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丹阳观遗址 |
释义 | 丹阳观在陕西省周至县竹峪镇,因全真派王重阳的弟子马钰(道号丹阳子)在此修道而得名。 详细信息:在周至县西南三十公里的竹峪乡,有一道观,名日丹阳观。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但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是一道家圣地。丹阳观原名“洞清庵”。历史上,丹阳观屡经兴废,多次易名。元碑记载,丹阳观始建年代,远不可考。“丹阳观先师传”序载,商纣时期,西伯侯姬昌于姬谷屯兵时,入两河谷(今之哑柏两河口)堪察地形,曾在这里朝圣,因神庙建在土石洞内,故名洞清庵。据<丁卯集>记载,隋末江苏丹阳人许浑,曾在丹阳观的南溪一带(南溪有误,即今之闹庄河)建造别墅,与其兄隐居,后来他出资扩建洞清庵,将该庵命名为“丹阳观”,一直沿续到五代末。宋代以来,观中道人又将丹阳观改名为“洞清庵”。 金大定22年,全真教马丹阳扩建庙宇复名丹阳观。其历史悠久,道文化源远流长,使之有了“先有丹阳观,后有周至县”的说法,与老子当年登高观星而悟道的楼观台相比,也早有一千多年了。 自丹阳观建观以来,丹阳观一直是道家圣地和避暑胜地。至清朝康熙年间时,丹阳观规模达到了顶点,占地方圆五百亩,道士千余人,康熙玄晔亲自题写丹阳观三字,至今悬于丹阳观玉皇阁。 今天,围绕丹阳观依然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典故、传说和神话故事,在丹阳观旁边山坡上有两个洞穴,传说是当年全真祖师王重阳和马丹阳师徒二人修炼的地方。 在丹阳观对面的翠峰山麓,有一洞府,名为栖云庵。栖云庵远在商朝时就建有神洞,据传周文王建八卦台时就在此朝圣,西汉时为文帝的避暑行宫,元代全真教的坤道院就设在此庵,康熙皇帝的母亲来此拾麦散心时就居此庵中。旁边则是遇仙宫,唐代改为紫云楼,楼前建塔高七层,塔前又有一三门二层的栖云楼,“栖门夜月”,即为这里景观之一,栖云楼前一丈处有一跨河石拱桥,名遇仙桥,将其与丹阳观相通。 解放后丹阳观遭严重破坏,从此丹阳观悄隐于深山密林之中,与它周围的仓颉造字台、会仙台、财神赵公明仙踪圣迹三霄洞、八卦台、老君殿、八仙洞等遗址一起沉淀于历史的长河。 2009年国家确定,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总投资1.2亿元恢复丹阳观道文化景观,现在旅游开发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 马钰,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遇仙派的创立者。初名从义,字宣甫,更名钰,字宫宝,号丹阳子,宋陕西扶风人。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今山东省牟平)。擅针灸疗法。 马钰在金贞元年间(公元1153-1156年)登进士第后,分配在一个县里管摄六曹(即兵、刑、工、吏、户、礼)。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遂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同拜王重阳为师,改名钰,号丹阳,后在菜阳游仙宫羽化。后开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其人,世称丹阳真人。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