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病原中文名:印度尾孢黑粉菌

病原拉丁学名:Neovossia indica(Mitra)Mundkur=Tilletia indica Mitra

病原分类地位: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小麦

主要为害部位:穗

为害症状

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与普通腥黑穗病有明显区别。一般感病麦穗,并不是整穗麦粒都发病,一个病穗中往往只有部分籽粒感病。发病小穗,颖片伸长,病菌侵染胚乳,不侵染胚部(种子发芽率还可达到89%)。种子受害后通常沿籽粒腹沟的表皮下形成黑粉冬孢子。轻度感染时种子表面形成疱斑。严重的病粒大部或全部变成黑粉冬孢子。

病原形态特征

冬孢子深褐色,球形、卵圆形,大小(25~40)μm×(22~42)μm,多数为30μm,冬孢子有的具有柄状附着物,外壁具有微弯齿状突起。孢壁外面无胶鞘,孢子间混有球形、无色、半透明至淡黄色不育细胞。冬孢子需要经过很长时间休眠才能萌发。萌发适温15℃~22℃。萌发时产生短的担子,担子顶端丛生60~185个长镰形、无色、双核的担孢子。担孢子不结合形成"H"状。病菌能在PDA或3%麦芽汁培养基上生长。Mundkur(1940年)等用新鲜冬孢子涂在培养基平板E。置于15℃~18℃温度中培养,可产生浓厚菌丝层和大量冬孢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印度腥黑穗病的病原菌(冬孢子和担孢子)由土壤和气候传播,也可以由种子传播。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通常是播种带菌种子,或小麦收获时落入土壤中冬孢子。当小麦扬花时,土壤中温度适宜,冬孢子萌发,担子伸出土表,并产生大量担孢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开花小穗上,并萌发产生侵染菌丝。由于房壁侵入,在子房内发育,破坏胚乳,形成黑粉冬孢子。其可侵染胚,但不破坏胚部,种子尚能萌发。一般在温度15℃~18℃,多云或阴雨天气,或灌水较多田块,有利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法规。(2)对种子进行药物处理。用福美双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0.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03:41