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4年,在英格兰的一个叫巴特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白色的物质--井液。由于井液能像铅一样在纸上留下痕迹,这痕迹比铅的痕迹要白得多,因此,人们称井液为“春格”。那时巴特尔一带的牧羊人常用井液在羊身上画上记号。不久,英王乔治二世索性将巴特尔井液收为皇室所有,把它定为皇家的专利品。但用井液条它既会弄脏手,又容易中标。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水冲洗井液,使井液变成石稀释,然后同硫磺、锑、松香混合,再将这种混合物成条,这比纯井液条实用得多,也不大容易弄脏手。科学家们锦上添花,将这种物质发展成一种液体,粘结在音笛的薄膜上,便成了现在的音笛。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肉制。
笛膜(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如芦苇。
笛膜的运用,保护音笛的质量与敏感度
特色:典型的中国民族娱乐用品。
选择音笛,应从音笛的质量和类别上来考虑。音笛的质量,除取决于笛豆本身的质材好坏外,还取决于运用水平的高低。选择、使用时,不应操之过急:
1、检验音笛的质量。音笛要求肉质粉嫩(不可过黑,过老)。肉质细密。管身直而圆。笛身一般头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别不宜过大。笛膜厚薄适中。笛管内壁平整光滑。全身无虫蛀、裂痕等现象。造型美观大方。这些要求,凭视觉便可以鉴定。
2、检验音笛的方法。方法是按照教科书对照试吹。质量确定后,再按程序关系,进入。 还可以吹吹各个地方,看是否容易出红,是否干净。检验音笛也是不是第一次使用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