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双庙镇 |
释义 | 大双庙镇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双庙镇辖:大双庙、官坟、朝阳山、榆树底、山咀子、二官营子、巴里营子、三官营子、东坡、朝阳沟、大庙、柳条沟、龙潭、柳树行子、前七家 15个村委会。大双庙镇的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一项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简介大双庙镇位于宁城县中部,全镇辖31个村23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万亩,总户数1.1万户4.6万口人。大双庙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紧紧围绕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两大目标,境内有三个蔬菜批发市场,其中宁城县蔬菜批发大市场坐落在巴里营子村境内,棚室蔬菜是农民增收的主导项目。全镇日光温室总数已达13000个,占地2.1万亩,冷棚5000个,占地5000亩,年产蔬菜13万吨。 经济概况大双庙镇位于宁城县中部,是2005年12月撤乡并镇时由原一肯中乡和大双庙乡合并组建的。大双庙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合并前两乡均是宁城县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乡镇,人文、资源、产业等方面有共同点。全镇总面积达2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14.4万亩。辖31个行政村,236个村民小组,11480户,46294口人。地理地貌构成“五丘三山二分川”。主导产业是设施农业。大双庙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坚持“市场兴镇,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两大目标,强力推进“三化”进程,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市场建设,小城镇建设,蔬菜产业化五大重点工作,巩固提高烟叶、畜禽养殖两个优势产业,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由于镇政府所处的位置交通闭塞,办公用房拥挤,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始建于1960年已成为危房),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双庙镇的发展。鉴于此,大双庙镇党委政府为了改善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为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办事方便,为了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根据县委(2005)125号文件精神,决定在巴里营子村建筑行政服务中心办公楼。镇党委政府本着科学规划、勤俭节约、统筹安排、科学管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巴里营子村征地15亩,用于建筑楼房,在建筑过程中,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严把工程质量关和财务支出关,确保了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在团结务实的镇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实力强资质高的专业施工队伍的奋斗下,一座结构三层、局部四层造价达300余万元的现代化行政服务大楼,大双庙镇行政服务中心办公楼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镇干部职工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使政府机关能够更好地为百姓服务,这对大双庙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导产业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一项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为实现设施农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今年宁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更加优惠的政策,同时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把涉农项目资金捆绑起来,把土地、技术、人才、信息、劳力等社会资源充分整合,集中向设施农业聚集,通过县级政府划拨一些、乡镇政府组织一些、银信部门借贷一些、招商引资注入一些、广大农民筹措一些等措施,建立起五位一体的投资模式。建设天义镇高科技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采取专业化生产,工厂化育苗,园区式经营,带动了先进技术的推广。 通过示范园区试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探索高效种植模式,使一批品质好、抗病能力强、丰产增收的优良蔬菜品种以及大垄高台、膜下暗灌、水肥一体化、秸秆反应堆等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相继得到推广。如大跨度温室改造技术,跨度每增加一米,一个标准棚室可增加收入3000多元。 人才开发大双庙镇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场强镇,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按照“人才引领产业、产业培育人才”的思路,充分发挥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主体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育人才、兴产业,推进强镇富民工程”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新路子。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开创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新局面。 分析现状,直面问题分析现状,直面问题,把握工作主方向大双庙镇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起步较早,目前,该镇已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24名,其中市级3名,县级7名。这些脱颖而出的实用人才为该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面对该镇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和日渐兴起的项目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目前,全镇还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精尖人才匮乏,人才分布不平衡等问题。镇党委政府经过研究,及时调整了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思路,确立了“巩固扩大主导产业人才,发展培育前瞻性急需人才,挖掘树立精尖型专业人才”的工作主方向,形成了人才均衡发展良好格局,促使各项产业齐头并进。 以培训为主线以培训为主线,大力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训工程根据该镇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增加人才总量,改善人才结构,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采取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定点培训与巡回培训相结合,学习考察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截止目前全镇共培养了524名实用人才,突出培养了230名蔬菜种植型人才。 1、是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利用县人事局、农牧业局与镇政府共同建立的培训基地,对普遍推广的关键技术和重点技术,聘请县乡两级技术人员采取集中讲课的方式进行培训,每年培训1000多人次。 2、是组建专业协会,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镇党委积极转变培训主体观念,从原来的培训主体地位向培训辅助地位转变。镇党委政府把从事相同产业和项目的农村人才组织起来,引导他们组建各种专业协会,使他们互帮互学,自我发展。会员之间在技艺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在信息上互通有无、指导生产。从而有利地推动协会自我完善,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已组建黄瓜、尖椒、西红柿等种植型协会4个,畜、禽、桑蚕等养殖型协会4个。 3、是开设农技频道,推广实用技术。2007年8月,该镇在原一肯中乡有线电视网上加开了地方频道,把各种农牧业新型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节目插播在收视期间,对广大农民进行直接培训,目前已播出实用技术讲座28期。农民坐在家中就能学到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解决了在生产中的一些难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策支持,精神鼓励政策支持,精神鼓励,激励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争先创优1、是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在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待遇。如推荐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进入“两委”班子,优先帮助实用人才协调项目贷款等。大力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兴办项目,鼓励实用人才把试验成果、经营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中去,直接创造效益。 2、是鼓励实用人才采取多种形式与周围农民结对子,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帮、带,把自己掌握的实实在在的实用技术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新技术、使用新品种。 3、是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一定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政府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奖励,激发实用人才引领产业向规模化发展的积极性。 搞好示范,以点带面搞好示范,以点带面,以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了使新品种、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产品新品种示范园建设,通过扶持专业示范大户,引导农民学习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在实用人才的示范带动下,使新技术、新品种逐步推广扩大,全面铺开,在全镇迅速建起了五家村食用菌示范园、万营子村尖椒示范园、榆树底村冷棚柿子示范园,使蔬菜产业迅速优化升级。特别是朝阳山村黄瓜示范园,去年示范的“冬冠四号”黄瓜新品种,现在已经大面积推广。今年,在暖棚半个生产周期里,100延长米棚室黄瓜销售收入平均已在2.5万元左右,预计到生产结束时收入可达3万至3.5万元左右。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一是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把实用人才的技术特长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村干部的管理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认真组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实用人才,把实用人才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农村党员干部,积极支持农村党员干部和实用人才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二是镇党委积极出台在职村“两委”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选派5名以上优秀村干部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棚菜生产技术。通过外出培训使每名村干部不仅是优秀的管理者而且是产业上的技术能手。 农业示范远近闻名的“一肯中尖椒”,在去年却被“病害”折磨得死去活来,菜农及技术人员使尽浑身解数,用遍可用农药,也未能改变尖椒在盛果期枯死的命运,整个棚室尖椒产业已陷入困境。针对这一现象,县人事局与山东蔬菜种植高级技术员董科星联手到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最终采用“换根嫁接”的方法,在当地实用人才蔡文歧、周玉海棚中进行试验、示范,成活率为80%左右。一肯中棚室尖椒刚刚上市,行价稳中有升,批发价2.85元/市斤,上市价3.3—3.5元/市斤,而菜农却忧心忡忡,因为俗称尖椒“癌症”的病害已经开始蔓延,好景能维持多久还很难说! 而在两个示范棚中的情况却截然相反,经过“换根嫁接”的尖椒长势良好,没有一棵病株。周玉海还做了一个试验,他把非嫁接的正常秧苗仍补栽在已经死亡的秧穴中,正常株不久也枯死了。于是拔掉死株,再补栽上嫁接植株,秧苗至今长势良好,没有患病。这充分说明嫁接苗具有明显的抗病优势。同样,在蔡文歧的棚中,多株非嫁接秧苗在挂椒结果时就染病死掉了,而嫁接秧苗却一切正常。其中一个尖椒棚,病死植株已达8%左右,他心急如焚,但束手无策,后悔嫁接苗种植的少了。在现实面前,附近的菜农也都承认“换根嫁接”技术是目前治疗尖椒“癌症”的最好方法。 在示范棚内,尖椒“换根嫁接”技术是成功的,秧苗根系好,生长旺盛,接穗开花、坐果率较高。由于嫁接缓苗时间较长,延迟了尖椒上市,嫁接苗比同期自根苗上市时间晚约半个月左右,这需要在实际推广时适时采取提早育苗、提早嫁接等措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