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明衣冠 |
释义 | 介绍说明绘制工具:Photoshop CS2作者:撷芳主人 中华服饰历代各不相同,使今天的人们无法了解古人真实的衣着样子,往往是凭借古代人物画和戏曲、影视的并不完全正确的展示来想象,尤其中国影视制作中的古装服饰五花八门,逐渐走向了一种极端扭曲的病态审美。这次按《大明会典》及《明史》并参照明代写实主义的肖像画绘制一套Q版的《大明衣冠图志》,希望能够为大家了解明代服饰出一份力。并且努力证明一下原汁原味的中华服饰并非不能通过现代方式展示,期待中国的影视服装制作和古装动画漫画造型能在本国文化的表达上超越邻国。 文中所引文字,基本来自《大明会典》“冠服”以及《明史》“舆服”,所参考图主要为出土、传世衣冠实物及定陵发掘报告《定陵》等。大家想找原文献查阅可以去百度搜索。 凡例一、所引用典籍为《大明会典》《明史·舆服志》,并参考其出土报告及其他笔记资料与明代写实主义的小说。 一、引用典籍原文未予特别注明,并根据需要有所增删,繁简体未予改动,仅作参考。 一、参考形象资料为传世与出土的服饰实物以及明代写实风格的容像、行乐图、风俗画、版画、壁画等。 一、明代服饰制度经历过几次大的修订(如洪武、永乐、嘉靖等),基本是以最后修订所形成的定制为主要参考,对于存疑处皆按一般理解折中绘制,仅作参考,不是绝对标准,文中不再予以特别说明。 详细内容皇帝冕服 衮冕凡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则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 冕:以皁(俗作皂,黑色)纱为之。綖版(yan~ 冕顶部的方形桐木板)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永乐三年定)。冠上有覆(覆裱织物),玄表朱里(表为黑素缎,里为红素缎)。前後各有十二旒(玉珠串),贯五采玉珠十二(每旒五色玉珠十二颗),赤白青黄黑(玉珠五色)相次。綖版下以玉珩(承托綖板的玉条)维冠。玉簪导(簪首为四方形,玉簪自冠左侧插入),贯纽(玉簪的插孔),纽与冠武(冠体)并系缨处(穿缨的孔)皆饰以金。朱缨,青纩(kuang 悬充耳的丝绳)充耳,缀以玉珠二(充耳两条,两边各一,每条用玉珠两颗)。 衮服:用十二章(图案)。 玄衣六章(嘉靖制度)--日月在肩(右白月左红日),星(五颗星横排)、山(在五星下方)在後。龙、华虫(形似雉鸡,踏云,每袖三只)在两袖。长不掩裳之六章(嘉靖制度,衣长不掩盖下裳的图案)。 裳黄色(嘉靖制度),绣六章,分作四行(左右各两行不同图案)--火、宗彝(形似杯,一只图案为虎,一只为猴)、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 中单:素纱为之,青缘领,织黻文十二(在领缘织黻纹十二)。蔽膝:随裳色(定陵出土是红罗蔽膝,今从实物),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本色缘,有紃(xun 五彩绦)施於缝中。 大带:素(白色)表朱里,在腰及垂皆有綼(缘边),上綼以朱(红色),下綼以绿,纽约用素组(出土实物用色与记载不同,今从实物用黄)。 革带:前用玉,其後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嘉靖制度,还需考证,今仍按传统系法,革带后画玉)。 圭:白玉为之,长尺二寸,剡(yǎn 尖锐)其上,下以黄绮约之。上刻山形四,盛以黄绮囊,藉以黄锦。 玉佩二(左右各一串),其上金钩二。有二小绶,六采,以副之(在玉佩之下),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 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小绶三(这个小绶是指悬挂绶环的织物带,不是副玉佩的小绶),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 朱袜、赤舄(xi)、黄绦缘、玄缨结 皮弁服 凡朔朢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则服皮弁服。嘉靖间令祭太岁山川等神皆服。 皮弁:用黑纱冒(覆裱)之,前後各十二缝。其中各缀五采玉十二。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玉簪,朱紘缨,玉以赤白青黄黑相次。玉圭:长如冕服之圭,有脊并双植文,剡其上,黄绮约其下,及有韬,金龙文。 绛纱袍(全素无纹样):本色领、褾(袖口)、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 红裳:如冕服内裳制,但不织章数。 中单:以素纱为之,如深衣制,红领褾襈裾,领织黻(fú)文十三。 蔽膝(无纹样):随裳色,本色缘,有紃。 玉佩、大带、大绶、袜、舄、俱如冕服内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