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存实
释义

前言

在兴城市西砬山果园里,安葬着一位传奇式人物,他作过冯玉祥的副官,在苏联加入共产党,后在上海从事隐蔽战线斗争,直接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曾介绍“佩剑将军”张克侠入党,后来张克侠率部起义;为了革命,他出生入死,当过国民党方面委任的河北民军副司令,最后率部参加八路军;百团大战时,他是八路军的军分区副司令,战后却平静地离开指挥岗位,回到了隐蔽斗争第一线;他扮作粮商来到北平郊外搜集情报,解放战争中又被派到东北海拉尔;晚年的他转业到兴城果树研究所担任领导,在兴城工作、生活了十五年,他平易近人、受人尊敬,群众亲切称他为“张老”,是小城当年响当当的名人。他就是张存实,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人。

早年

张存实,原名张振亚,曾用名张步洲,河北蠡县南庄镇蔺岗村人,1890年5月15日生。少年时代即矢志报国,后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部队,曾任冯玉祥少校副官。因好学上进,被送入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张存实积极要求进步,经过党组织考验,1926年,张存实在苏联秘密加入共产党。

1928年暑假,苏联共产党将东方劳动大学的学生并到中山大学,并决定把国民党以及非共产党的学生分批送回中国。张存实虽然已经加入共产党,但组织关系没有对外公开。张存实头脑灵活,且有过做冯玉祥副官的资历,党组织决定派他回国从事隐蔽战线工作,遂将他列入回国学生名单。

上海特科

和张存实一起回国的,有一位西北军的中校副团长叫张克侠。张克侠毕业于保定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春经冯玉祥夫人李德全推荐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苏联期间,张克侠接受了进步思想,提高了革命觉悟,曾向党组织递交过入党申请书,但组织上还没来得及批准他入党,他就被校方送回中国。张克侠知道张存实是共产党员,是可以信赖的人,于是,在归国途中,张克侠向张存实再次谈起自己的入党愿望,并请求老乡、老大哥张存实能帮帮忙。张存实见他入党的心情如此迫切,对张克侠说:“你的问题,回国后我一定向党组织反映,有什么消息,我会马上通知你的。”

张存实回国后被分配到设在上海的中央军事部工作,直接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地下斗争。张克侠回国后,仍回西北军任职,担任张自忠任师长的第二集团军第六师少将参谋长。1929年5月,张克侠突然接到张存实的一封信,约他到上海会面。接头地点是静安寺路的一处教堂,接头人叫董健吾,公开身份是一位牧师(曾保护过毛泽东的儿子岸英、岸青兄弟)。

董健吾曾在冯玉祥身边担任秘书和英文教师,1927年秘密入党,1929年在上海参加中央特科工作。董健吾并不认识张克侠,但有过在西北军任职的经历,由他出面见张克侠比较方便。可是,张存实写的信却让张克侠犯了难: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此时前往上海接头,无疑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尽管如此,张克侠还是下定决心,他向师长张自忠告假,匆匆赶到上海,这时已经是1929年7月。

在上海火车站下车后,张克侠先到澡堂洗了个澡,换上便衣,便前往静安寺路。走进教堂后,张克侠看到只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牧师打扮的人在忙着修整花枝,便走上前去说:“我想找董健吾先生。”只见那位牧师将张克侠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让张克侠先在大门内的一张长椅上坐下,然后对他说:“我就是董健吾。”

“我想见见张存实,是他约我来的。”见到接头人,张克侠显得有些激动。董健吾告诉他:“张先生最近很忙,你等两天再来吧。”张克侠并不知道董健吾是秘密党员,但他知道,自己离党组织不远了。两天后,张克侠再次来到这个教堂,张存实已经在等候他了。老朋友彼此相见都非常高兴,张存实告诉张克侠说:“党组织已在考虑你的入党问题,但要再等几天才能安排见面,你先把你的住址留下,这几天不要出门,随时会有人来找你的。”

第三天,上海地下党的交通员拿着张存实的亲笔信来找张克侠,然后把他带到一个相对隐蔽的房屋。地下党组织的负责同志听了张克侠关于自己历史的汇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随后要他写一份入党申请书,张存实和李翔梧成为张克侠的入党介绍人。李翔梧是张克侠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后任红十四军政委,1935年牺牲),和张克侠关系很好,直到此时,张克侠才知道他也是中共党员。张克侠希望能去中央苏区参加红军,但组织上觉得他还是留在国民党军队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没有同意张克侠的意愿。

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张克侠被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考虑到他的身份特殊,为了不暴露身份,作长期潜伏准备,张克侠不与地方党组织发生任何关系,由党中央派人直接和他联系。谈话结束后,张存实和李翔梧来到张克侠的住处,在这里,他们秘密挂起党旗,举行了简短的入党宣誓仪式。宣誓后,张存实握着张克侠的手告诉他说:“周恩来同志十分关心你,他让我代为问候你,他现在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今后,他将直接领导你的工作。”就这样,张克侠这位国民党将领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毅然作出人生选择,成为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特别党员。

为张克侠履行入党手续,是张存实人生中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此后,张克侠“潜伏”国民党军队中长达20年之久,凭借才干和能力取得蒋介石的信任,被蒋介石亲自授予“中正剑”,因此被称为“佩剑将军”,他历任二十九军副参谋长、第六战区副参谋长、三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五十九军中将军长,1948年11月,张克侠在淮海战场上与何基沣一起率三个半师共计二万三千多人战场起义,很大程度扭转了淮海战役的形势,解放后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电影《佩剑将军》就是根据张克侠的经历拍摄的。

1930年2月起,张存实到新改组的中央军委兵士武装科工作,工作地点仍是上海,该科负责人傅钟(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开国上将),成员有李翔梧、李卓然(后任红五军团政委、中宣部副部长)和张存实等。1931年春,张存实和中央军委参谋科参谋朱瑞(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等一起主持士兵暴动训练班,培训做白军策反工作的军事干部。这一时期,周恩来任中央军委书记,欧阳钦、聂荣臻、刘伯承、曾中生、吴德峰等许多著名共产党员都在上海的中央军委工作,他们每天都冒着被敌人搜捕的危险。

1933年初,张克侠来到上海和张存实接头,不久张克侠进入南京陆军大学学习。同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冯玉祥与张家口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召集原西北军旧部举旗抗日,当时陆军大学正是暑假,张克侠便响应老长官号召,北上支持冯玉祥的抗日活动。碰巧的是,此前张存实也受党组织的委派,和柯庆施、张慕陶、吴化之、宣侠父等赴冯玉祥身边工作,推动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在冯玉祥身边,张存实和张克侠再次相遇,张克侠的对外身份是抗日同盟军总部高级参谋兼干部学校校长。1933年8月,在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下,同盟军面临困境被迫解散。张克侠靠老长官宋哲元的保护,回到陆军大学继续学习,张存实则因为失去了和党组织的联系,回到河北暂住。

河北民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曾任北平警备司令、晋绥军官教导团中将团长的原晋系将领张荫梧被蒋介石委任为第一战区河北民训处处长,张荫梧组建起一支叫“河北民军”的抗日武装,一个多月时间就发展到了一万人的规模。张荫梧将河北民军总指挥部设在山西东南部的陵川县。张存实经人介绍到河北民军任职,由于他能力突出,能写善讲,张荫梧委任他为河北民军政治组上校组长,负责部队的政工工作。此时,张存实因为和党组织失去联系,没有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任职,这也便于他取得张荫梧的信任。

河北民军编为九个团,人数最多时号十万之众。其成员有真正爱国忧民的志士,也有参加过国民党军的旧军人,还有土匪和反动会道门成员,当然也包括许多无业游民和生活无着的农民。组建一年多时间里,内部发生多起内斗、兵变,有时甚至是两个团一起叛乱,并杀害队伍中的共产党员,因此斗争形势十分复杂。张荫梧本人也不过是利用共产党员而已,并无诚意和共产党员合作抗日。在这种局面下,1938年9月,张存实利用张荫梧排他平定河北博野一带民军内乱的机会,在党组织的支持下,他亲自接管了一部分民军,对外称“河北民军”,张存实任河北民军司令员,下辖三个团和两个支队,还收编了一部分地方“联庄会”武装。张存实对外揭穿了张荫梧假抗日真反共的真实面目,旗帜鲜明地表示拥护共产党和八路军,反对和拒绝执行张荫梧的阴谋破坏活动和命令,他很快和驻防在博野县的八路军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取得联系,接受冀中军区统一领导。当年12月,张存实还利用张荫梧部内部的矛盾,争取张荫梧的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率三个团起义参加八路军,受到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的亲切接见。

王长江率部起义后,按照八路军冀中军区的指示,两部起义的河北民军对外统一以“冀中民军”的名称存在,王长江任司令员、张存实任政委,边冠三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5月,冀中民军奉命与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先遣支队等部合编为冀中民众抗日自卫军,王长江任司令员,张存实任副司令员,刘子奇任政委。1939年10月,这支部队改编为冀中军区警备旅,旅长为王长江,副旅长兼参谋长为张存实,政委为旷伏兆(后为开国中将、空军副政委)。不久,警备旅兼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张存实兼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1940年,张存实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

情报处长

1941年,张存实调任晋察冀军区情报处处长,从事隐蔽战线领导工作。同年12月,张存实带着两名部下,化装成“粮商”,携带电台一部,在北平以南的大兴县采育镇已开设粮店为掩护,从事党和八路军的地下情报工作,直接投身隐蔽战线斗争。这处粮店作为秘密情报站,一直存在到北平解放,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张存实发挥在上海特科期间积累的工作经验,培养和派遣了一批情报人员打入日伪军内部,甚至连石家庄的日军司令部都有中共地下党员。在张存实的努力下,他和情报人员先后搜集到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施行“大扫荡”的情报多次,这些情报有力地配合了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受到军区首长的表扬。

解放战争时期,张存实担任华北军区情报处处长,后被派到东北从事军事调查与联络工作,曾在海拉尔开展工作。

贬居农场

1949年夏,张存实转到地方工作,担任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兴城园艺试验场(1958年改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场长,从此定居兴城。

漫长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张存实几番遇险,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为了革命,他献出了一只眼睛,右手也断了两根手指。转业到地方后,他没有以功臣自居,更加刻苦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他的领导下,园艺试验场不断发展,在兴城县元台子西砬山建起了果树示范场,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张存实还在西砬山举办了“山地果园学习班”,培养了许多果树管理的技术骨干。张存实开创的经验也引起国外的关注,美国的一所农业大学把西砬山果园的栽培技术编入《果树栽培学》之中。

张存实生活朴素,一年四季穿着布衣、布裤,脚穿布鞋,冬季也只是披一件黑布斗篷,只是到北京、沈阳等地开会时才偶尔换上质地较好的衣服和皮鞋。在用人上,张存实不徇私情,他的堂弟和侄孙从河北蠡县来兴城找他安排工作,他说:“我没有给你们安排正式工作的权利,做个临时工还是可以的,不同意,你们回去务农不也很好吗?”就这样亲属们被他送回了家乡。

张存实的老伴儿是苏联人,和张存实是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的同学,随张存实一起回国,几十年里因为张存实工作需要,家庭受尽颠沛流离,老伴儿晚年和张存实一起定居兴城,后和张存实安葬在一起。张存实的独生女儿张丽娜也曾在果树研究所工作,后调到北京。

1964年秋,张存实在兴城因病逝世,享年74岁。逝世后,遵照他本人的遗愿,安葬在他亲手创建的西砬山果树示范场内,那郁郁葱葱的青松和茁壮成长的果树,掩映着他的墓地,墓碑上写着:“张存实同志永垂不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9: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