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袋鼠族 |
释义 | “袋鼠族”,大学毕业以后,还要继续依赖父母生活。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接受父母的援助,同时还在心理等各方面仍然像个孩子一样,无法脱离父母的“袋囊”而独立。 词汇来源袋鼠哺育孩子的方式让人称奇不已。据说,小袋鼠大约八个月以后,就可以离开母袋鼠独立生活了。已经独立的幼袋鼠,有时还会把头伸进育儿袋吃奶,虽然育儿袋里已经又有了新生的幼袋鼠,幼袋鼠仍旧会让它吃奶。 “袋鼠族”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新闻类周刊《快报》的一篇文章中。它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但以薪水少等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据报道,当时法国青年失业者中有80%依赖父母维持生计,于是文章就把那种在腹袋中吮奶,生长6个月至1年后才能独立的袋鼠的习性赐给了不愿长大的年轻人。 袋鼠族现象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宽容了,大家对什么都可以理解。比如过去讲你到18岁就是成人了,意味着可以独立了。而如今真的大学毕业了就可以独立了吗?全然不是。如今中国也出现了“袋鼠族”,因为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所以28岁了也可能失业在家,也可能不想工作……据上海的一项家庭调查,将近85%的不在读未婚子女,仍需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而在广东新成长的失业青年数量竟超过了下岗人员,他们无稳定收入,大多靠父母维持生活。无论是在有着西方崇尚个人独立传统的美国,还是在有着东方勤劳吃苦美德的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都出现了“袋鼠族”。据2004年《美国人口统计学》的一篇文章说,有1800万20~34岁年龄段的人和父母住一起。一项当时的调查显示,63%应届毕业生计划搬回来同父母待在一块儿,至少在找到工作前会这样。据韩国劳动部透露,在韩国国内,类似于“袋鼠族”的青年失业者也在逐渐增多。“在每100名青年失业者中,近40人即使有能力参加工作,但是以薪水、福利、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条件不符合为由自动放弃就业。他们实际上相当于自发性失业者。” 原因探究对此专家们有太多的说辞,比如时下的社会生活成本太高,比如社会就业门槛太高,比如社会竞争太激烈……总之“袋鼠族”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孩子是没有错的,错在家长,错在学校,错在社会……因为家长曾经娇生惯养呀,因为学校没有教会生存技能呀,因为社会还不够和谐呀……更有人说,归根结底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孩子们从小只知道为“分分分”奋斗,所以连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都不具备;也有人觉得,这只是一种现象,还不能称其为问题,潜台词是用不着大惊小怪。 对“袋鼠族”的批评声音说:“袋鼠族”是一种典型的寄生生存方式,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却不独立,表明了一种心态上的不成熟,不负担转嫁到父母身上。而父母的溺爱该负一部分责任。“袋鼠族”折射出毕业生择业观的误区。许多毕业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不看降低身价来找一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虽然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但找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还是可以的。这部分人群不肯吃苦,不肯脚踏实地。所以找不到工作。 时代影响时代进步了,中国小康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在生理上成熟得越来越早,个头更高了,脑子更聪慧了,学习的知识更丰富了,想轻松得到的越来越多了;只是心理年龄越来越小了,成熟得越来越晚了,“断乳期”延长了,责任感缺乏了,愿意付出的辛苦越来越少了。于是当立不立的“袋鼠族”重返“育儿袋”。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现代社会病。每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民族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成年人和孩子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社会迈进了现代化,人的观念或是思维模式却不能适应现代化。 这里关键是承认“袋鼠族”现象是病态而不是正常态;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却不想独立,这是一种典型的寄生生存方式;“袋鼠族”的队伍不能也不该膨胀;这关乎一代人的成长,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所以对“袋鼠族”仅有理解是不够的,只有治病才能恢复正常态。毫无疑问,“袋鼠族”现象当然是与现代化社会中种种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然而,物质上的富有以至几乎“拥有一切”,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富有和心理的健康;技术进步带来的舒适生活并不能自然而然激发奋斗的激情;现代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正如杨振宁的同行、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阿兰·莱特曼面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力冲刺而来的现代技术发展而忧心忡忡时所说,“我们让自己窒息,我们削弱自己思考的能力,甚至可能很讽刺,我们阻碍了进步。” 现象消除方法医治“袋鼠族”这种现代社会病,道理非常简单,药方也不神秘: 首先,最要紧的仍是弄清楚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这样的话听起来有点老套,但却是每个人都不能逃避的人生考问。没有人生的目标,何来人生的奋斗,逃避人生的意义,何谈自强、自立、自尊、自责……一不小心便会掉进“虚无主义”的陷阱。其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不能指望别人替代自己完成成长过程。成长的过程无疑要面对多元价值判断,无疑要承受痛苦和磨砺。 再次,摆正心态,告别懒散的生活方式;抛弃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幻想;如韩国高丽大学教授所说,年轻人不妨从大学开始,通过兼职等工作感受一下社会底层工作也是摆脱“育儿袋”的方法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