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包穴 |
释义 | 〖类属〗足太阴脾经第二十一穴。 〖标准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解剖〗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取穴方法〗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 〖刺灸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3~0.5寸。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可灸,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事项〗严禁深刺,以防刺伤肺脏。 〖作用〗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主治〗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每天坚持按摩该穴位,具有丰胸美容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双手按住大包穴后,从胸外侧向内推压胸部三十六次;其次,手掌按住大包穴,再旋转推压三十六次;最后,用手指搓揉大包穴三十六次。 〖配伍应用〗胸肋痛: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针灸学简编》)。 食多身瘦:配脾俞穴、章门穴(《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附录〗 (1)穴名释义:本穴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故名大包。 (2)别名:大胞穴。 (3)现代应用: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全身疼痛、无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