有应用。东汉宫室和民宅中还盛行木楼阁。木构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组成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廊庑等院落形式,形成轴线对称的纵向、横向、纵横向结合的多进多路式布局,以及庭院环绕的中心式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这些特征在汉代均已具备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