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印太水孔蛸
释义

中文名称 印太水孔蛸

拉丁名称 Tremoctopus violaceus

生物代码 \\

英文名称 \\

地方名称 \\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鞘亚纲

拉丁纲名 Coleoidea

中文目名 八腕目

拉丁目名 Octopoda

中文科名 水孔蛸科

拉丁科名 Tremoctopodidae

中文属名 水孔蛸属

拉丁属名 Tremoctop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雄体体型比雌体小得多,胴长仅及雌体的二十分之一,胴部后方较尖狭,腕间膜甚狭短,较长的A面和B面也仅及相应腕长的三分之一,A面不具裂口。右侧第三腕茎化,形态殊异,有如长长的"毛虫",茎化腕的顶部具19-22对吸盘,基部具27-29对吸盘,基部吸盘两侧具双叉边丝,顶端膨大成一个似桃形的囊,其后生有阴茎突起;性成熟前,茎化腕发育于右侧第3、4腕之间的囊中,性成熟后,从此囊中伸出,交配时能自行脱落于雌体的外套腔中。已知雄体的最大胴长为15毫米。两性的闭锁结构均简单,在漏斗基部仅为2个外翻的板状薄片,在胴腹内缘仅为2个薄而短的口套。漏斗器粗而宽,具20多个纵糟。中央齿为三尖型,第1侧齿很小,单尖型,第2、3侧齿较大,均为单尖型。内壳退化,仅在背部两侧残留2个近梭形的薄片壳针。

分布 南海,日本群岛南部,爪哇海,伊里安岛,萨摩亚群岛,土阿莫土群岛,新西兰岛,夏威夷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阿曼湾,红海。

生活习性 大洋上层区系成员,在1957-1972年间,从印度太平洋区不同海域、不同月份采获本种的34个调查站中,有33个站采自表层,只有一个站的采获水深为500米;所采获的以雌体居多数。已经知道的采获表层水温为25.2-25.50℃,利用发达的腕间膜和各腕的交互作用游行或滑行于水层之中,也有上升和下降的垂直活动,通常,夜间在表层活动,白天下沉较深水层,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00米,垂直活动常受涌升流的影响,同时这种垂直移动一般不延伸到温跃层以下。在表层水域,常与僧帽水母、海神鳃和海蜗牛等浮游动物生活一起。在幼年期个体的胃含物中,发现大量翼足类的壳片,在成体的胃含物中,发现许多小鱼的骨片;帆蜥鱼有摄食本种的记录。在胴长5-15毫米的幼小个体和雄性成体的第1对和第2对腕上大都生有僧帽水母似的触手,能释放刺细胞,是它们的自卫与捕食武器,人被刺后,会引起肿胀,与被水母的刺细胞刺伤后的症状相似。在我国广东省南澳岛海域,印太水孔蛸主要出现于夏季,在灯光诱捕中国枪乌贼时,用抄网从表层可采获之,一般七、八成群,中国枪乌贼见其即速避开,故俗称"鱿鱼鬼";它们喷出的墨汁很特殊,是多色的,有红、紫、黑等各色,有时还呈蓝色,墨汁的粘性很大,人体接触后有痛痒的感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5: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